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强化编辑规范,推进编辑创新更加自觉主动地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服务

强化编辑规范,推进编辑创新更加自觉主动地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服务

时间:2022-04-13 08:20:2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章指出,编辑规范和编辑创新是中国编辑学会2011年的工作要点,也是第15届年会的主题;阐述了中国编辑学会同仁围绕一条主线、两个主题、三大理念达成的九大共识;对三大理念及其与编辑规范和编辑创新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对强化编辑规范,推进编辑创新指出了具体要求。

[关键词]中国编辑学会年会 编辑规范 编辑创新 编辑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编辑规范和编辑创新是中国编辑学会2011年的工作要点,也是本届年会的主题。这一主题是根据编辑出版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的,既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一、中国编辑学会近年与年会主题相关的工作和共识

近几年来,中国编辑学会在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一直在对编辑乃至出版的功能进行再思考。由于这几年国家的大事、要事多,这种再思考比较自觉地同对国家大局及世界大局的认识联系在一起,比较多地同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联系在一起。作为再思考的结果,近年来中国编辑学会的活动贯穿着一条主线、两个主题和三大理念。一条主线就是“编辑与文化”,两个主题分别是“编辑的文化贡献”和“编辑人才培养”,三大理念就是“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

围绕这样一条主线、两个主题、三大理念,中国编辑学会同仁形成了若干共识:

第一,为文化建设服务是编辑出版业的根本功能。文化力是人类开发和应用的所有力量中最深厚、最强大也是最持久的力量。时光匆匆,文化不朽。出版和编辑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服务,具体是通过为文化服务来实现的。出版物价值评价体系的核心是文化价值。离开了文化,出版和编辑工作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获得发展。文化自觉是编辑工作的起点。

第二,出版业和编辑工作为文化服务有特殊优势。文化力强大的奥秘在于“传”字。文化产品横向可以跨越空间传播,纵向可以穿越时间传承,从而,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变成千百人、千万人乃至亿万人的思想,一代人的思想可以变成几代、十几代、几十代人的思想。正是这种特有的“传播”和“传承”效应,使文明的力量不可战胜、不可磨灭。也因此,为传播和传承提供载体的出版业和编辑工作,在民族文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一部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出版史和编辑史。

第三,新世纪中国编辑有总结和弘扬中国编辑出版业光荣传统的责任。中国是有悠久和卓越编辑出版传统的国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是中国第一个名编辑;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代表性贡献——四大发明有两项与出版直接有关;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典籍,包括完整的历史记载;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到楷书、行书,线索清晰,一脉相承。编辑出版业为中国拥有“两个唯一”(文明古国中唯一的文明传承没有中断的国家,唯一的历经数千年沧桑而始终保持国家统一大势和疆域基本稳定的大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的中国编辑应当全面总结中国编辑史的丰富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第四,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大力发展编辑出版业。纵观世界历史,凡强国都“硬”“软”皆强,一个没有强大文化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国度不可能是真正的强国。中国在世界上曾长期居于物质、文化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毫无疑问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能仅仅以经济指标翻几番作为标志,还要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与此相联系,强大的现代出版业不可缺少。

第五,编辑出版必须为文化创新服务。文化的灵魂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是其他创新之源。每一个时代都应当创造本时代特有的文化精品,以此为当代人服务,并惠及后人。新世纪的编辑出版工作更应有强烈的创新理念,自觉为文化创新服务,积极促进原创性作品的出版,同时大力推进自身内容、手段和体制的创新。

第六,发展出版业必须加强编辑工作和编辑学研究。文化产品的生命在于质量,出版优秀出版物是出版业永恒的主题。出版物的质量首先是内容质量,而内容质量主要是由编辑环节决定的。编辑活动是围绕传播而展开的专业活动,基本职能是对文化产品进行评价、选择、优化、推荐,使其达到出版水平,适宜于传播和能够高质量地传播。因而,编辑工作是出版活动的中心环节,无论科技发展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编辑工作的这一地位。在国家和民族对文化产品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编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保证编辑质量,要在编辑学研究成果指导下,严格编辑规范,强化编辑质量保障体系。要重视和纠正当前部分出版单位中出现的违背规程、急功近利、出版物编辑含量下降的倾向。

第七,在出版业中,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出版有双重关系,一是出版为科技进步服务。科技史上许多新的时代往往是以某一著作的发表或出版为标志的(比如1533年《天体运行论》、1661年《怀疑派的化学家》、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1988年《时间简史》的发表)。二是科技推动出版发展。编辑工作为文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同时,编辑工作自身要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开拓新天地。

第八,加强编辑人才培养和编辑人才学研究。出版业是特别需要人才并且能够造就人才的行业。编辑工作是崇高的值得献出毕生心血和精力的工作,编辑事业是对从业者品格和素质要求都很高的事业。编辑工作者必须有高远的文化追求,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深的职业素养,高强的职业技能。为此,不仅要加强对编辑理论、编辑史和编辑实务的研究,还要特别加强对编辑人才学的研究,包括对优秀编辑人物实践和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对总编辑、主编工作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新世纪编辑人才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编辑功能的拓展,以及相应的对编辑德才的要求和实现途径。

第九,要提高编辑界的思维层次,扩大国际交流。在中华民族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特殊时刻,中国编辑群体要开拓视野,把握历史高度,弘扬人文精神,深入文化层面,对文化、媒体和编辑三者关系进行高层次、宽领域、多角度的再思考和再认识,从而进一步认清编辑界尤其是领军人物的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为此,有必要建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理念,并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

二、关于“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理念

这一理念是中国编辑学会在2008年4月首届“中国编辑高层论坛”上提出来的,是中国编辑学会近年的核心理念。下面结合本届年会主题,对“三大”理念作一些补充说明。

(一)进一步建立“大文化”理念,更好地履行编辑界对民族对祖国对国际社会的文化责任

进一步建立“大文化”理念,是强化编辑规范,推进编辑创新的前提。

中国编辑学会提出“大文化”的理念,含义主要有二。一是强调新世纪中国编辑应当有更高的为文化服务的自觉性。新的国内和国际大局把我国文化建设推到了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编辑出版服务。二是强调要有更加宽广的文化视野,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相互关系的大局来认识作为民族灵魂的文化,从古今文化的联系和变革来研究发展当代文化,着眼于多民族共同繁荣的大格局来建设中华文化,还要放眼世界,在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比较和交融激荡中来研究发展中华文化。这里有两个认识很重要:第一,中华文化不是单一的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采众长的中华文化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且一致认同的;第二,中华文化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单独产生和发展的,它既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又借鉴吸收了人类文明各种先进成果。过去是这样,今后更应该是这样。

(二)进一步建立“大媒体”理念,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一切可能,创新编辑手段

进一步建立“大媒体”理念,利用现代科技创新编辑手段,是推进编辑创新的重要内容。

说“大媒体”,含义也有二。一是说媒体重要,没有媒体,文化所蕴含的能量不可能发挥和持续。二是说当今媒体日趋多样化,对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利用,走“大媒体”的道路是编辑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里我想提一下两种重要的力量——文化力和传播力之间的关系。前面说了,文化力的奥秘在于“传”字,所以,文化力是和传播力成正比的。只要简单地回顾一下人类文明史,就会看到一个基本事实:文化产品的传播力与传播工具的科技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传播工具科技水平的提高给传播力插上了更加有力的翅膀,甚至以传播工具的变革为标志划出了人类思想史的新阶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部出版史或传播史就是一部科技史。

我们更要看到,今天,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不单是传统传播功能的延长和扩大,而且是传播途径和传播载体的革命性变化。其影响比以往几次出版手段的变革可能更加巨大。面对当代多种提供信息的渠道,我们仍然要强调阅读的不可替代性及其主要地位,但这决不是意味着,阅读只能采取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出版物毫无疑问地将长久地拥有广大的读者,但是,数字出版代表着出版业的方向和未来,已是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广大编辑在继续做好传统形态出版物编辑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大力利用网络,以及手机、手持阅读器等各种移动终端,最大幅度地扩大编辑成果的覆盖面,缩小各种载体传播的时间差,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阅读服务,并且使大量潜在的读者转化为现实读者,使阅读真正惠及全民,同时不断拓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空间。

(三)进一步建立“大编辑”理念,为创造民族和人类文化的新辉煌贡献编辑的智慧和力量

更加充分地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在为文化建设的服务中真正做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是强化编辑规范、提高编辑质量、推进编辑创新的根本。说“大编辑”,一是说编辑工作和编辑工作者重要。没有编辑工作的正确方向和质量,就没有文化传播的正确方向和质量。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编辑群体是出版单位文化责任的主要承载者和担当者。二是说编辑工作的面越来越宽。当今的编辑工作早已远远超出图书、报纸、期刊范畴,正在广播、音像、电子出版乃至影视、戏剧、展览、网络传播、移动终端等更多领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而且已经成为国际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元素。“立足大媒体,面向大编辑”是整合和提升当代编辑工作的必然途径。

今天的编辑如何履行文化责任,有三点特别值得提倡。一是做一个挚爱职业、有激情的编辑。没有对职业炽烈的爱,就不会有献身职业、精益求精、不懈追求的动力。二是做一个有崇高文化追求的编辑。每一时代都把独特的文化高峰留给了历史(如中国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有幸置身于今天这一传播手段空前发达、各国文化交流空前广泛的时代,编辑更应志存高远,为创造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新辉煌呕心沥血。一个编辑如果其他责任(包括经济责任)都尽到了,文化责任没尽到,那是根本责任的缺失。三是做一个有深厚职业素养的新世纪编辑。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我主张要鼓励更多的青年编辑立志成为编辑大家。

三、强化编辑规范,推进编辑创新

强化编辑工作规范是确保和提高编辑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任何重要产品的生产都有规范,编辑产品作为影响人的世界观,影响人的灵魂,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而且其中相当部分还将传之久远)的产品,更应该有严格的规范。加强编辑规范在我国具有久远而杰出的传统,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编善书”、“藏善本”、“校错如校仇”等佳话和箴言,党和国家更是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措施。而当前我们尤其要看到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面对社会对出版物质量的更高要求以及一些出版单位中编辑工作中相当多的“失范”现象,强化编辑规范工作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编辑学会近年来在编辑规范方面做了若干工作。2006年10月专门组建了编辑规范专业委员会,在管理部门指导下,对编辑规范进行梳理、整合,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先后多次召开编辑规范学术研讨会,结合案例分析,深入研究编辑规范的理论和实践;2007年初发动36家出版单位,联合发出倡议书,提出向差错宣战,全面严格执行编辑工作的各项规范;2007年在贵阳召开主题为“适应新形势,研究新规程”的第12届年会;受总署委托,起草和修改相应规程,等等。这些都是有针对性的措施。

为了适应新形势,我们感到,编辑规范工作一要锲而不舍,常抓不懈,二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三要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增加新内容。为此要切实做好五件事。

第一,在编辑界普遍增强规范意识。编辑规范是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的升华,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出版物质量的保障,不是可遵守可不遵守,而是必须遵守。编辑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遵守编辑规范应该比工程师遵守工程技术规范更加自觉和严格。为此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尤其是对新编辑。学会所举办和协办的各类培训班都要将此作为重要内容。

第二,要强调全面执行规范。编辑工作是由多个环节、多方面内容组成的系统工程,编辑规范并不仅仅是编校质量标准,至少包含六个方面:法律规范、知识规范、语言规范、逻辑规范、出版专业规范、编辑道德规范。编辑活动和编辑产品要全面符合上述规范,编辑人员才算尽了责任。

第三,加强对编辑规范的梳理、研究,及时推陈出新。要根据形势变化和编辑工作实践的不断发展,对现有编辑规范进行梳理、修订和补充。编辑规范要科学、清晰、简明、可操作性强,而且具有权威性,有些应上升为国家标准。一些需要发展的规范要及时颁布修订版,一些一定时间内不拟修订的规范最好也用适当方式重新予以确认。凡要执行的规范都要加强宣传。学会和相关专家在这方面可以多承担一些基础性工作。

第四,加强对实施规范情况的检查,强化规范的硬约束力。要把是否建立了编辑规范和是否严格执行规范作为出版单位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把编辑人员的规范意识和实施规范的能力、实绩作为评价编辑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并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在出版社评估定级,编辑人员注册、考试、考核、评选、职称评定等工作中都要体现上述要求。中国编辑学会可以为上述工作积极提供专家支持。

第五,要用创新精神做好编辑规范工作。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规范和创新的关系。规范并不制约创新,恰恰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二是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普遍行之有效的、成熟的新经验要提升为规范,不适合新情况的规范要及时删除。要使“制定—实施—检验—发展”规范的工作循环往复,每一轮都较之前上升到更高的阶段。

要大力推进编辑工作的创新。文化最需要创新,为文化服务的编辑工作应该是生气勃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的工作。要创新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手段、创新管理、创新保障机制。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借鉴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关系,人文精神和科技手段的关系,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保证创新的正确方向,多出工作成果,多出思想成果,多出人才,归根结底,把更多的优秀出版物奉献给人民。

四、关于年会分课题的说明

本届年会还有一个分课题,就是关于刘杲同志编辑思想的研讨,研讨活动将于10月在北京举行。这里我代表学会先简略介绍刘杲同志的“三项贡献”和“两种精神”。三项贡献是:第一,刘杲同志对中国编辑学会的组织建设有开创性贡献。他是中国编辑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会长,第四届名誉会长,在署党组和总署党组领导下,在中国编辑学会的创立、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第二,刘杲同志对中国编辑学会的理论建设有奠基性贡献。他一方面团结组织研究队伍,精心规划、推动研究活动,另一方面带头从事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基本观点。如“在出版活动中,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的论述,关于编辑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论述,关于编辑学研究应以建立普通编辑学为最终目的的论述,关于编辑学是应用科学的论述,关于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论述,关于编辑工作的最高追求是出版传世之作的论述。他的《我们是中国编辑》富有思想、激情和文才,可以说是对当代中国编辑功能、品德、修养、追求要点的经典性表述,在编辑界广为传颂。第三,刘杲同志对编辑人才建设有特殊贡献。他的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出版界都有感受。由于编辑工作在出版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刘杲同志在编辑工作中的这三条贡献,在出版业中有关联全局的意义。另外刘杲同志有两种特别令人钦佩的精神。一是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他离开行政岗位已经将近二十年,但对行业现状的掌握,趋势的洞察,对出版新科技的关注和运用,使很多在职的同志都感触良深。二是做事、做学问、做人所体现的高境界和三者的一致性。编辑界有一位老同志说过,刘杲同志的“三品”——人品、学品、官品都让人心悦诚服。我想这两种精神是刘杲同志得到业界普遍尊敬和认同的重要原因。

关于刘杲同志编辑思想的研讨是与年会的主题密切相关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研讨,使年会的影响更加具体化和深化。

(本文系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在中国编辑学会第15届年会上的致辞,有删节)

推荐访问: 编辑 大发展 繁荣 强化 自觉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