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345例抗肺结核ADR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5例抗结核ADR中年龄段>60岁的比例最高;治疗16~30 d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88.11%的ADR发生在治疗45 d之内;345例中出现多种ADR,肝胆系统受损最多见,其次为胃肠道系统损害,再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这三类器官系统损害构成比共计约66.67%。结论:要充分认识抗结核ADR的常见类型和致病因素,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抗结核方案,进行密切的定期观察,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关键词】 抗结核药物; 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97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8-0135-03
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笔者所在医院以诊治结核病闻名于粤东地区,结核病专科规模大、技术精、设备先进、配套科室齐全。现创办有汕头市结核病治疗中心,在难治性结核病治疗上取得了多项新突破,是汕头地区唯一法定收治结核病的医院。在结核病的诊治过程中,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由于疗程长、剂量大,导致在抗结核过程中出现多种类型、程度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的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有报道抗结核治疗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平均发生率约12.6%[1],多发生于肝脏、皮肤及胃肠道等。若患者合并糖尿病,抗结核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更加严重[2]。为有效预防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现针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出现的345例抗结核药物治疗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肺结核患者958例,平均年龄(50.2±21.7)岁。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胸部X线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3]。其中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345例(36.01%),男186例(53.91%),女159例(46.09%),年龄13~84岁,平均(54.2±23.7)岁;其中初治患者189例,复治患者156例,复治患者病程约0.5~4.0年,平均(2.5±0.9)年;痰涂片检查196例为阳性,149例为阴性。所有入选病例入院时均无血液病史、肝肾病史、皮肤疾病以及胃肠病史。上述病例均回访调查时间超过8个月。
1.2 抗结核治疗方法
1.2.1 初治方案 采用2HRZE+4HR,强化期:利福平450 mg,异烟肼300 mg,乙胺丁醇750 mg,吡嗪酰胺1250 mg,1次/d,治疗2个月;继续期:利福平450 mg,异烟肼300 mg,1次/d,治疗4个月。
1.2.2 复治方案 采用2HRZES+6HRE,强化期:利福平450 mg,异烟肼300 mg,吡嗪酰胺1250 mg,乙胺丁醇750 mg,链霉素750 mg(肌内注射),1次/d,治疗2个月;继续期:利福平450 mg,异烟肼300 mg,乙胺丁醇750 mg,1次/d,治疗6个月。
1.3 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
有明确记录的相关用药记录,存在相应临床表现及异常实验室检查结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再次使用同种药物又出现同样症状者,视为“肯定”;停用后症状消失,未在使用者视为“很可能”,以此2项判定药物不良反应。
1.4 研究方法
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出现时间及表现形式,至少随访8个月以上。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给予相应的保肝、保护胃肠道、营养神经、抗过敏等对症治疗。并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抗结核药物剂量,必要时停止使用所有抗结核药物。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345例抗结核ADR年龄分布情况
各个年龄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60岁的比例最高,达35.95%,见表1。
2.2 345例抗结核ADR发生时间段分布情况
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从用药开始到>46 d均有出现,其中治疗16~30 d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88.11%的不良反应发生在治疗45 d内,见表2。
2.3 345例抗结核ADR累及系统、临床表现及构成比
肝胆系统受损最多见,临床表现为肝功异常、黄疸等;其次为胃肠道系统损害,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再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表现为皮疹、剥脱性皮炎、水疱疹等。这三种器官系统损害构成比共计约66.67%,详见表3。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年化、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部分地区发展工业不注意环保导致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导致我国结核病的流行趋势仍十分严峻。由于抗结核化学药物的广泛使用,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工作中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合理给药情况下,发生ADR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甚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通过对上报的不良反应的综合分析,尽可能优化治疗方案以减少抗结核药物对患者身体的伤害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本组调查中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36.01%,较以往文献[1]报道的12.6%明显增高。其中原因之一是笔者所在医院患者年龄偏大,平均年龄(50.2±21.7)岁,基础疾病多且病情重。根据表1结果,60岁以上患者抗结核药物ADR的构成比最高,达35.95%(124/345)。其原因为年龄较大患者各脏器组织功能减退,生理调节能力降低,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药代动力学发生某些变化,如抗结核药物的半衰期延长、清除率降低,易产生药物积蓄[4]。而且由于抗结核的疗程较长,服用种类和剂量较多,如伴随原发脏器的病理损害,抗结核药物会在原有基础上加重脏器的损害程度[5]。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对ADR的影响,对于年龄偏大和存在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抗结核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应进行个体化调整,当出现ADR时,应及时调整使用剂量,积极采取措施处理不良反应。
本研究发现,治疗用药的16~30 d和31~45 d两个时间段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合计达到62.32%。本文中约88.11%的不良反应发生在治疗45 d内。杨进孙等[6-7]报道用药2~30 d出现的不良反应占全部不良反应的61.29%,本研究结果与其相近。因此治疗最初的1个半月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非常重要,应每半月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此后可改为每月复查一次。对于检查结果异常或伴有危险因素者应缩短复查时间,并及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抗结核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由于肝脏是所有抗结核药物进行代谢的主要器官,因此大部分抗结核可导致肝功能损害[8-9]。其中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是导致肝细胞受损的主要药物,其机制是药物代谢物引起的中毒现象。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这是由于抗结核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剂量大、疗程长,容易刺激胃肠道黏膜,进而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皮肤附件损害多为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过敏性反应,临床表现为皮疹、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剥脱性皮炎等[10-11]。由表3可见,在本组资料中,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肝功能损害比例最高,其次是胃肠道反应、皮肤附件损害和过敏反应。其原因:(1)肝功能损害较易通过实验室检查定量诊断;医师及患者本人对胃肠道反应较易认识和观察。(2)皮肤附件损害的临床表现易观察和诊断。(3)其他器官或系统造成的损害较为隐匿,诊断过程复杂;受患者住院时间的限制,某些不良反应不能在病历资料中体现。因此在主观及客观上造成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及皮肤附件损害等不良反应的上报率较高[12-14]。
综上所述,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要求临床医师充分认识到不良反应发生的常见类型和致病因素。在制定用药方案时,既要考虑抗结核的疗效,又要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到个体化治疗,并进行密切的定期观察。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应及时调整抗结核药物使用剂量或治疗方案,尽可能有效减少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预防严重后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夏愔愔,詹思延.国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综合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6):419-423.
[2]向金玉.C-反应蛋白和结核抗体联检在诊断结核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111-112.
[3]邓小会.影响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93-94.
[4]要玉霞,郭慧明.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情况的回顾性调查[J].山东医药,2012,27(1):34-36.
[5]朱元钰,陈文斌.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33-1534.
[6]杨进孙,汪长生,都郭蕾,等.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0,21(9):546-548.
[7]唐学林,谢先火.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与单纯肺结核治疗效果对比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3):31.
[8]邓泽强,陈玉兰,吴荣辉,等.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探讨——附151例报告[J].新医学,2012,43(7):492-494.
[9]石富国,古明,马世平.一线主要抗结核药不良反应分布特点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1,8(7):434-437.
[10]迪丽拜尔·达吾提,米热尼沙·阿不都热西提.300例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2):66.
[11]乔志刚,向政华.不典型性肺结核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81-82.
[12]兰远波,陈玲,刘梅.35例肺结核病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9):13.
[13]覃林珍,魏巍,王健.肺结核的治疗转归与肺功能的变化关系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9):106-107.
[14]崔金花,蔡晓静.220例老年肺结核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101-102.
(收稿日期:2014-02-10) (编辑:何玉勤)
推荐访问: 肺结核 不良反应 病患者 药物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