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史称4821计划,即在1948年选派21名青年赴前苏联学习理工科专业,为迎接建国后的全国建设,做好人才储备。
《党史博采》杂志发表的文章介绍说,当时的选送标准是军级以上烈士和干部子弟,其中最小16岁最大25岁。烈士李硕勋之子李鹏、邹韬奋之子邹家华都在名单当中。
文章还介绍说,包括李鹏、邹家华在内的这批留学生,生活费用由联共(布)党照顾,每人每月津贴500卢布。
自1950年起驻苏大使馆又每人每月发放补助150卢布,从1952年起,这些费用都由中方供给。
在1950年代,前苏联大学生的津贴一般是250卢布。按照当时的汇率,500卢布大约相当200元人民币,当时中国的部长工资也不过200元。
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没有苏联籍或未经特殊批准,外国人不准进入莫斯科。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当时他们所持的是解放区的护照,而莫斯科当时设有国民党驻苏大使馆,所以他们不能够进莫斯科学习。大多數人被分成几组,先在几所外地的轻工和纺织院校安顿下来,开始了留学的生涯。
后来中方给苏共中央书记马林科夫写了一封信,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信后附了一张清单介绍了这21人的父母和在中共的职务。苏共中央十分重视,派人下去了解情况。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前苏联,才使得留学生到莫斯科上学的事最后敲定。
李鹏与邹家华学成归国,后来分别担任了国务院总理、副总理。1995年,李鹏访问俄罗斯期间,回到阔别41年的母校,接受了由莫斯科动力学院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
在李鹏与邹家华等人留学前苏联之后,出现了一批规模更大的留苏学生群体。这其中包括在共青团中央办公厅担任研究员的钱其琛。1954年,钱其琛赴苏联中央团校学习。他后来成为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推荐访问: 进了 政治局 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