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已经是新型的城镇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已有研究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内涵与概念、测量维度及工具、影响因素及其结构模型、促进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需要深化对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内涵及其机制的认识,探索其结构维度,编制有效的测评量表,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建构理论模型,提出对解决该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完善其保障机制及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内涵结构;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近些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定居在流入地区的意愿逐渐增强,并由“单一式”流动转向“家庭式”流动,流动儿童的规模也呈现出持续性地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全国六普的数据报告显示,流动儿童规模已经迅速增长到约3600 万,在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从2000年五普数据的4.9%提高至10.3%。[1]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建设必须面临的极具挑战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概念与测量
1、流动儿童的概念
何谓流动儿童?研究者从各种研究需要出发对流动儿童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例如,1998年颁布的“流动儿童和青少年入学暂行办法”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至14岁(或7至15岁)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临时居住在居住地半年以上的儿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则将流动儿童指向18岁以下、在本镇街道上居住半年以上,户籍在其他城镇街道上或者在本镇街道上居住半年以下,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儿童。袁晓娇、方晓义、刘杨等人(2010年)将流动儿童定义为与父母或监护人一起在流入地生活6个月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2]刘欣(2013年)将流动儿童定义为7至18岁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居住地暂居半年以上并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儿童;[3]雷鹏(2012年)将流动儿童定义为6到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流入到城市暂住半年以上的儿童。[4]不难看出,目前研究者关于流动儿童的界定,重点涉及到儿童年龄范围、户籍所在地、在流入地居住年限及就学状况四核心要素。
2、社会融入的概念及测量维度
社会融入最早是西方移民中的概念,指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与文化之间相互配合、彼此适应的过程。[5]基于社会学的理论,社会融入被看做是移民的人和本地居民彼此同化最终实现文化认同的过程。法国图尔干认为,城市融合既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又为群体提供了互动和共存的机会。[6]
由于我国现行的特殊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与西方移民的社会融入又存在一些差异,我国研究者对于社会融入测量指标的界定也有着不同见解。例如,风笑天(2004)以三峡移民为被试,提出农村移民群体的融入是跨省外迁,分散安置,对安置地的社会与文化进行适应的过程,主要从家庭经济、日常生活、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生产劳动、社区认同等方面测量;[7]杨菊华(2010)基于社会融入理论,提出了较全面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指标,主要有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四个方面;[8]王璇(2018)研究我国新型流动人口“老漂族”,认为社会融入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主要从经济、文化、社区、心理四方面探讨。[9]可以发现,社会融入是有多个维度的、渐进性的、动态的过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重心逐渐从如何在城市中生存转移到如何获得身份的认同感。[10]但最核心的维度还是心理的融入和社会身份的认同,只有完成了心理层面上的融入,才算真正实现了社会融入这一过程。
3、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测量工具
为了解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现状、探究影响因素并进行有效干预,研究者以不同维度构建和开发了不同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测评工具。总结发现,主要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类方法。
量表测验是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的常用定量研究方法。随着城市适应标准的逐步深入和完善,测量社会适应工具的开发也越来越丰富,例如胡韬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袁晓娇编制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苏文的《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量表》等等,这些量表都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用来研究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11]
定性研究主要采用访谈等形式,如刘杨等基于我国已有研究文献,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现状与过程进行研究,并采用自编的半结构访谈提纲,从基本信息、城市适应的标准及适应状况、城市适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四個方面了解城市流动儿童适应状况。[12]
但总的来看,对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研究仅停留在对其现状及成因的描述性分析,相较于过程更注重结果,缺乏深度研究,不能更好的建立起现状与成因的作用机制,切合实际地构建和完善维护流动儿童的支持体系。
二、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
1、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已有关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文献侧重研究其影响因素,总结发现,研究者大都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1)个体因素。个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流入时间等)、个性特质变量(自尊、人格等)与心理学变量(心理弹性、积极心理品质等)。研究发现,以男生为参照,女生的社会融入感更强烈;以非独生子女为参照, 随迁子女是独生子女的,其社会融入感更强烈。[13]周皓认为年龄对社会融入起到的是负向作用,另外由于年级与年龄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年龄可以结合年级一起考虑。[14]王中会等人提出即使流动儿童融入中的不利条件对心理弹性产生不良的影响,但在同样不利的处境下,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会对其社会融入起到正向作用。[15]
(2)家庭因素。家庭是流动儿童在城市生存的主要处所,为他们提供生活资源和教育资源,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显而易见。研究者主要是从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亲子关系等四方面进行研究。较为突出的是周皓提出的亲子关系越亲密,越能促进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父母亲的社会适应越融洽,流动儿童的融入也会越好,反之亦然;母亲的文化程度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社会融入。[16]家庭经济地位同样影响着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经济水平越高,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状况越好,有助于更好地适应人际观念和文化。[17]
(3)学校因素。已有文献对学校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研究集中在教育安置方式上,包括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肖瑶、孙迪等人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在学校的认可度、教学水平、课程质量等方面,公立学校反映的指数均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另外打工子弟学校存在显著的教师缺勤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适应,所以流动儿童更倾向在公立学校上学。由此可见,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质量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有着很大的影响。[18]
(4)社会因素。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导致了农民工及其流动子女处于弱势地位,也使得流动儿童在城市人与农村人之间徘徊犹豫,出现身份认同的障碍。中国特殊背景下的户籍制度是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出现障碍的根本原因。[19]另外,社会歧视也无法忽视。学者普遍认为,社会制度和群体对流动儿童的歧视大于对非流动儿童的歧视。国内相关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普遍在学校、社会中面临着程度不等的歧视。[20]
2、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内在机制
通过对测量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有利于更直观清晰的呈现其内在相互作用,如胡韬、郭成从个人、家庭、学校、歧视等方面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进行了因素分析,提出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初始模型。该模型反映出四个因素中只有个人与学校会直接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产生影响;而歧视则通过学校和个人对其社会融入产生间接影响,家庭环境则通过对其他三个因素的影响最终间接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另外,学校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除了直接作用外,还会通过个人间接产生作用。[21]邓思扬认为影响个体社会融入的因素有政策制度、传媒、家庭环境、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等。这些因素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自身、家庭、邻居与学校是影响小学阶段的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的因素。邓思扬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确定了小学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影响机制的假设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家庭、学校、邻居和个体四因素都对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家庭和学校还通过影响个体自身,从而间接作用于城市适应。[22]
但目前有关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整体影响机制的结构模型较少,主要集中在某一个因素的影响,缺乏系统性分析。如卓然等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在家庭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的中介作用,建立了母亲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与流动儿童社会融合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模型。[23]
三、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策略
1、政策层面
地方政府应积极担负起保证社会公平之要责,加快制度革新的步伐,完善制度、发展政策是解决流动儿童融入难题的根本。改革落后的户籍制度,解决流动儿童在城市上学的问题,实现教育机会平等公正。[24]对于打工子弟学校,承认其合法性,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更完善的教育机会。[25]宋雁慧提出是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缺失导致流动儿童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在社会中无法实现向上的流动,而且流动受碍的不良循环还会通过社会继承不断地延续下去,最终现实社会中不平等的分层现象就会严重加剧。因此增加流动儿童的社会资本才是解决该问题的重中之重。[26]
2、社区层面
建立并完善社区内的支持体系。主动接纳流动儿童群体,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归纳,以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体系向流动儿童解读城市文化,树立良好的城市人印象,更为重要的是让此印象易于亲近且易于模仿,同时对流动儿童自身积极的相应特征给予肯定。流动儿童身份识别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自我与城市人群体相比较的过程,健康且易于亲近的印象能够促进同化效应的产生,促进流动儿童实现心理融入。[27]美国政府通过社区支持网络的建立,加强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促进移民子女更好的融入城市。主要提供以下三项社区服务:心理支持、文化宣传、身份认同。[28]
3、学校层面
学校要从办学理念上完善,平等看待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并将这一理念实践到学校的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可设置相关的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生活习惯与生存文化,并学会尊重差异性,提高社会包容性,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消除对流动儿童的歧视和不平等观念,培养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逐渐减少或消除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在教学中的障碍。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或提供校园心理健康服务,帮助流动儿童克服新环境面临的心理障碍,更好更快的适应城市生活,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家庭层面
首先,在家庭内部夫妻之间应该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爱;给孩子更多自主权,子女的自信心就能得到培养,能帮助流动子女在新的环境中获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社会适应方面取得比较良好的表现;其次,父母应该加强学习,搜集与子女有效沟通的信息,探寻一种与子女最合适的沟通方式,帮助自己了解子女,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不采取镇压和统治的方法管理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为子女释放更多自主的空间,形成平等、和睦的亲子关系。在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影响下,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影响儿童社会适应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发挥作用,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的与周围的环境对话,帮助流动儿童实现更加良性的城市融合。[29]
5、个人层面
注重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培养与建设,家校联结,相互合作,给予尊重和鼓励,帮助流动儿童树立自信心,积极主动的融入城市生活与教育中。[30]
综上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研究多停留在对其现状成因的描述性分析,注重结果,对其融入过程与内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提出的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策略没有与政府、社区、家庭、学校等建立应用操作,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问题改善不大。未来需要深化对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内涵及其机制的认识,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建构理论模型,探求对解决该问题行之有效的策略和路径。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刘涛,吕利丹.当前我国人口流动形势及其影响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7(09)63-69.
[2]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蔺秀云,邓林园.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2010.31(03)37-45.
[3] 刘欣. 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特点及其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3.
[4] 雷鹏. 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结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2.
[5] 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 人口研究,2006(3)87-94.
[6] Jiménez T R.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 well are they integrating intosociety? https://www.wilsoncenter. org/sites/default/ files / integration Jimenez.pdf,2011-05/2015-11-10.
[7] 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J].社会学研究,2004(05)19-27.
[8] 杨菊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02)64-70.
[9] 王璇,杨雪云.城市化进程中“老漂族”的社会融入问题述评[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1)37-44.
[10] 郝振.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及其策略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11][17] 王中会,蔺秀云,侯香凝,方晓义.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及影响因素——过去20年的研究概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37-46.
[12]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20.
[13] 刘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社会融入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4)42-45.
[14][16] 周皓.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代际传承[J].中国人口科学,2012(01)70-81+112.
[15] 王中会,蔺秀云.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2(12)12-18.
[18] 肖瑶,孙迪,孙柳,高洁,刘姿阳.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北京市中小学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09)79-80.
[19] 韩锦梅.浅析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J].新西部,2018(02)20-21.
[20]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41(10)967-979.
[21] 胡韬,郭成.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与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01)83-87+174-175.
[22] 邓思扬. 小学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温州大学.2016.
[23] 卓然,葛鲁嘉.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2015(10)271-274.
[24] 钱正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02)39-42.
[25][30] 周皓,荣珊.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与经济,2011(03)94-103.
[26] 宋雁慧.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资本分析[J].民主与科学,2004(04)53-56.
[27] 崔丽娟,丁沁南,程亮.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特点、影响因素及促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09(16)25-29.
[28] 杨茂庆,杨依博.美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56-62.
[29] 张艳.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影响因素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刘晓宁(1997—)女,河北邢台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心理学.
李明军(1983—)男,山东枣庄人,博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推荐访问: 综述 融入 内涵 流动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