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基于MapGIS空间分析功能的建瓯市地质灾害易发区评价

基于MapGIS空间分析功能的建瓯市地质灾害易发区评价

时间:2022-04-03 08:5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首先在全面收集建瓯市已有的地质环境资料的基础上,以建瓯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该区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将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年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四因子作为子图层,利用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做出了该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利用对其进行了评价,其结果与实际灾害点大致相同,说明此方法在此区域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空间分析;灾害易发区

1 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与人为地质作用下,造成诸如山体崩塌、泥石流、土体滑坡等地质环境恶化的现象,严重危害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因此,弄清相关地区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分布等详细信息,并恰当及时准确地评估其危险性,以便及时准确有效的预防与整治,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GIS的飞速发展,国内利用GIS技术研究地质灾害在越来越广泛,2009年,祁生文等采用GIS技术对汶川地震重灾区灾害空间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2];2010年,姚玉增等利用GIS持术对辽西地区凌源市68个灾害点计算了各指标因子的敏感性,利用因子叠置法对危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3]等。签于此,本文也试图利用MapGIS为平台,对建瓯市地质灾害进行评价研究,将结果以图文并貌的方式提供给相关部门,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2 研究区概况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其西北部与建阳市接壤,东北部与政和县毗邻,西部和南部分别与顺昌县、南平市延平区连接,东南部与宁德市的屏南县、古田县交界,水陆交通便利,铁路、公路等构成便利的交通网络。其总面积4233.0km2,为福建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由10镇4乡构成,分别是:川石乡、水源乡、顺阳乡、龙村乡、东游镇、玉山镇、小桥镇、东峰镇、迪口镇、徐墩镇、吉阳镇、房道镇、南雅镇、小松镇。

建瓯市是福建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区内峰峦叠嶂,山岭耸峙,丘陵起伏,沟谷纵横,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变化较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频繁,致使局部地质环境不断恶化,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增多。据调查统计,全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60处,其中滑坡93处,崩塌30处,泥石流2处,采空区塌陷1处,潜在不稳定斜坡34处。已毁坏房舍601间,至今仍威胁7175人及5947间房舍的安全,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3 研究方法

影响地质灾害的因素很多,根据收集到的该区地质基本图件(地形地貌、降雨、地层岩性等)结合该区工程地质特点按“抓主淡次、以人为本、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相似性与差异性”为原则,从易发性的角度通过MapGIS获得易发区分区图,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

4 实现过程

4.1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实现过程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根据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分布现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各因素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评价因素集的选取是分析地质害的基础,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对众多因素进行反复筛选,尽量以“相互独立”为原则,其最终选取的评价因素集U由四个因素组成,具体为:

U={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年降雨量}

为能定量确定其区域的地质灾害程度,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年降雨量分别进行了处理,并赋予了不同的值,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根据表1的划分原则,首先:运用MapGIS作出相应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年降雨量各个子图层,为节省篇幅,只展示其以下1个,如图1所示。

其次:运用MAPGIS空间分析功能的区与区的相交分析进行多图层叠加分析。利用专家打分法,取其平均值得到如下各权重值如表2所示(其叠加的结果图略)

最后,由于进行区相交分析时,每个所划分的小区太细,比较混乱,因此需将属性相近的区进行重新合并,合并后用相应的颜色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将属性值分别在小于2、2至2.5,2.5至3,大于3的四个区域的值(专家经验值)分别赋予不发育、低发育、中发育、高发育区,其结果如上图2所示:

4.2 评价过程

从图2可知,可将其地质灾害发为高发育区、中发育、低发育、不发育区,其具体评价如下:

4.2.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较易发区共分:大历-擎天岩亚区、洋屯-后坪亚区、双坪-定高亚区、小竹-吴大元亚区、连地-瓯宁亚区、江当-小桥亚区、筹岭亚区、龙北溪-西坑亚区等8个亚区,面积312.03km2,占全市面积的7.37%。其实际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61处,其中滑坡34处,崩塌12处,泥石流1处,不稳定斜坡14处。

4.2.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中易发区共分:后山-边溪亚区、溪头-李园亚区、吴际-定墩亚区、布头-西际亚区、溪东-岗下-龙峰-石呈亚区、下庄-占村-下房亚区6个亚区,面积552.88km2,占全市面积的13.06%,发现地质灾害点54处,其中滑坡31处,崩塌10处,地面塌陷1处,不稳定斜坡12处。

4.2.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低易发区沿中易发区外围分布,共分伏演-王厝-上坑亚区、新桥-东溪-汴池-下洋亚区、仁墩-黄园亚区、大布林-郑魏亚区4个亚区,面积1539.9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6.38%。发现地质灾害点45处,其中滑坡28处,崩塌11处,泥石流1处,不稳定斜坡5处。

4.2.4 地质灾害不发育区

不发育区被分割成玉溪-巧溪、山边-归崇、大房-当阳-岭后-南山及阳泽-大康-岩下4个亚区,分布面积1828.18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3.19%。目前未发现地质灾害。

不发育区主要分布于平原盆地或县际交界地带,地质条件较好,人为破坏活动相对较弱,灾害发生率大大减小。

5 结束语

本论文在收集前人已有的地质资料基础上,结合该区的工程地质的特点,利用MapGIS首先做出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年降雨量4个子图层,并以此为基础利用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了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从此图上可了解到高、中、低、难易发区四个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制作了地质灾害危害度空间分布图,在此图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其最终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基本一致,说明此方法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其结果能很好地为建瓯市地质灾害防治部门提供合理的依据,并对其它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史青瑞,黄青华,陈立,等.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措施[J].煤炭技术,2011,30(10):137-139.

[2]祁生文,许强,刘春玲,等.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背景及次生斜坡灾害空间发育规律[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1):39-49.

[3]姚玉增,任群智,李仁峰,等.层次分析法在山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以辽宁凌源地区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质,2010,37(2):130-134.

作者简介:彭丕洪(1977-),男,学士,湖南常德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职工,主要研究方向:测量与GIS。

推荐访问: 建瓯市 地质灾害 评价 功能 分析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