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华“虎文化”

中华“虎文化”

时间:2022-04-10 12:11:47 来源:网友投稿

中华民族不仅有延续8000年的“龙文化”,还有更为悠久的“虎文化”历史。中华虎文化源远流长。

老虎外貌雄健,气势威猛,更以其额头有像汉字“王”字花纹,自古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和崇拜,被尊为“圣兽”、“山君”、“兽中之王”、“镇山之神”。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1987年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龙虎,距今大约6000年,它伴于一位祖先遗骨的东西两侧,依照方位,恰与后世盛行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堪称“中华第一虎”。著名的司母戊大鼎的鼎耳的外廓饰着一对虎纹,虎口相向,口中含着人头。《周易·乾卦文》也说:“云从龙,风从虎。”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龙虎相合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是人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汉朝时,人们就开始在除夕之夜在门上画虎以驱鬼魅。

我国是“虎文化”的发祥地,在原始社会,古人与群兽共居,以打猎为生,他们对威武雄壮的老虎既恐惧又羡慕,于是奉之为神和图腾,形成“崇虎文化”,并模拟其形态、仿效其吼声,创造了汉字“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虎”字,都是虎头的简化、象形或虎皮的摹写,“虎”的读音也是虎吼的拟声。 “虎文化”可以追溯到约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从人与虎的文化关系来看,“虎文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崇虎文化、伏虎文化、护虎文化。就其内容来说,既有远古虎图腾崇拜,也有崇虎、祠虎、搏虎、德虎、颂虎、画虎、书虎的传统,涉及宗教、民俗、文化、生物、文艺的各个领域。

虎是一种极具阳刚之气的动物,它具备勇敢与威严,虎也被人们认为是山大王,是主要的动物神灵,传说它能够驱除一切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在战争年代,虎头被绘制在战士的盾牌上,用以吓阻敌人。古代的强盗首领也将虎皮铺在自己的座位上以显示自己的至高地位。乃至在当代中国,也有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的人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在虎年,孩子们的头上都写上了红色的“王”字。还有人相信一头虎在500年后将变得雪白,然后还能再活1000年,当它们死后,它的灵魂将渗入地下变为琥珀,这便是“琥珀”一词的由来,意思是“虎之魂”。

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虎符是一种虎形的木块,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达军令的标志。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就有“窃符救赵”的记载: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救了赵国。《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带虎字的中国成语,多是褒义的,如: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如虎添翼。也有含有贬意的,如“为虎作伥”形容本身受了虎害,又被驱使去害别人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品质;“狐假虎威”则勾画出了一幅仗势欺人的奴才嘴脸。《老虎学艺》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

老虎的出现与人类几乎同时或更早,已有100万年以上历史,考古证明亚洲是老虎的故乡。虎为大型猫科食肉动物,自100万年前从中国南部起源(一说从中国东北起源),逐渐分化出华南虎、里海虎、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西伯利亚虎(又名东北虎)、爪哇虎、苏门达腊虎、巴厘虎等八个亚种。华南虎只产于我国,所以又名中国虎。典型特征是头部有鲜艳的“王”字斑纹,素有“山林之王”美誉。它常栖息活动在连片的芭茅、灌木丛林中,少在林中活动,主要捕食野猪、水鹿、苏门羚、鹿等大中型食草动物,偶尔捕食鸟类。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偷猎和乱砍滥伐,导致虎的分布范围及数量急剧衰减。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分别于上世纪相继灭绝。当年武松打虎是英雄,如今猎虎则成罪人了。

推荐访问: 中华 文化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