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古老罐疗巧治咳嗽

古老罐疗巧治咳嗽

时间:2022-04-13 10:57:35 来源:网友投稿

古老的医术——拔罐,现在风靡全球,因其疗效显著、简单廉价已成为众多患者的不二选择。拔罐疗法又称“负压疗法”“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使罐中产生负压,把罐吸附于施术部(穴)位,产生温热、负压等刺激,导致局部充血、瘀血现象,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很多人咳嗽时往往都会选择药物治疗,殊不知拔罐疗法也能在治疗咳嗽疾病上大显神威。

咳嗽疾病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诊断的气管及支气管炎、哮喘、咽炎、间质性肺炎、肺气肿、扁桃体炎、支气管扩张等系列疾病。那么,怎么进行罐疗才能更有效果呢?

穴位要选对

主穴包括:定喘穴、大椎穴、肺腧穴、膈腧穴、膻中穴、脾腧穴、天突穴。

定喘穴 位于背部,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为经外奇穴,善治咳喘。

大椎穴 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为督脉清热之要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穴,能开通诸阳之会,解热泄暑,发汗解表,使暑热豁然而解。

肺腧穴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系五脏之腧穴,为肺气聚集转输之处,具有调肺气、止咳喘、实腠理之功效,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腧穴。

膈腧穴 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正中线旁开1.5寸处,有降膈上下气逆的作用。

膻中穴 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为心包募穴,又是八会穴之气会,是宗气会聚之处,具有调理人体气机的作用。

脾腧穴 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调节脾胃功能的要穴,取培土生金之意。具有抗过敏、改善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在此穴拔罐,有利于哮喘的长期稳定,操作简便、经济实用。

天突穴 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有理气宣肺、利咽止咳之功。

方法要正确

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并保持背部相对平坦。根据年龄和体型选择适合直径的玻璃火罐,每一罐选一穴,用带酒精棉的止血钳,点燃后使火在罐内环绕1~2圈,迅速退火,将火罐罩在穴位上。留罐时间10分钟左右,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年龄较小者有可能一罐能拔俩穴,留罐时间相应缩短,罐内负压相对降低,避免损伤皮肤。隔日1次,1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仍未痊愈者,则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

起罐有技巧

先用左手握住火罐,右手拇指或食指在罐口旁边轻轻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势将罐取下,切不可硬行上提或旋转提拔,以免损伤皮肤。

注意事项

1.观察火罐吸附及皮肤情况,以皮肤紫红为宜。

2.拔罐手法要稳、准、快,防止罐口过热而损伤皮肤。

3.起罐后血管扩张,腠理开泄,应避开风口,注意保暖。部分病人局部出现小水泡,可涂黄连素油或百多邦软膏后敷无菌纱布防感染,1~2天可自行吸收。

4.天突穴罐不宜久留,时间5~10分钟即可。

拔罐疗法临床应用广泛,操作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痛苦小,疗程短,疗效高,免打针吃药之苦,又无药物的毒副作用,易于被成人及儿童接受。

推荐访问: 古老 治咳嗽 罐疗巧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