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胆囊动力、缩胆囊素及其受体间关系的研究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含量与胆囊动力、缩胆囊素及其受体间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2-04-04 09:48:59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 分析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与胆囊动力、CCK及其受体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93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三组(n=31):胆色素结石组(A组)、混合性结石组(B组)和胆固醇结石组(C组)。选取健康研究对象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D组)。 结果 A、B、C组间的胆固醇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B组患者的FV、RVmin及EVmax与其他的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脂餐后CCK的浓度、CCK-AR含量及活性在各组别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明显正相关于脂餐后CCK浓度,负相关于EVmax%、胆囊壁中CCK-AR活性、含量(P < 0.05);胆囊壁CCK-AR含量、活性明显负相关于脂餐后血浆CCK浓度、明显正相关于EVmax%(P < 0.05)。 结论 胆固醇通过对CCK造成影响而使机体的胆囊动力减弱,从而对于形成胆固醇结石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 胆固醇;胆囊结石;胆囊动力;缩胆囊素

[中图分类号] R65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6-0001-03

胆囊结石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报道表明,在正常体检的人群中,男性、女性胆囊结石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2%、20.1%。由于胆囊结石患者常感觉到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的治疗还会有梗阻性黄疸等疾病发生,加大患者发生胆道肿瘤的几率[1]。胆囊结石具有复杂的发病原因,在胆囊结石形成的过程中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胆汁在胆囊内流动顺利,胆囊排出异物的能力较强,即使机体的各项条件均满足形成胆囊结石的条件也不一定能够形成,所以在胆囊结石形成中胆汁滞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2]。近年来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缩胆囊素成为研究的热点,缩胆囊素及CCK-A受体(CCK-AR)两者中无论哪一种出现变化,均能够导致胆囊不能顺利收缩,形成胆囊结石。笔者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对其胆固醇含量进行检测,对其缩胆囊素及CCK-AR含量进行测量,以期观察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1年7月~2012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93例胆囊结石患者,其患有结石时间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2.8年,所有患者的发作时间均在半小时以内,与胆囊总体积比较,结石的总体积低于其30%,所有患者疾病在1个月内均没有发作且均具有正常的肝功能。以所有研究对象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为依据将其进行分组,共分为三组:胆色素结石组(n = 31)将其作为A组,混合性结石组(n = 31)将其作为B组,胆固醇结石组(n = 31)将其作为C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研究对象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并将其作为D组。四组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的胆囊收缩功能由B超进行测定;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由721型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该项检测对患者的结石由95%酒精试剂将其溶解后进行;患者的空腹及脂餐后血浆CCK浓度的测定由放射免疫法(RIA)进行,胆囊壁CCK-AR含量及其活性的测定由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RBA)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研究中的计量资料的多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其表现形式为均数±标准差(x±s)形式,用Pearson法对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检验的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各组观察对象的结石中胆固醇含量比较

C组的胆固醇含量最高,而A组的胆固醇含量最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各组间胆囊动力结果比较

C组患者的FV及RVmin最大,其次为B组,与其他组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 = 3.65、4.68;tac = 4.33、5.07;tbc = 3.14、3.93;tbd = 3.62、4.71;tcd = 4.67、5.36,P < 0.05);而A组及D间较为接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患者的EVmax最小,其次为B组,与其他组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 = 4.82,tac = 5.38,tbc = 3.95,tbd =4.03,tcd = 5.74,P < 0.05);而D组及A间的数据较为接近,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注:FV为空腹胆囊体积;RVmin为餐后胆囊最小残余体积;EVmax(%)为胆囊最大排空率

2.3 各组间血浆CCK比较

各组患者间空腹CCK差别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脂餐后CCK的浓度在各组别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与D组的浓度差别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他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 = 4.19,tac = 6.58,tcd = 7.26,tbd = 4.68,tbc = 3.27,P < 0.05),浓度最高的为C组,其次为B组,而A、D组浓度最低。CCK-AR含量及CCK-AR活性在各组别中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相关性分析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与脂餐后CCK浓度、EVmax%、胆囊壁中CCK-AR含量及胆囊壁中CCK-AR活性的相关性分析具体见表4。脂餐后血浆CCK浓度明显负相关于胆囊壁CCK-AR含量、活性(r = -0.892、-0.791,P < 0.05)。提示CCK-AR的含量随着脂餐后血浆CCK浓度水平的升高而降低;患者的CCK-AR活性会随着脂餐后血浆CCK浓度上升而降低。EVmax%明显正相关于胆囊壁CCK-AR含量及活性(r = 0.934、0.835,P < 0.05),提示CCK-AR含量的升高及CCK-AR活性的降低均会对患者的EVmax%造成严重的影响。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复杂的发病原因。有报道表明,胆固醇的过度饱和、胆囊动力的受损等均是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重要原因[3]。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胆囊动力受损中CCK及其受体所发挥的作用。临床有不少报道是关于胆囊结石及胆囊动力方面的。有报道表明,将近半数的土拨鼠胆囊的收缩在形成胆囊结石前就发生了变化,而收缩减弱者在形成结石后高达65%。笔者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并将其分为胆色素结石组、混合性结石组及胆固醇结石组,我们对其功能采用B超进行了测定,并将检测的结果与健康研究对象组成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组患者的FV及RVmin最大,其次为B组,与其他组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A组及D间较为接近,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患者的EVmax最小,其次为B组,与其他组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D组及A间的数据较为接近,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结石中的胆固醇的含量明显负相关于EVmax%,结果提示RV随着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升高而呈现增加的态势,而EVmax%则出现相应的减少,胆汁淤积现象会在胆囊动力受损后出现,从而导致患者发生结石,因此,在胆固醇结石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胆囊动力受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4]。

临床上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在胆囊结石的形成中血浆CCK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报道表明患者的胆囊动力由于使用了生理剂量的CCK后可以得到恢复,对于胆囊结石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这也进一步提示了胆囊的收缩可以受到CCK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其具有相对较低的分泌量则会加大发生胆囊结石的可能性[5,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各组患者间空腹CCK差别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脂餐后CCK的浓度在各组别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与D组的浓度差别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他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浓度最高的为C组,其次为B组,而A、D组浓度最低。结果提示C、B组患者的脂餐后CCK浓度随着胆囊结石中胆固醇含量的升高而上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明显正相关于脂餐后血浆CCK浓度。结果提示患者结石中具有不同含量的胆固醇,对于患者的空腹时血浆CCK没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浓度没有较大的改变,但是较大地影响了各组患者的脂餐后CCK浓度,表现为脂餐后CCK浓度在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推测其原因可能是胆囊动力由于胆固醇结石发生后而出现受损,胆囊收缩在空腹时减少,只需要较低浓度的血浆CCK,所以其受到的影响较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体内的血浆CCK在脂餐后需要的浓度出现增加,导致机体出现较高的血浆CCK浓度[7]。

有学者对胆固醇结石患者及将草原土拔鼠给予高胆固醇饮食后进行研究发现,其胆固醇含量明显较高,此外,还具有较高的胆固醇磷脂的比值,但是如果将胆固醇中多余的量去除掉后,会影响其异常的平滑肌功能,促进其形成正常的平滑肌功能。本次研究结果表明,FV、EVmax%、CCK及CCK-AR活性在健康研究对象组成的对照组中及胆色素结石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随着胆固醇在胆囊结石中含量的增加,与对照组比较,胆固醇结石及混合性结石患者中以上观察指标差异均出现显著性。相关性研究表明,患者的胆囊壁CCK-AR含量及活性随着胆固醇在胆囊结石中含量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而相反患者具有明显较高的脂餐后血浆CCK浓度,EVmax%出现降低,相应的减弱了胆囊动力,CCK-AR含量及活性明显负相关于CCK含量,正相关于EVmax%。推测其机制可能为胆囊壁CCK-AR数量及活性受到胆固醇的影响而出现降低,从而使患者具有较低的最大排空率;脂餐后血浆CCK浓度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出现升高,当持续升高到一定的程度机体不能完全代偿时,胆囊内会增加积聚的胆汁,从而促进形成胆囊结石,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呈现升高。还有一种可能就是CCK及其受体受到胆汁胆固醇的影响导致机体降低了胆囊动力,淤积胆汁后增加结石中胆固醇含量[8,9]。

总之,胆固醇通过对CCK造成影响而使机体的胆囊动力减弱,从而对于形成胆固醇结石起到了促进作用,提示在胆固醇结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胆固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建勋. 胆囊结石治疗新进展[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 14(9):12-13.

[2] 文霞初,刘晓富,刘亮. 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1):56-57.

[3] 赵纪春,朱红.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代谢变化的实验研究[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9(2):124-128.

[4] 翟秀兰,郝美金,刘欣,等. 胆囊结石与胆囊动力学相关的研究[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7,28(1):45-46.

[5] 樊凌,常小荣. 胆石病与缩胆囊素(CCK)关系的研究概况[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5):1823-1826.

[6] 汪国营,孟翔凌,徐阿曼,等. 胆石病胆囊缩胆囊素受体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9):1134.

[7] 傅华群,吴伟顶. 胆汁胆固醇对胆囊收缩素受体表达的影响[J].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86-788.

[8] 韩佳. 胆囊结石治疗现状与进展[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 32(3):413-415.

[9] 厉红民,李前伟,刘广元. 胆囊动力学变化对胆囊结石形成影响的实验观察[J]. 重庆医学,2003,32(9):1222-1223.

(收稿日期:2013-03-25)

推荐访问: 胆囊 受体 胆固醇 含量 关系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