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认为,人不仅追求真和善,而且还追求美。人的行为不仅受认识支配,受道德规范约束,而且受审美情感的影响。只有当人们把美作为目的和理想来追求的时候,才可以在真与善,认识与道德,现实世界与理想境界之间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因此,物理教学要培养理想的美的生命,和谐健全的人格,必须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一、物理教学中美与真的关系
物理知识的真是美的基础,没有真就没有美,因为美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神秘的东西,它离不开物质的结构与运动。凡是美的事物,总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趋势,因此,美体现着真,包含着真。
物理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富有生气和充满魅力的领域,然而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不可捉摸,望而却步,甚至认为物理学仅是一堆呆板的公式。学生的畏学情绪,厌学情绪,跟整个物理教学环节中忽视日常对科学美的揭示不无关系。因为美与真一旦分离,物理学会变得索然无味,缺乏生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物理教学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应不断展现物理学的美学特征,诱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物理学中显见的或隐含的科学美,启发学生将自然美与物理规律美对照和联系,使学生把对自然、对艺术的审美热情推广和扩展到物理学科中去,逐步树立审美情趣,以提高审美热情和能力,使学生能以探索宇宙奥秘的态势,居高临下,俯视物理学科。如果学生达到这种境界,他们会充分体验到辉煌的物理大厦具有如同诗一般的简洁、对称与和谐之美,由此激发他们学好物理的热情,调动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对科学美的认知,可以激发物理学家科学创造的强烈美感与激情,同样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学的美感与激情,产生积极联想和深刻理解。对科学美的认知是诱导学生学好物理学的桥梁。将美育融汇到物理教学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再也不是一堆死气沉沉的公式,而是一串串令人赞美的珍珠了。这样,就可达到以美启真的效果。
对科学美的认识本身也有助于完善和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操作能力,尤其对培养学生具有扩散性思维的想象能力作用更显著。自古以来,科学探索离不开美学思考。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对原子的推断,到近代物理学家加莫夫1964年对“大爆炸宇宙”模型的构思,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艺术的想象。他们提出这些理论时,都还不可能用实验去验证。科学家们凭着审美直觉和艺术的想象力,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性。艺术的想象力给人类喜欢钻研的思想添上了双翼。爱因斯坦一贯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艺术的想象力会刺激科学的想象力,这些都是对美的追求的表现。
二、物理教学中美与善的关系
真是物理学的天职,同时物理学与善、物理学与美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教学中的美育,就是使学生对美好的事物感兴趣的一种教育。美育通过陶冶学生的心灵,起到以形悦心,以情感人,以美引善,以美育人,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这一作用根源于美与善的辩证统一。美育与道德的善是一致的,美以善为前提,善是美的本源,善又是真与美的归宿和家园。著名诗人席勒主张: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道德人,必须先使其成为审美的人。
不论哪一套中学物理教材,都涉及到近百个中外著名物理学家。这些物理学家虽然国籍不同,所处年代不同,各人经历不同,但他们都充分体现出为追求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的美德,他们生平的大量动人事迹是一部绝好的美育教材。
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是科学家的传统美德。力学的奠基人牛顿,工作时常常废寝忘食,据说有一次竟将自己的手表当成食物煮于锅中。电动力学的创始人安培工作时注意力非常集中,他常常因为聚精会神地思索问题而忘记周围的一切。有一次,安培在街上走着走着,想出了一个电学问题的算式,他看见前面有块“黑板”,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粉笔,在上面运算起来。算着算着,“黑板”竟移动起来,而且越来越快,他终于跟不上了。这时,他才发现周围的行人都朝他大笑,向前一看,那块“黑板”原来是一幅黑色马车车厢的背面。
教学过程中,若能把展现物理学家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视苦为乐,顽强拼搏的不屈精神;只图贡献,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坚持真理,并为捍卫真理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等生动事例穿插讲授,使学生深受感染,进而学习和仿效物理学家的这种崇高的精神风貌与美德,无疑是最理想、最成功的情感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美的学科,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如能注重并不断挖掘物理学本身的内在美,定能陶冶性情,并在对美的欣赏过程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物理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爱美的本性,要象科学家那样,把追随真、善、美作为正视生活的理想,扬起生命的风帆,去爱美,表现美、创造美。通过物理学美的内容和形式,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使学生感到不良的、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进而逐步净化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乐善,做一个有道德的、崇高的人。
(责任编辑 全 玲)
推荐访问: 真善美 物理教学 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