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浅谈东西方戏剧起源的共通点

浅谈东西方戏剧起源的共通点

时间:2022-04-10 12:11:32 来源:网友投稿

世界戏剧的形态千差万别,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系统——东方系统和西方系统。可以说在东方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戏剧有两种,一是印度戏剧,另一个便是中国戏剧;西方系统主要是指由古希腊戏剧发展而来的欧洲戏剧。本文想通过探讨它的源流,以观察其起源的共通性。我们先来看欧洲戏剧,它的发生发展要追溯到古希腊戏剧。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是掌管万物生机之神,为了祈祷和庆祝丰收,古希腊人在春秋两季举行酒神祭祀,人们摆成盛大的行列,组成合唱队,合唱酒神赞美歌。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这种形式逐渐成为希腊戏剧发展的雏形。在原始社会中,生存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而在人们心中,神灵操纵着世间万物,因此当他们庆祝狩猎的成功、战争的胜利、农作物的收获时,便举行各种娱神活动,以祭祀神灵。宗教仪式对戏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一点在欧洲戏剧史上得到了证明。

我们再来看东方,关于印度戏剧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在黄宝生先生所著《印度古典诗学》一书中将有关观点归纳了一些,现列如下:

1.起源于古希腊戏剧的影响。对这种观点,大多数学者予以否认。因为梵语戏剧中并没有西欧戏剧所讲求的三一律的痕迹,同时也缺少悲剧。

2.起源于吠陀时代。德国学者缪勒最早猜测印度戏剧起源于《梨俱吠陀》中的对话诗,这种观点得到了不少西方学者的支持。但他们也只是简单套用了古希腊戏剧的起源模式,认为祭司在祭祀仪式上扮演对话者,由此形成了最早的宗教神秘剧。这种观点在文献中并没有找到切实的证据。

3.起源于木偶戏。按常理,木偶戏是对舞台戏剧的模仿,其产生应在舞台戏剧之后。这一说法同样缺少确凿的证据。

4.起源于史诗吟诵。印度戏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史诗母题”。梵语戏剧始终保持取材《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的传统。但目前无法判定,这种吟诵艺术是否或何时向戏剧方向转变。

5.起源于伯你尼时代。(参见《印度古典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九页)

有关印度戏剧最早的比较明确的记载见于现存佛经《百譬喻经》(Avadana sataka)和《天譬喻经》(Divyavadana)。这两部佛经中所讲述的故事,其释义颇为类似,都讲了戏班师傅(natacarya)最终被劝化降服,皈依佛门,并且最终通过戏剧来宣讲佛法。

中国戏剧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尚书·舜典》中说:“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一群原始社会的人在出猎以前或获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人装扮成兽形跳舞,以祈福或酬神。《吕氏春秋·古乐》中讲:“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里所唱的是祈风求雨、作物丰登之词。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出,上古时期,人们通常以歌舞来娱神,与此同时娱乐自己。现在我们仍能从一些少数民族的祭祀歌舞中找到那时的影子。但这种形式是否顺其自然的发展成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戏剧样式呢?关于这一问题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阐释了戏曲起源于古巫、古优的观点,“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之,而优以男为之”,“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

还有一种重要观点,认为戏曲受印度梵剧影响而形成。变文这一早期的说唱艺术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资料。有关变文的作品,是19世纪末在甘肃敦煌的莫高窟藏经洞中偶然发现的,敦煌变文中很多是宣讲佛经或佛教故事。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同西域诸国、古印度交流频繁,那个时期梵剧这一艺术形式多少会流入中国,并产生一定影响。而变文这一艺术形式或许承载着更多有关中国戏曲形成的信息,这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考证。

我们还可以看看傩舞和傩戏。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傩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舞和傩戏有一个重要的表演特点,那就是角色都带木制面具。我们可以仔细看看傩舞中所使用的面具,很多面具的脸形和中原人的脸形大相径庭,高颧骨、尖鼻子成为不少面具的重要特点,同印度佛教中不少雕塑的形象很相似。前文中曾经提到有关梵剧的记录最早见于印度两部佛经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设想梵剧在早期有可能是以搬演佛教故事为主,再传入中国时,对中国早已存在的由原始祭祀歌舞发展而来的歌舞样式产生了影响,促使后者不断变化发展,从而形成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中国戏曲。

通过三类戏剧产生发展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戏剧的发生发展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中国戏剧和欧洲戏剧,它们最早的萌芽都蕴含于原始歌舞之中,而原始歌舞是用来祭祀娱神的,这说明它一开始便带有宗教色彩。在原始社会中,人是作为一种弱势群体在同自然进行抗争,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生的本能成为了最早扎根在人们心中的心理样态。自然被人们形态化,成为了各种神灵的化身,他们在冥冥之中操纵着人类的命运。祭祀祈祷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以歌舞的形式祈求神的佑护,这种娱神的歌舞也成为了人们最早的娱乐方式。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这些歌舞开始纷繁起来,它们中很多都开始带有鲜明的目的性。在英国发现的早期岩石壁画中,雕刻有类似狩猎的舞蹈场面,在原始社会时期,这种舞蹈不仅仅是用以娱神的歌舞,更是对狩猎的一种再现与演练,从中人们体验到了获得性的审美愉悦。还有一种说法同巫术说有很大的关系,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巫术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在这种巫术中,巫师仅仅通过模仿就能够实现人和他想做的事;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施行这一巫术也就是通过被接触体对本体施加影响。那么上述狩猎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模拟巫术,在歌舞过程中对所要狩猎的对象进行一种诅咒,以期在狩猎中得到收获。“巫”在原始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唯一可以同神交流的人。《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巫:“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褎舞形,与工同意。”在巫主持下的原始宗教仪式式的歌舞成为了戏剧产生的萌芽。

原始的歌舞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性质的摹仿。人有摹仿的本能和欲望,而且有以摹仿为基点的表演的本能和欲望。戏剧的发生与这种本能和欲望有关。很多原始舞蹈的形式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摹仿,如上文提到过的狩猎舞。而且歌舞中的很多节奏和人们进行劳动时的节奏是相通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一章所谈正是史诗、悲剧、喜剧、音乐等艺术“总的来说都是摹仿”。这种摹仿的本能,一是为了娱乐,它包括肉体上的快感与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欣喜、满足感等等;二是有所寄托,或者是个人的意志,或者是族群的企望,或者是宗教的理想。这种本能式的摹仿对戏剧的形成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上可以说是早期戏剧萌芽产生的共通性。但具体到一类戏剧中时,它们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土壤,而在这不同的土壤中所产生的戏剧又有其自身的独特艺术样式,其具体情况就要通过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环境来具体分析了。

作者简介:

康颖宽,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

李 珍,山西师范大学硕士。

推荐访问: 共通 东西方 浅谈 起源 戏剧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