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其疗效分析

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其疗效分析

时间:2022-04-08 08:08:4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及其治疗疗效。方法29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其是否伴出血情况分为两组,其中伴出血患者123例为观察组,无出血患者167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和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以及平均动脉压和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应注意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特别是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应该对其进行规范化治疗,合理控制血压血糖水平。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危险因素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梗死供血区内动脉常因血液漏出出现继发性脑出血,在卒中发生后脑血管造影显示80%病人有动脉栓塞和出血。近年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溶栓疗法虽然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但也会增加包括出血性脑梗死在内的颅内出血的机会。为此,我们将2004年7月至2008年l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9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出血的因素,为临床治疗奠定一定的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71例,女169例,年龄37~81岁,平均(63±11)岁。其中伴有高血压患者211例,糖尿病患者118例。根据是否伴出血分为两组,其中伴出血123例为观察组,其中男72例,女51例,年龄44~81岁,平均(71±11)岁,伴有高血压患者108例,糖尿病患者82例;无出血的167例为观察组,其中男99例,女性68例,年龄38~80岁,平均(61±9)岁,伴有高血压患者103例,糖尿病患者36例;入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tI)证实;②首次发病脑梗死者;③治疗前未使用过溶栓、抗凝制剂;④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有严重意识障碍、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过敏体质者。

1.2给药方法:患者入院后均以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扩血管、脑保护剂等)和对症治疗(包括降压、降糖、调脂、降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溶栓治疗后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神威药业有限公司)100mg/d.每日早饭后立即服用。

1.3观察项目及疗效评定:治疗前后动态监测患者血糖和血压水平,并于治疗结束后当天进行评分,结合病残程度疗效评定为: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7%左右。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计数资料以t检验或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观察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明显,两组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表1。

2.2临床疗效评定: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73.17%对照组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85.03%,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2.3治疗期间两组血糖、血压比较观察组治疗期间平均动脉压和血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具体见表3。3讨论

脑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其预后及转归与处理是否及时、准确密切相关。由于缺血区脑组织灌注压迅速升高常诱导梗死转变为出血。其发病取决于局部脑组织对骤然缺血的耐受能力,细胞毒水肿反应程度,局部压力和张力,以及再灌注损伤,缺血所致血管壁损害,血管内成份渗出,侧支循环等;引起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3]。研究已经证实[3],高血压、糖尿病是诱发和加重脑梗死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且对其治疗疗效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对我院近年来2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观察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明显,两组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高血压、糖尿病是引起脑梗死出血的重要因素,而年龄在患者出血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其年龄越大,其发生出血的几率也越高。同时,我们也发现,出血对患者的治疗疗效也有很大的影响,出血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无出血患者(P<0.05)。同时,临床上由于血压控制不当,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在治疗中出血的病例并不少见,我们发现出血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无出血组的(P<0.05),这与主张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100~130mmHg水平左右一致[3];血糖水平的控制在脑梗死治疗期间非常重要,对患者的预后有直接作用,尤其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主张强化控制血糖[3~4]。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和比较后发现,出血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要高于无出血的患者(P<0.05),说明血糖水平的升高对脑梗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当患者发生脑梗死后,脑血流氧供与脑组织氧耗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从而引起早期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氧供不足,此时血糖水平的升高不但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危害细胞膜功能,引起神经细胞代谢紊乱,而且引起脑组织中乳酸的蓄积,加重脑细胞的氧耗,使脑细胞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能量代谢水平,增加能量代谢及腺昔酸池的降解;导致pH值在正常范围外,加重病灶组织的酸中毒,活化乙酞胆碱、儿茶酚胺、氧自由基以及单胺类物质等内源性化学因子和致炎细胞因子的生成和释放,激活脂质过氧化,增加对脑组织的损害,加重患者的再灌注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增加脑血管内皮细胞收缩,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从而增加出血发生率,因此在对脑梗死患者治疗的同时,应该合理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出血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治疗阶段,应注意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特别是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应该对其进行规范化治疗,合理控制血压血糖水平,降低出血的发生率。

推荐访问: 血性 疗效 危险 因素 分析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