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的师资质量和水平是世界公认的。有93位教师任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90位是国家科学院的成员,209位是美国艺术科学研究院的成员,有16名已故或健在的教师荣获国家科学勋章。依靠这一支杰出的教师队伍,学校在教学和培育高质量人才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处于举世瞩目的地位。
研究与学习
MIT坐落在查尔斯河边。这条河不算长,河水湛蓝清澈,安详平静地流淌,两岸林木掩映,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MIT的校园却以实用而并不美观著称,尽管有一批校舍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还是有不少人抱怨它“像个工厂”,校舍就像车间厂房。校园里的大楼不像美国其他大学的惯例,冠以著名人物的姓名,而是只用冷冰冰、死板板的编号。
MIT毫不讳言地称自己为一所“科技学校”。“尽管这里人文和社会科学科目也不错,但我们的强项确实是科学”。学生们到这里来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感兴趣。这里所有的科学系都出类拔萃,走在全国大学科技的前端。电子工程和电脑科学是全美国公认的第一。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物理,以及规模不大的航空系和天文系都是声誉极高的专业,医学科技、生物工程都是该领域的领袖。不过,总的来说,纯科学领域所受欢迎的程度比不上工程和电脑科学领域。
MIT强调的是“关心人生价值和社会目标的”科技与工程,但是在人文方面也很下功夫,吸引到不少经济、政治、管理、程式设计规划、现代艺术等等“非科技的”和“跟电脑沾不上边的”人文系教授。
校方认为未来的工程师们不仅得拥有一流的专业技术,还得具有对社会系统的深刻了解。因此,MIT的教纲有意识地给学生们培养社会意识。学生们必须在毕业前上八门诸如文学传统或是政治制度的起源之类的人文课程。也许是为了让他们在以后把所做出的重大科技发现公布于世时,能够引人入胜,学生们还得上两学期的写作课。主攻科技的学生们还可以选择一门非科技的副科,比如哲学,甚至妇女研究。另外,学生们得上四门体育课,还得在一年级结束之际通过游泳考试,不然不能升级。
不甘于光是学习,也想同时搞些研究的学生绝不少见,而校方也尽量给他们机会和方便。MIT这个专门培养发明家的学府,在教育上最成功的一项发明正是它的“本科研究机会项目”(UROP):让学生与教授搭档来同搞研究,学生可以得到额外的学分或是挣得一些资助——当然,更大的收获是学到了本事。UROP是全国同类项目中最好的,也是使许多学生们选择MIT的主要原因。
“试验学习组”则让一年级或是二年级学生用个别指导的方式和“自己的速度”来学习,而不用去跟一两百人挤在大礼堂里听课。学校里各种科技设备应有尽有,如果校园里没有的,在波士顿也一定有。学院图书馆里有二百五十万册藏书,学校著名的电脑网络“雅典娜”只是它庞大电脑系统的一小部分。
典型学生
什么样的学生是MIT的典型学生?——在高中是不可一世的数学、科技奇才,全美考试SAT中的数学部分拿满分(当然,语文部分也名列前茅),是学校数学和物理队的头一把交椅,市城、郡里、州里科学竞赛的冠军。在别的方面,他也绝不比人差。他很可能是辩论比赛的冠军,是够专业水平的小提琴手或是钢琴手,更有可能是体育健将。MIT对体育极为注重,它有全国第二多的校体育队——三十九个,仅次于哈佛大学的四十二个。男子长跑、网球、女子曲棍球、击剑和划船都在全美国高等学府中排得上名次。更为丰富多彩的是校内非竞争性的体育活动,从打乒乓球到篮球、排球,每个人都可以从MIT的体育设施中得到乐趣。MIT校内的各种各样的组织、俱乐部,据说也是全美国大学中最多的,从“热带鱼社团”到“摇铃者集会”,学生们的选择应有尽有。
学生手册中的漫画:左边山头上标着“秋天”,右边山头上标着“春天”——每个学期都是用各种密密麻麻的课程堆积成的山头,望之令人兴叹。这幅画大概是中国古话所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图解吧。
MIT著名的建筑巴尔克科学图书馆,是校园中为数不多的不以编号称呼的建筑。学生们对这座楼情有独钟,它那拱顶曾被恶作剧的学生装饰成乳房、南瓜、人脸等等模样。
MIT的学生读起书来不管时间,睡起觉来也不管空间。
千万别以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这所1861年建校,原名“波士顿理工”的学府中,有全美国最会调笑胡闹的学生们。全美国只有两所大学的校方公开承认:他们容忍学生们的恶作剧——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两所美国较为年轻的科技学院,不约而同地欣赏学生们在娱乐中体现出来的想像力,这绝非偶然。
校方公开宣称容忍学生恶作剧
年轻人当然都爱给教授、给朋友或者是对手开个玩笑。而最受欢迎的恶作剧对象,还是与自己在学术或是体育上竞争的其他大学们。找个机会灭一灭竞争者的威风,自然也就意味着给自己学校长了志气。在这方面,MIT的学生们的点子之刁钻古怪,显然远高于同龄人一筹。
MIT坐落在麻萨诸塞州美丽的剑桥小镇。剑桥紧挨波士顿,这一带是著名大学城,弹丸之地集中了五所百年以上历史的名校,MIT则被公认为全美最好的理工类大学,高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1998年全美最大学排行榜的第六名。
而哈佛却是第一,更堪称全球顶尖名校。“一山岂容二虎”?MIT学生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他们怎么让哈佛的学生大惊失色。1982年的哈佛/耶鲁年度橄榄球比赛第二节刚刚开始,突然一只巨大的气象气球从画着46码线的地底下像蘑菇云一样冉冉升起,球上显赫地写着大字——“MIT”!
MIT学生在自己学校搞的鬼名堂也不少。1979年一天,MIT最著名的建筑巴尔克工程图书馆148英尺高的巨大圆形拱顶,被工程系学生们装饰成一只巨大的乳房。在装粉红色的乳头时,由于风向不顺和运气不好,头三次试装都告失败,直到第四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成功。在这之前,那拱顶被装饰成一只蜡烛、一个人脸和一只南瓜等等,不过恐怕哪一次都没有这次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
MIT的校方,对自己学生的恶作剧一直保持着宽容,甚至是默许的态度。MIT有专门的博物馆收藏学生们这些恶作剧的道具,还出了精美的画册。在“气象气球”事件发生之后,启动握的装置落到了哈佛的手中,MIT当时的校长保罗·格雷颇费了一番口舌才把装置要回来——他特地给哈佛的校长德里克·波克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德里克:
我得到口信儿说你们的校园警方手中扣着一些本该是在MIT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这会是真的吗?你们应该用不着这个用吸尘器零件、1967年汽车废件和几个弹球拼凑成的代用装置吧?我们呢,因为比较多愁善感,将会小心地保护——是的,我们将会珍藏——这个1982年橄榄球季度高潮的象征。请把它还回来。
你的诚挚的,保罗·E·格雷
哈佛把气球装置还给了MIT,而MIT果然把它陈列在博物馆里,并且为这项成功的恶作剧而骄傲。用校长格雷的话来说:“MIT的精神,它的创造力和细心,不仅在学术性的,也在轻松的项目中得到体现。幽默......是这个独特的社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习”“睡眠”和“朋友”三者必舍其一
当然,娱乐的时候只是少数,只是繁忙而艰苦学习生活中的小花絮。MIT的学生们在学习上下的苦功也是著名的。“他们把我们赶得像驴子一样。”有学生抱怨说。另一个说MIT的学习气氛简直能把人逼得精神分裂。一位华裔著名专家曾告诉过我父亲,他的儿子实在受不了那种压力,上了两年后决定放弃,转到了其他学校。
教授留的作业以多和难著称,有些课“难名昭著”,令学生们望而生畏——比如“电脑程序”的结构与理解,“线路与电器”和“热力学与动力学”,就是能让学生们为了过关只得彻夜不眠的“杀人课”。新生们在MIT第一年上的课都不打字母表示的成绩,只分等级:“通过”“D”或“不通过”(校方近两年来把及格的成绩由D变成了C)。校方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放学生们一马,让他们能有足够时间来适应MIT紧张的节奏。
尽管如此,学生们仍然叫苦连天。有人说,在MIT,一个正常人在“学习”,“睡眠”和“朋友”三者中只能得到两个,而必须舍去一个——大多数学生们聪明地选择了放弃睡眠。
推荐访问: 麻省理工学院 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