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大学跨学科组织在名称、隶属关系、结构规模、组织功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含混性的特点。本文根据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内部结构等要素,尝试将其划分为三种主要运行模式即跨学科课题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大学研究院,并对三种运行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大学跨学科组织 跨学科课题组 跨学科研究中心 大学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5—0025—04
[作者简介]程新奎,上海金融学院发展规划处研究实习员(上海 201209)
当今,学科交叉与团队作战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学科间的交叉点往往是科学技术的突破点,未来科学技术的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将转向主要依靠学科交叉、群体突破的集成性和集群性创新。大学跨学科组织是大学为适应跨学科交叉发展趋势而采取的组织结构变革形式之一,其目的在于打破院、系、专业之间的界限,发挥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中等优势,开展跨院系、跨部门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研究,完成重大综合性科技项目。作为大学中跨院系、专业的横向组织,大学跨学科组织与大学传统的纵向学科组织,如学院、学系、专业等相交叉,共同形成了大学组织的矩阵结构。
本文在收集、梳理国内外大学跨学科组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出大学跨学科组织的三种主要运行模式。然后对三种主要模式进行深入论析和比较,以期深化对大学跨学科组织的认识。
一、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发展现状:多样性与含混性
20世纪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导致了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出现。今天,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存在状态呈现出多样性与含混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名称
命名是一个重要的指数,它代表着基于相同本质的一类事物。而大学跨学科组织所代表的事物在现实中却各有特色、斑驳杂陈。在命名上,跨学科组织有如下不同叫法:跨学科研究协会(学会)、跨学科课题组、跨学科项目组、跨学科研究组、跨学科研究项目、跨学科研究计划、跨学科研究中心(所)、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跨学科学院(系)、跨学科重点实验室、跨学科实验基地以及跨学科实验中心等等。现在,这些相近的名称已无法为人们做出恰当的区分、提供足够的信息了。这是由大学跨学科组织作为新出现的事物,缺乏严格、明确的规范性以及具有边界相对性、不稳定性和持续的发展性等原因造成的。
(二)隶属关系
在跨学科组织的隶属关系上,有些跨学科组织是由学者基于共同兴趣自发组织起来的,以松散的形式开展活动,在大学的显性结构中,我们是无法发现它们的。然而它们却充斥着整个大学的空间,在知识的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课题组。有些跨学科组织是隶属于某一学系或某一学院,由这个学系或学院全权组织管理。大学中很多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立的跨学科组织基本上属于这种形式。有些是挂靠在某一学院,由该学院牵头,负责组织管理,相关学院参与合作研究。有些跨学科组织不挂靠任何学院,是一个稳定而又相对独立的组织实体,联合相关学院进行大跨度的跨学科合作研究。一般根据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建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就是这一类型。
(三)结构规模
从结构规模看,跨学科组织的规模有大有小,组织要素及科研资源有全有缺,其所涉及的学科数量也可多可少。具体说来,有些跨学科组织没有任何用眼睛可以看到的实物,只存在于部分时间段;有些跨学科组织有指定的负责人,但缺乏研究人员、经费、活动中心以及研究的成果;有些跨学科组织在目标和人员方面不稳定,仅有一部分专业人员之间保持联系;有些跨学科组织则有相对稳定的目标和资源,有完善的管理机构,有稳定的职业队伍,有购买设备、拓展空间的能力;有些跨学科组织不仅拥有昂贵的设备、大量的图书资料,还拥有多个研究团队,且有很高的知名度。
(四)组织功能
一般来说,大学主要有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依据这三大职能的不同组合,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功能可以科研为主,或以教学为主,或科研、教学并重,或以社会服务为主。具体来讲,有些跨学科组织具有与系科相同的教育功能,拥有独立的教学计划和学位授予权。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规划学院”(STS)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教育。有些跨学科组织仅从事跨学科研究,我国大部分的跨学科组织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
(五)体制机制
从体制“虚”、“实”看,有些跨学科组织是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实体,多数也相对稳定;有些是虚体,有些则是“虚实”结合。“实体”型跨学科组织有一定的固定人员、研究场所和研究设备,作为学校的固定科研机构进行管理。半实体或“虚体”型跨学科组织一般以科研项目为中心分配组织要素,安排研究资源与研究进度,没有人员编制和行政级别,在考核上进行“目标管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如复旦大学的“学术沙龙”、美国的“4S”协会就比较虚,它们一般由学术带头人主持,有关学科人员共同参与,围绕有关主题进行自由畅谈,逐步形成了一批学科交叉项目。
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多样性和含混性本质上反映了跨学科组织的灵活性和丰富性,但是,这种多样性与含混性为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大学跨学科组织增加了困难。要想透彻了解大学跨学科组织,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对的集中和归类,从而使真正不同的跨学科组织能够清楚而独立地呈现出来。
二、大学跨学科组织的主要运行模式
(一)关于模式划分的研究现状
关于跨学科组织主要的运行模式,很多论者早有著述。有论者将跨学科组织模式划分为两种,一是课题组,一是大学研究院。有论者将其划分为七种,分别是跨学科学院(学系)、跨学科研究院与研究中心、学科群、跨学科计划(项目组)、跨学科重点试验室、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科学园)和学科交叉研究会(协会)。有论者将其划分为四种,即跨学科计划、跨学科课题组、跨学科实验室和跨学科研究中心。还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式、跨系或跨学科研究中心模式或研究所模式、独立设置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模式等。如此多的划分方式和模式,反映了不同学者研究同一问题时的不同视角和立场,并无对错之分。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学者在划分主要运行模式时,并没有给出划分的明确标准,容易产生“随意”之嫌。
(二)本文划分的三种主要运行模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Alexander的经典解释认为,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解
决方案的核心。这其中蕴含了较为稳定的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且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在这里可以看出,模式代表了人们使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稳定下来的意图,是可以被重复应用的惯例或结构。
根据对模式的理解,并借助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内部核心结构、与大学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置身其中的体制空间三个维度,我们将大学跨学科组织分为三种主要的运行模式:跨学科课题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大学研究院。
1、跨学科课题组
跨学科课题组是由学者群演化而来的,是他们对特定的项目或研究课题感兴趣,并以此为纽带而组建的一种跨学科组织。跨学科课题组是大学矩阵中最基本的单元,是较为松散的一种非正式组织模式。
跨学科课题组具有如下特点:(1)以研究课题为中心,以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为直接目的;(2)根据成员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兴趣聚集在一起,他们可以来自不同的院系,但不依附于传统的院系组织;(3)实行行会式协商管理模式,最权威的学者担任组长或召集人。主要通过个人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进行协调;(4)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组织规模可大可小,启动资金可多可少,有课题结社,无课题散伙;(5)人员编制仍在原来的院、系、所。
跨学科课题组最常见的类型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课题组。国外的例子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计划、麻省理工学院聚合物科学与技术计划、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并行处理运动分析结果研究组等。
2、跨学科研究中心 跨学科研究中心是承担传统院系无法容纳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任务的正式机构。它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跨学科组织,在研究型大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跨学科研究中心具有如下特点:(1)其产生是许多高校为了在不撤销学系的前提下,又满足现代科学综合化发展和跨学科科研的要求而做出的一种两全选择;(2)作为多学科联合机构,主要从事学科交叉研究;(3)既可以是实体,也可以虚体,一般挂靠在某一学院或学系之下,也有些是学校的直属单位;(4)多少带有些行政性特征,有文本性规章制度,至少有部分固定编制的工作人员,组织存在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5)科研功能常常衍生教育功能,主要培养研究生。
目前,多数大学跨学院(系)、学科设置的研究中心就属于这一类。如上海交通大学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南京大学的材料科学研究中心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国家资助和扶持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跨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国外的例子有英国剑桥大学横跨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学的超导研究中心,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人类机器学习系统研究中心等。
3、大学研究院
大学研究院是一种新型的跨学科组织模式,是相对独立于大学内其他研究和教学组织并超越学院层次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开放式跨学科组织。在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作为大学机制、体制的创新尝试是于1993年开始出现的。今天,它仍处于探索阶段。对这种未定型的组织,谈模式似乎是很不恰当的。但是,鉴于大学研究院与上述两种模式的跨学科组织有着明显的差别,这里是在便于分类的意义上使用“模式”这个词汇的。在我国,这种组织模式的产生有利于大学学术组织向信息化、扁平化和灵敏化方向转变。
大学研究院具有以下特点:(1)独立性:存在于校内有组织的科研和教学组织之外,一般由副校长亲自领导;(2)学科包容性:涵盖全校范围内的所有学科,组织跨学科研究;(3)项目导向型:面向社会需求,承接政府、企业的各类纵、横向课题;(4)研究综合性:组织申报和承接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基础性研究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瓶颈性难题;(5)人员流动性:没有固定研究人员,根据研究任务随时调整组合;(6)对外开放性:对社会开放,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在社会范围内征集和积聚优质科研资源,组织和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扩大在国家重大问题方面的发言权,以及开展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等活动;(7)功能多样性:担负着除跨学科研究以外的诸如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造就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等职责;(8)管理服务性:主要对跨学科研究进行协调和服务,为课题组和研究中心提供管理上的支持。
国内属于这种模式的跨学科组织有复旦大学的发展研究院、东华大学的现代纺织研究院、河海大学的科学研究院、重庆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同济大学的科学技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的科学研究院等。国外的例子有哈佛大学的豪泽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学计算机系统化首创组织、斯坦福大学的经济政策研究所等。
三、三种主要运行模式的特征比较
跨学科课题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大学研究院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
一是跨学科课题组模式。课题组是以项目为纽带、由志趣相投的研究者自愿结合起来的科研团体。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固定资源和人员,这可以大大节约研究的成本;二是具有“有项目结社,无项目散伙”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在跨学科科研项目不多、项目申请难以预测或项目综合性较小等诸如此类的科研环境中,课题组模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它既可以因需适时联合不同专业从事跨学科科研,也可以因科研告一段落而自行重新组合研究力量。课题组的这些特征使其对于科研基础薄弱的高等院校甚为适用。但是,在跨学科研究迅速扩大发展的情境下,自发组织起来的课题组由于缺乏进行事前规划、协调活动的组织以及相关的研究设施,显得有些被动和滞后,不利于前瞻性地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二是跨学科研究中心模式。与课题组不同,研究中心由于有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和稳定的组织形式,可以为跨学科研究的持续开展提供组织和体制上的保证;作为一个正式机构,研究中心在传统院系之外围,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提供生长发展的空间和温床,适应当代学科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引来投资,留住或吸引特殊人才,还有助于开展跨学科教育,培养跨学科人才等。它是一种适合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组织方式。从大学的层面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权主要控制在单个部门的手中。每个部门都力求使自身的装备“小而全”,这便造成了大量重复购置的现象,且由于专供本部门使用,设备停用现象也很严重。在这种状况下,研究中心的设施装备建设也难以摆脱“公买私用”的传统窠臼。这样,研究中心就进一步分散了大学现有的资源,使大学有限的投入难以得到充分、高效率的利用。
三是大学研究院模式。大学研究院是研究组和研究中心两类模式自然发展的产物。与课题组相比,它拥有较为稳定的组织结构,独立于任何院系之上,可以将学校的研究特长与对社会需要的敏锐判断结合起来,高瞻远瞩地整合资源,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研究中心相比,它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有项目时,研究院可以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迅速组织起全校的科研智慧集体攻关;项目结束后,研究院可以通过研究人员返回原单位,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新的知识引入其所属学院的教学活动中去,充实和更新传统的学科领域,实现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良性互动。在科研设施的使用方面,研究院没有自己的固定设备,但它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有计划地把各院系、学科分散购置和封闭使用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等进行适当集中和科学整合。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这三种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范围,可以同时存在;这三种模式是渐次发展关系,后一种模式高于前一种模式;大学研究院是在跨学科课题组与跨学科研究中心模式上发展起来的高级形态,应该得到大力发展。
(责任编辑:王庆玲)
推荐访问: 跨学科 特征 运行 模式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