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

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

时间:2022-04-13 08:33:4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ͺ]y׍vO6iu{Oitu饨ky评价对卢瑟福的第一印象。的确,卢瑟福属于“性格极为外露”的人,总能给见过他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他外露的性格,还有他为物理学界带来的一次次波浪。

1895年,进入著名的物理学圣地——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后,卢瑟福便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毅力以及充沛的精力。不论从事什么样的科学研究,他总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此他经常不分昼夜地工作,一定要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才能满意。即使屡换阵地,他都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浅尝辄止。在他被任命为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物理学教授时,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他会请求卡文迪许实验室飞跃大西洋寄来需要的实验用品。

在麦克吉尔大学任教时,经过反复研究,卢瑟福发现并提出“原子并不是最小的物质,是可变化、可分割的。原子有复杂的内部结构,蕴藏着不可想象的巨大能量。”言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你太狂妄了,凭你一个小小的实验,就能把前人的观点统统否定了吗?”科学前辈们愤然指责。但卢瑟福坚信科学真理是站得住脚的,并坚定地投入到进一步的研究当中。值得庆幸的是,卢瑟福挺过了科学界的这场考验。这位勇于担当科学弄潮儿的物理学家,用自己的放射性理论和新原子学说不断冲击着旧的物理世界。

“他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并总是处在科学研究的‘浪尖’上”,他的同事曾这样评价卢瑟福,而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认同这一评价。卢瑟福也不惧舆论的冲击:“说的很对,为什么不这样?不管怎么说,是我制造了波浪,难道不是吗?”

“这是我一生中绝妙的一次玩笑”

卢瑟福在放射性研究中所做的贡献为他带来了诸多荣誉,而最具有戏剧性的就是1908年他所获得的诺贝尔奖项了。获得此项殊荣,是由于他在1903年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即在麦克吉尔大学的研究中,发现了放射性的半衰期,命名了α射线、β射线,从而对放射性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发表获奖演说时,卢瑟福诙谐地说道,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历过不同的变化,但最快的变化要算这一次了——他竟从物理学家摇身一变成为了化学家,“这是我一生中绝妙的一次玩笑!”虽然是玩笑,但也证明了科学的互通性,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物理与化学的确密不可分。

1919年,由于恩师汤姆逊的推荐,卢瑟福回到了那个物理梦想开始的地方——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担任实验室主任一职,成为这座世界一流的物理实验室的第四任掌门人。也就是在这里,他创造了“桃李满天下”的神话,先后培育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他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学生玻尔,最终成为了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玻尔曾亲切地称卢瑟福为“我的第二个父亲”。197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苏联原子能研究的鼻祖”卡皮查,评价卢瑟福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一位伟人,而一位伟大的导师则一定是伟人。”

1937年10月19日,卢瑟福因病去世,享年66岁。他将自己有限的遗产捐给了故乡的母校——纳尔逊学院。而他留给后人的科学遗产则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从1895年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研究开始,到1898年赴麦克吉尔大学任教,并于1907年重返英国担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最终又回归卡文迪许实验室,卢瑟福坚持不懈地践行着自己对科学的坚定信仰:他鉴定铀所放射的不同的射线,并创造了术语α射线、β射线;他发现了镭A、B、C、D、E、F;他进行了著名的“金箔实验”,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即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这项实验被评为“物理最美实验”之一。卢瑟福的卓越贡献为原子物理学的确立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为人类开启了探索原子世界的大门,被后人公认为“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推荐访问: 卢瑟福 诺贝尔 物理学家 荣获 内斯特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