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最常见的三种电池——普通电池、锂电池、纽扣电池。
对于现代人来说,什么东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当然是电!你想想,在炎热的夏天,没电怎么开空调?在漆黑的夜晚,没电怎么拥有光明?更别提看电视、听音乐、打电话、玩游戏……妈呀,强电真的不行。但是,如果真的没电了,怎么办?
青蛙腿做贡献
要想知道怎么办,请你将电脑电源插好,在确保确实有电之后,打开电脑,登陆百度,搜索一下吧!
搜、搜、搜……这个很容易嘛,瞧,大家都说,没电了,用电池呀!真是好主意,由此看来,如果没有电池,什么手机、平板电脑都得统统歇菜!
这么好的东西是谁发明的?嗯,咱们继续搜索……搜、搜、搜,搜出来啦!这个结果,绝对令你大吃一惊——电池的发明,最早要追溯到一只可怜的青蛙!
那还是1780年(好久远啊),意大利的医学家伽伐尼热衷于用青蛙做解剖实验(动物保护主义者别激动,谁让人家是医生呢)。一次,伽伐尼用铜制的解剖刀碰到了放在铁盘子里的青蛙,这只青蛙的腿突然就抽搐了一下,就像被电流击中了似的。
伽伐尼认为,这是因为动物体内会产生一种电,并命名为“生物电”。他认为,生物体内可以自发的产生电流,而大脑是“分泌”电流的器官。你瞧,伽伐尼描述的,简直就是一个“青蛙电池”呀!
伏打的“电堆”
伽伐尼医生虽然没有发明电池,但他发现的生物电现象,却为19世纪开始的电流生理学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在医学上的电疗法、心电图等技术,都归功于伽伐尼的发现。
继续说电池。
物理学家伏打(又译为伏特,即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对伽伐尼的发现尤其感兴趣,没事儿就做一做这个实验,并在反复实验中发现,把两种金属片浸在盐水或碱水中,只要其中一片金属片与溶液发生反应,金属片之间就能产生电流。
伏打做了几十对铜片和锌片,把它们相间着叠摞起来,每对铜片与锌片之间,都用浸透了盐水的抹布垫着,整个装置像一串火车车厢。这样,只要用一根金属线连接“车厢”的两头,就会产生电流,叠放的金属片越多,电流也就越强。
伏打发明的这个装置被后人称作“伏打电堆”。两片金属片就相当于电池的两极。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串联电池组!
1860年,法国的雷克兰爵士发明了碳锌电池,大受人们的欢迎。这种电池的负极是锌和汞组成的合金棒,正极是一个杯子里装着的二氧化锰与碳的混合物,在这种混合物中还插着一根碳棒,作为电流收集器。雷克兰电池的负极和正极都浸在氯化铵溶液中,因此被称作“湿电池”。
1887年,英国人赫勒森发明了干电池。他将氯化铵溶液换成了粘稠状的半固体,又将负极改进成了锌罐。这种电池与今天的干电池已经非常相似了。干电池使用非常方便,但是它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用完就报废,不能反复使用。几乎与雷克兰爵士同时,法国人普朗泰发明了用铅做电极的电池,这种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给它接通反向电流,使电量得以恢复,这就是蓄电池。
伟大的爱迪生在1890年对电池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发明牛人很快就发明了可以反复充电、性能优良的铁镍电池。如今,蓄电池已经经过了铁镍、银锌、铅酸、锂等多种材料,性能越来越好。
未来,科学家还打算制造病毒电池呢!别怕,他们是想利用病毒来制造生物电。这种电池超级小,不用显微镜你根本看不见,用途嘛,估计会用在微型医疗机器人上。
推荐访问: 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