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继宋词之后,明词步入中衰期。本文通过明朝时代特征对朱有燉创作产生的影响以及特殊的皇族身份对其创作的影响,探讨其词作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
关键词:朱有燉 咏怀 意象华美
一、由朱有■生平分析其文学创作原因
朱有■,号诚斋,又号锦窠老人、全阳道人。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周定王朱■嫡长子。明宣德年间袭封周王,死后谥宪,世称周宪王。“周宪王恭谨好文辞,兼工书画”{1},有《诚斋录》《诚斋新录》等作品存世,朱有■以杂剧创作著称,著有《诚斋乐府》。{2}《千顷堂书目》卷三十二词曲部载存《诚斋词》一卷,《全明词》存词三十二首。{3}
在明代知名的作者中,朱有■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莫过于其藩王身份,或者说其皇族身份。作为皇室宗亲,朱有■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
(一)喜好文学的家族之风
明初,戏曲在贵族之间就已非常流行。《张小山小令后序》记:“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4}朱有■的祖父朱元璋十分喜爱《琵琶记》,他曾云,“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5},在其提倡之下,明文风颇胜;《明史》中记朱有■的父亲周定王朱■“好学,能辞赋,尝作元宫词百章”{6},另外还作有律诗绝句近千首;朱有■的叔叔朱权著有代表明初戏曲理论最高成就的《太和正音谱》。家族式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会使朱有■本人对文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明初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
明太祖朱元璋自称帝之后,就变得疑心重重。在洪武十三年(1380)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的十五年间,多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运动,一些对其建立政权起过很大作用的元勋宿将(如丞相胡惟庸及大将军蓝玉),皆死于叛乱的罪名,且牵连众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在各个战略要地,并直接掌握一定的兵权。这就导致了王权继承问题上的不稳定性,造成明初的政治斗争极其地复杂和激烈。洪武二十二年,周定王朱■因擅离封地触怒朱元璋,险些酿成大祸。《明史》卷一百一十六记:“ (洪武)二十二年,■弃其国,来凤阳。帝怒,将徙之云南。寻止。使居京师。世子有■理藩事。”{7}朱■不在期间,年仅十一岁的朱有■受命管理封地,这促成了他在政治上的早熟。
朱元璋去世后,由朱允■继承皇位,世称建文帝。为削弱藩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朱允■采取了削藩政策。由于朱有■(朱■第二子)的控告,朱■成了首当其冲的削藩对象。《明史》卷一百一十六记:“建文初,以棣燕王母弟,颇疑惮之。■时有异谋。长史王翰,数谏不纳,佯狂去。■次子汝南王有■告变。帝使李景隆备边,道出汴,猝围王宫。执拚,窜蒙化,诸子并别徙。已,复召还京,锢之。”{8}朱有■与其父朱■一起被废为庶人,别徙云南。建元元年(1933年),朱棣正式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六月攻下南京,同年,“成祖入南京,复(■)爵,加禄五千石。永乐元年(1403)正月,诏归其旧封,献颂九章及佾舞”{9}。自此,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朱有■决定韬光养晦、全身远,开始了远离政治、进行文学创作的生活。
二、朱有■词作的主要内容
首先,朱有■词作中数量最多的是咏怀的词篇。朱有■的皇族身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注定了他无法参与朝政,他深陷皇族内部权力之争的漩涡,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但却并不安定,一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除了杂剧,诗词也是排泄他内心压力的选择之一,朱有■留下了不少这类的词作。此类词作,作者多抒发人生苦短,淡泊名利之感。如《苏武慢·醉后偶成》:
风褪莲衣,雨■荷盖,庭院夜凉人静。月下高歌,花前畅饮,闲步曲阑幽径。景物因循,光阴倏忽,■指又交秋令。叹人生、百岁枯荣,苦被利名缠定。没来由、运碎心机,消磨元气,抵死向人争竞。直到而行,中门而履,何用甚防坑■。有酒无怀,有心无虑,醉里自陶性情。玉山斜、拚却人扶,助我百篇诗兴。{10}
在如水凉夜,风雨吹打荷叶声衬得夜色愈发的寂寞、凄清。此情此景下,词人对月独酌,叹生之短暂、人之可笑,人生短短数十载,却被名利二字苦苦纠缠,花光心思,耗尽精力,去争那浮名利禄,却不如率性而为,有酒且饮,有诗便赋,潇洒自在。这是词人在激烈复杂的斗争中斡旋身心俱疲后的大彻大悟,表现了其不囿于名利的人生态度。另有一首表现田园情趣的《浪淘沙·自诉》:
醉也岸乌纱,小小生涯,旋挑河水灌园瓜。更种几般常用菜,要识农家。富贵岂堪夸,傲惰尤差,回头两鬓渐霜华。要的养生延寿理,淡泊为佳。{11}
词中表现了对普通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更是直接道出“富贵岂堪夸”,“要的养生延寿理,淡泊为佳”的感悟。
其次,羁旅行役是朱有■词作的另一个重要题材。身为藩王,朱有■的一生却有着为数不少的别徙经历。这类词作词风悲苦凄凉,其间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漂泊流离的伤悲和客居他乡的离思。“离”字在朱有■的词作中经常出现,如“离情”(“滇海故人音信远,离情转眼三年”《临江仙》)、“离怀”(“离怀当此际,白云何处,梦断梁园”《满庭芳·朝京述景》)、“离别”(“几番懊恼,离别应多欢会少”《减字木兰花·咏秋别》)。词人对离别有如此多的感触,是和他极其不安定的人生经历相关联的。如下面这首作于客居他乡之时的《满庭芳》:
阵阵■风,丝丝梅雨,驿亭夏景清闲。客中怀抱,常寄醉吟间。莫道春光去也,尚留些、轻暖轻寒。园林暮,绿阴深处,黄鸟语间关。自从相别后,思随飞絮,闷厌征鞍。信红尘千里,抵死艰难。生怕黄昏时候,但远眺、独倚危栏。天涯路,寒来暑往,不改旧江山。{12}
词的上阕描写了清闲自在的夏日景象,绿荫鸟语,轻暖轻寒,无比惬意。然而在这般美景里词人却常常处于一种“醉”的状态,这是为何?词人在似不经意提到的“客中怀抱”给了读者一个答案。自从离开家乡,怀思之情不可断绝,隔着红尘千里,回到家乡要经历的不仅仅是距离上的千难万险。而词人害怕的是黄昏到来的时候,离思来袭,极目远眺却望不到相距天涯的家乡,只剩自己独倚危栏。词人的这种乡愁在千百年后引起读者的思想共鸣,使人闻之而心旌摇曳,不能自已。
再次,以神话传说为题抒情也是朱有■词作的一个题材。词人常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作词以抒发自己对真情的理解。如《渔家傲·咏七夕戏题》:
不是生来性情劣,青天一道银河隔,相见匆匆那忍说。经岁别,胜如一去无消息。生怕西洋沈兔魄,工夫岂有闲时节,堪叹世情真是拙。将眼结,年年乞巧相折磨。{13}
提起牛郎织女的传说,自古以来人们都对故事的主人公报以惋惜之情。朱有■在这里提出了新的看法“经岁别,胜如一去无消息”,怕圆月西沉,刚见爱人却又要离分。未见之时又不由得望眼欲穿,愁肠百转,最后生发出“年年乞巧相折磨”的感叹。
词人往往将生活中感受到的哲理也融入这一类词作中。如《鹧鸪天·立秋偶成》:
一雨生凉暑气微,渐看红粉褪莲衣。墙头薄雾消停散,水面轻云自在飞。金殿侧,画楼西,戏观牛女会佳期。微躬不乞天孙巧,抱拙终身老更宜。{14}
“微躬不乞天孙巧,抱拙终身老更宜”一句不仅表达了词人对女性的同情,更将其在人生中所体悟到的藏锋守拙的哲思融入词中,不由使人掩卷深思。
最后,朱有■有一部分词作以节庆盛典,纪咏祥瑞为题材。这一部分的词带有极大的政治夸张色彩,在艺术上价值不高。如《玉女摇仙佩·咏元宵》:
三阳开泰,万象咸心,又值元宵时序。灿烂灯■,团圆皎月,消得恁般佳丽。聒耳笙歌沸。玩良辰美景,应时嬉戏。银花合、交驰火骑。海上鳌山,驾来平地。休遣漏声催,天上人间,赏心乐事。午夜金莲开遍,炫转荧煌,一碧瑶天万里。象管频题,玉箫闲弄,人在水晶宫里。漫把雕阑倚。共心念下土,民情何似?愿四境、民安物阜,年年今夕,咸同欢意。应须记芳辰,不用陶陶醉。{15}
这类词上承柳永和大晟词人,写法用赋体,铺陈排比,加意渲染,也有劝百讽一的用意。
三、朱有■词作的艺术特色
首先,朱有■词的感情基调较冷。他词作的大部分都透着一种悲凉之意:“惟有角声悠扬,凄凉如故”,“枕前泪湿如朝露”(《瑞龙吟》),“欲将新调理丝桐,知谁可与共”(《阮郎归》),“无端窗纸裂,哀韵声声咽”(《菩萨蛮·秋夜》)。甚至有一些词作,通篇都是欢快明丽的色彩,直至最后一句将整首词陡然转向凄凉萧瑟。如《一剪梅》:
斑竹帘儿云母窗。小小书堂,曲曲回廊。玉街垂柳绿阴长,莺啭宫墙,燕拂雕梁。流水新添翡翠塘。开遍红妆,散尽清香。碧波深处起鸳鸯,日未黄昏,景渐凄凉。{16}
其次,朱有■的词作带有“以曲为词”的创作倾向。朱有■作为一个杂剧大家,有意无意地将杂剧创作方法带入到一部分词的创作中,倾向于以更加活泼生动的口语化的语句入词,使词的语言更趋生活化。如《减字木兰花·咏秋别》(其二):
风传霜信,红叶满园吹不尽。感动离情,窗外芭蕉细雨声。佳人笑道,陡觉今年凉最早。好没商量,憔悴荷花一面妆。{17}
这里的“好没商量”一句就带有浓重的口语色彩。又如“秋风更恼人”(《菩萨蛮·秋夜》),也体现了其词作的曲化现象。
再次,朱有■的词作多华美的意象。词作多选取宫殿、亭台、楼阁、梧桐、绿柳、金风、彩鸾、青鸟等华美精致的意象,这一方面与他的生活环境相关,另一方面反映出其词在内容风格上的局限性。
四、结论
朱有■将一生的主要才情和精力都放在杂剧创作上,只是将其抑郁之情、淡泊之志寄托在陶写抒怀之具——词之中。朱有■的词作在题材上主要分四类,而其人生经历也限制了其词作的风格特征:内容较为单薄,更加倾向于台阁体,总体格局较为窄仄,艺术成就一般。■
■
{1} (明)朱谋撰:《藩献记》卷一,收录于《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9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2} 朱有■杂剧总集的名称在学界尚有争论,除影响较大的“诚斋乐府”(吴梅提出)外,尚有“诚斋传奇”、“诚斋杂剧”、“诚斋乐府传奇”等说法,此处从吴氏说。
{3} 赵尊岳辑:《明词汇刊》收诚斋词33首,其中《沉醉东风·送郑长史》一词《全明词》未予收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 (明)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上册)之《闲居集》卷六,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70页。
{5} (明)徐渭著,李复波、熊澄宇注释:《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6}{7}{8}{9}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66页。
{10}{11}{12}{13}{14}{15}{16}{17}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6页,第237页,第237页,第239页,第237页,第241页,第237页,第239页。
参考文献:
[1]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陈捷.朱有■生平及其作品考述[J].艺术百家,2001(4).
[3] 伊维德著.朱有■的杂剧[M].张惠英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张仲谋.明词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
作 者:马逸群,暨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
推荐访问: 研究 朱有燉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