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有一个中国女人,勇敢地闯入罗布荒漠,还亲自带队主持了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古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与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拼博了22天。她和她的同伴找到了失踪千年的楼兰古城,发现了轰动世界的“楼兰美女”,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大团队考察的巨大成功。这个女人,就是新疆著名考古专家穆舜英。
兵分两路向罗布泊挺进
l979年6月,中央电视台与日本新闻媒体合作,准备拍一部“古丝绸之路”电视片,到新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征求专家意见。经双方研究,乘此契机,联合组成一支大型探险考察队去罗布泊地区考察古丝绸之路,探寻楼兰古城。
在此之前,气候极其恶劣的罗布泊很少有人敢进去,更没有女人涉足。穆舜英时任考古所所长,年过半百。她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阻,毅然参加了探险考察队,并担任了领队。做决定时,她没多说什么,但心里暗想:“我要改写女人没进过罗布泊和古楼兰的历史纪录,我一定要成功!”。
历史上的罗布泊,自从19世纪20年代,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与德国地理学家里希霍芬有了地理位置之争后,其神秘性便引起了世界关注。到了1893年,里希霍芬的学生瑞典人斯文赫定继承老师事业,到中亚考察,并多次到新疆探险,先后4次进入罗布泊地区,在差点儿送掉生命后,终于发现了消失了一千余年的楼兰古城。之后,英、美、日等国又有多支探险队到罗布泊探险考察。而我国解放前唯一到罗布泊地区进行过考察的是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他在1930年、1934年两次从吐鲁番的鲁克沁出发至孔雀河北岸,都因遇大水阻隔而未到达楼兰古城。
这样说来,黄文弼之后直至穆舜英此次带队考察间的50年里,中国再没有人进入过罗布泊地区和楼兰古城,更不用说有女人涉足,所以此次考察意义非同寻常。这不仅是穆舜英也是许多科学家们魂牵梦绕的愿望,这对于研究揭示中国古代西域历史、文化、地理、自然和经济等方面的真实面貌,获取中国人自己的成果,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消息传开,新疆科学界报名参队者众多。
为了确保探险考察的成功,联合考察队决定先找路,然后进行探察和尝试性先遣考察。罗布泊地区方圆达13万多平方公里,找一座只有300米直径大小古城的遗址,无异于大海捞针。所以,考察队翻阅了大量中外考察队的报告,估测核对了楼兰古城的定位,绘制了罗布泊地区各古遗址的分布图。然后,由穆舜英率第一先遣考察队、彭加木率第二先遣考察队,先后两次进行准备性先遣考察,确定了楼兰古城的精确经纬度,找到了一条可通达楼兰的路。
正式考察时,决定两路同时进入:第一路沿古丝绸之路,从敦煌出发,穿越罗布荒漠,到达楼兰古城,为主队;另一路从和硕马兰出发,穿过库鲁克山到孔雀河北岸,再越过干涸的孔雀河河道至古楼兰,两支队伍在楼兰会合。主力队由穆舜英率领,中央电视台跟随拍摄,10辆车装载着饮水、食品、炊具、帐篷和往返所需燃料及一部电台,1980年4月1日清晨6时,在兰州部队护送下,从敦煌正式启程。
罗布荒漠遭遇“黄风怪”
第一站顺利到达玉门关。关内已无任何遗迹,只剩一片残垣断堡。在刚离开玉门关时,考察队的10辆车突然陷进关旁沼泽地6辆,许多人感到这似是一种不祥之兆,心中掠过一丝不安。后折腾了几个小时,才用牵引车拖出陷车,队伍又小心翼翼地继续向西行进。沿汉长城西行,到达第一天的宿营地——西湖(也叫后坑)。次日清晨,考察队进入真正的罗布荒漠“无人区”。
当晚,宿营在一个高大土台脚下。半夜突然起风,帐篷好似有几十双巨手在撕扯,风声凄厉,令考察队员们毛骨悚然,无法入睡。
次日,考察队离开罗布风蚀地区,顺库姆塔格沙漠北缘前行。车在软腾腾的沙漠中行驶十分困难,走了短短几十公里,车就陷进沙漠多达5次,直至中午才到达一个叫黑风口的地方。
黑风口,顾名思义,是狂风肆虐的地方,史料记载也是如此,故应尽快通过。但已来不及了,“看,流沙!”有人惊呼道。大家看去,顷刻天昏地暗,漫漫灰沙暴起,一座座沙山迅即在变小、在移动。一会儿,眼前地上的流沙像河水一样急速流动。霎时间,风越刮越大,眼不能睁,口不能张,大有将人卷走之势,车一个劲晃动。这是一场突来的8级大风。据记载,这里风季一个月会有28天大风,难怪流沙河有“黄风怪”之传说。
这场巨风从中午一直刮到半夜。车队不敢动弹,穆舜英他们躲在被大风摇动着随时都可能翻倒的车里十几个小时。半夜风停之后,天忽然又下起“雪花”来了,仔细一看却是风后下落的尘沙。
次日清晨钻出车来,大家面面相觑,不禁笑起来,因为个个队员都成了“土地爷”,一脸一身的沙灰,只见两只眼睛两个黑黑的鼻孔。
发现4000年前的“楼兰美女”
第6天,穆舜英率考察队进入罗布荒漠真正的“无人区”腹地,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干黄的沙漠和风蚀地貌。这里也是兰州部队和新疆部队护送考察队的交接处,因提前到达了两天,故考察队当天宿营后与新疆部队紧急联系。
这里日夜温差三四十摄氏度,虽时值4月,中午气温却在38℃~40℃;入夜却又降到零摄氏度以下,穿上皮大衣还冻得瑟瑟发抖。
两天过去了,等待来接的新疆部队不见人影,大家十分焦急,白天晚上点着烟火在给信号。直到第二天深夜,来接的新疆马兰基地部队车队才赶来,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史书记载,楼兰国“临盐泽”,“过龙堆,到故楼兰”,说明去楼兰要经过白龙堆和盐泽(罗布泊)。后者有图标位置,而白龙堆在哪里却没有具体记载,像个谜留给了后人。他们必须找到这个“白龙堆”,才好准确定位到达楼兰。
第10天清晨出发,考察队走了7公里左右,翻过一道沙梁向西,突然出现了无垠的白色巨龙状“雅丹”地貌。覆盖着白膏泥和盐碱土层的风蚀土岗,宛若无数条长龙在沙海中曲折遨游,这正是史书中说的“白龙堆”。队员们高兴极了,更增加了尽快进入楼兰的信心。
白龙堆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百多公里,横亘在罗布泊的东侧,面积达3580平方公里,是去楼兰的必经之地。白龙堆以炎热、干旱、缺水和风大而著称,是古代以驼队为交通工具的商贾、僧侣和屯垦将士的畏途,不知埋下过多少白骨!
考察车队小心翼翼地驶入白龙堆地区,行走了60多公里,到了黑山梁。考察队员在这里忽然发现了一堆唐代“开元通宝”铜钱,还有楼兰废弃后开辟出来的那条从罗布泊北面绕经吐鲁番西去的新商道。离开黑山梁后,考察队进入罗布泊水域。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记载,罗布泊东北端有一被罗布泊洪水淹没而失踪的“龙城”。为了寻找“龙城”,以解开“千年之谜”,考察队决定在罗布泊北端的铁板河河湾停留4天,进行考察。这时是他们进入罗布泊荒漠草地的第12天。他们找到了一座酷似城堡的一大片土台土墙,正是“龙城”位置,但没发现任何古文化遗存实物,分析可能“龙城”一说系古人对罗布泊奇异“雅丹”地貌的形象附会,“龙城”实际是不存在的。在这里,考察队员们还找到了西汉驿站遗址“土垠”和两处古罗布泊人的墓地。由于时间有限,他们只发掘了一处已开露的古墓,这便是轰动世界的“古楼兰美女”的发现。
这座后来被编号为“罗布泊地区铁板河1号”的古墓,位于一个高阜的崖坡上,风蚀导致古墓南壁盖尸的树枝、芦苇已经露出。一种强烈的神秘感和探求欲吸引着所有的考古人员,故考察队专门安排了一天时间,进行考古发掘。
清理完墓穴周围的积土和压在尸体上的树枝和芦苇,往下挖,先是露出了一点黑色的牛皮,待全部牛皮露出时,发现是一只皮制靴子,靴子开裂处露出一个大拇趾。再挖,整个尸体露出,现场鸦雀无声。轻轻揭去裹席,露出一具干尸。揭去盖在干尸脸上簸箕状的芨芨草编织面罩和一块羊皮,大家看到这原来是一位女性干尸。干尸相当完好,皮肤、指甲和毛发都历历在目,清晰无损,且脸面清秀,弯眉长睫,直而尖的鼻子,薄薄的嘴唇依然紧闭,皮肤褐色,头发微黄,蓬蓬松松地披在肩上。尸体肌肉丰润,腹脏完整,脂肪一部分已外浸,一部分仍留在皮下。
据古人类学专家鉴定,该尸体具有古代雅利安人种特征,系我国古代一位少数民族中年女子,唯一的陪葬品是头旁的一个渔篓,显然这是个穷渔家的女子。后经考古专家碳测定,古尸已有4000年左右历史。从古尸的身上还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最早的寄生虫——虱子。这具古尸被穆舜英他们运回乌鲁木齐后,现保存在新疆博物馆里。
接下来的几天里,穆舜英率领主力考察队,循着从马兰出发的考察分队留下的路标,在弯弯曲曲的沙沟沙垄中走了大半天,终于在临近黄昏时,到达楼兰古城。当大家远远地看到古城中残存的佛塔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欢呼着,忘记了疲惫。
1980年4月21日,考察楼兰活动成功告终。穆舜英代表中国女人挑战罗布泊,首次打破了女人不能进罗布泊的神话,把脚印留在古楼兰的城池内,并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的考古事业,赢得中外妇女界和文物考古界的盛赞,成为中国杰出妇女和优秀科学家的代表。
推荐访问: 罗布泊 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