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依托专业校企合作联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专业校企合作联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4-02 08:27:29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的新形式,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校企协同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举措。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超越传统的校校办学联盟、校企科研联盟模式,基于专业建设“校校企”合作联盟,全方位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新形式,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盟;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提高,部分高校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试点联合办学,如今各种形式的跨区域、跨层次、跨类型的高校联盟已将校企、校校、校所合作办学推向深入。出于理论层面对校企合作联盟内涵的理性反思,针对办学实践中湖北省化工行业企业和高校相关专业自身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武汉工程大学牵头组建了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以下简称“湖北化工联盟”),提出一种面向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该联盟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平台,将湖北省开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的企业有效整合起来,通过共享优质资源平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组建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开展教研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推进校企联合办学。

一、校企合作联盟内涵漂移现象的反思

所谓校企合作联盟,是指有着共同组织利益的高校与企业,为实现教学、研究、机构发展的目的,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合作组织。作为高校与企业产学合作的重要载体,其本质是高校和企业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约束下建立的契约式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校企合作最初主要指高校与企业间一对一、一对多的合作教育关系。如果从美国辛辛纳提大学于1906正式实施相关计划算起,合作教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合作教育的运用可将那些无法在课堂传授的工程知识在工程实践中有效传递,从而切实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工程实践经验欠缺等问题。传统的合作教育有两种基本模式:即工学并行模式和工学交替模式。但新的合作教育愈来愈强调以坚实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基于合作教育的原则构建工学结合的基本模式,借助合作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思实践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将学校和工作场所学习的经验整合起来,这些经验将构成终身学习理论的基础。

然而,如果合作教育仅仅是取得工场信息、将技术知识与工场应用联系起来的经验媒介,那么它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1]。随着高校日益深入地涉足社会生活,高校间、高校与外部主体特别是行业的合作随之愈发全面。当前校企合作并不仅限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一对多的合作关系,多校、多企的深入产学合作是当前校企合作教育的普遍现象。因此,校企合作联盟较之通常所说的“高校战略联盟”、“教学联合体”、“大学联盟”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合作内容。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OECD,1999)也反映出这一变化。它将各国校企合作的方式大致分为7类: (1)普通性支持研究(general research support);(2)非正式合作研究(inform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3)契约型研究(contract research);(4)知识转移与训练计划(knowledge transfer and training schemes);(5)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cooperative research plans);(6)研发联盟(research consortia);(7)共同研究中心(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2]。不难发现,这些校企合作类型中有6项侧重校企间的科研、服务合作,仅知识转移与训练计划同人才培养有关。这说明,经过近一百多年来的发展,今日的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更为深入,校企合作尽管具有更广泛形式,但其重点已由合作教育转向合作科研,内涵已发生重大的“漂移”。著名的三螺旋理论就揭示了政府、高校、产业共同推动研发创新的一种典型合作模式。以至于当下在论及校企合作时,更多的是指二者围绕科学研究、产品设计而广泛展开的研发合作关系。

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聚焦于与人类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是高校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当然使命。我国正在推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拉紧校企、校所、校校之间的合作纽带关系。但是,真正能做出重大创新的机构毕竟只是少数的研究型大学、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大型企业。绝大多数高校的主要职能在于人才培养,而绝大多数企业是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中小型企业,她们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研究能力较弱,但更需要具有高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二者的教学合作较之科研合作更为现实和紧迫。

二、湖北省化工行业企业与专业合作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内部竞争的加剧、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进一步提高,使得高校需要不断创新内部教育管理模式、积极强化与社会部门的资源交流和共享机制。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为探索合作办学的新机制,实现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纷纷成立了高校联盟。武汉工程大学作为行业性院校,一直视“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为学校办学的两大核心任务。学校自20世纪末由化工部划归地方管理后,学校与省内高校、行业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在于:如何将自身办学优势与湖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所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联系起来,为湖北省化工产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于2010年10月开始针对湖北省化工行业企业和相关高校进行大规模调研后发现,化工行业尽管是我省支柱性产业,但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集约化程序较低,企业对与高校合作教育兴致很高,他们反映最为头疼的问题就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要求并不一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习内容与市场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与相关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座谈所揭示的问题与之非常相关,被访者普遍认为,当前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年轻教师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训练,高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

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为共同推进湖北省内高校之间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服务湖北省区域的石油及化工企业,我们提出组建一种以专业为纽带的校企合作教育平台,很快得到区域企业和高校的认可与支持。我校发起的“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于2011年7月3日正式成立,联盟中包括湖北省二十余所本科院校和十余家地处湖北省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多方互赢”的理念,联盟章程规定本机构是一个“旨在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同提高湖北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地方合作性组织”。

三、湖北化工联盟建设的关键内容

湖北化工联盟成立以来,相关高校的院系和企业加强合作,已就合作联盟的制度建设、平台搭建、教学改革与实施、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讨论,明确并积极落实如下合作办学计划。

1.健全联盟组织机构。联盟在行业协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建成组织架构,下设执行委员会、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联络小组。执行委员会是联盟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在于处理联盟自身发展的重大问题;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各项建设内容的部署实施,如拟定各项工作的实施方案,负责联盟共享平台的维护和扩充,着手联盟数据的统计分析,展开专项课题研究;各成员单位设立联络小组,负责本单位与其他单位、联盟组织的日常联络。同时,咨询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是两个常设机构,负责联盟建设和专业教学等方面的咨询工作。

2.共建共享信息平台。联盟成员武汉工程大学、湖北文理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对湖北省高校化工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专业方向和特色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充分把握本省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状态的一手信息。相关材料已在联盟单位间有效共享,这为进一步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加强了联盟校企合作资源库的共建,整合联盟单位信息资源、校友资源、行业资源,基于成员单位已有的网络资源组建的联盟网站成为联盟对内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以简报的形式将联盟建设和运行情况向联盟成员发布,保证了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

3.深入推进合作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的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合作预测人才培养规模、校企人才的双向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校校之间通过签订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实现成员间一对一合作,确立教师交流、学分互认、交换生培养方面的合作共赢。

4.强化校企育人纽带。自2011年9月开始,在联盟企业单位内挂牌成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主要承担成员单位学生生产实习、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任务。联盟同时强化了高等教育入口与出口的对接。基于培养方案,成员高校加强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对口合作。通过实施“定向就业奖励工程”计划,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计划,提高人才培养环节的针对性。联盟高校与企业联合举办学术报告,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学校层面则将参与活动纳入学生的创新学分中进行管理。

5.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湖北化工联盟建设并未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实践合作,而是将视野扩展到教学学术之中。联盟已公开的教学研究课题指南,涉及本专业教育宏观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体系、实验实践教学、联盟建设机制等多个方面。

四、湖北化工联盟的特色

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与传统校校、校企联盟相比,湖北化工联盟突出特色在于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组织目标,是一个基于专业、面向教学的“校校企”教学合作组织。

1.“校校企”合作联盟。近年来,为实现高校“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的理念,高校联盟纷纷成立。湖北地区就有历史较长的教育部“七校联合办学”以及2011年成立的湖北高校师范教育联盟,前者主要以学生跨校攻读双学位为主要合作内容,后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工作经验交流、师范技能训练和竞赛、学生的培养工作等四个方面。这些联盟包括目前我国其他区域的许多高校合作办学体,仍主要限于“校校”合作,而缺乏企业的参与和合作。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主体。吸引企业参与高校合作联盟,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专业的协作联盟。专业和以专业为重要依托的学院才是高校办学的基本单元,而高校的综合实力、人才培养质量高低最终通过若干专业的水平得以体现。湖北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有覆盖面大、专业方向多、学科专业性强、办学分散的特点。目前全国有303所、湖北省有24所本科高校开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但湖北省高校化工专业水平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相比综合实力还比较弱,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有待加强。湖北化工联盟建立为湖北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化工专业的合作提供了平台,将为区域经济建设和湖北省化工类支柱产业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凸显湖北省化工产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3.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联盟。目前已有的高校间、校企间联盟的形式内容比较多元,但多围绕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而展开,或服务于组织自身的发展目的。如以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为代表的行业特色高校联盟、以北大清华等“985工程”大学“9校联盟”为代表的同层次高校联盟等,真正以教学为主本科层次的校企合作联盟仍不多见。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企业实力的提升也有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是当务之急。成员高校武汉工程大学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规律,形成了“实训-实验-实习”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3]。其牵头发起的湖北化工联盟以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相互了解、有效沟通,实现了专业资源的及时共享,这将有助于实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 Van Gyn, G. H. Reflective Practice: The Needs of Professions and the Promis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J].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1996, 31(2/3): 103-131.

[2] 张泳. 国家创新体系背景下的产学研一体化:国家海洋中心案例研究[MA]. 中国海洋大学,2006.

[3] 韩高军,王存文,王忠等. 行业划转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J]. 中国大学教学,2010(2):20-21.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271)]

[责任编辑:余大品]

推荐访问: 依托 校企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合作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