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涯规划应该是学生发展指导的主线,其目标是让学生建立生涯规划信念,学会规划。落实学生生涯发展指导要建构的“五维一体”,即由班主任、心理教师、学科教师、社会人士、教育专家组成的学生生涯指导师资队伍。最棘手的课程就是学生的职业体验,学科教学融合生涯教育是学生发展指导的主要路径,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中都有生涯发展指导需要的支撑点。
关键词:核心主线;“五维一体”教师队伍;学科教学融合生涯教育
學生如何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发展,是教育回归原点,即回归对“人”的关注的一个关键内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和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再一次明确要求,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可以说,落实文件精神,有效地进行学生发展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笔者认为,只有抓住主线,抓好保障,抓准瓶颈,抓实路径,才能落实推进素质教育这一新的举措。
一、生涯规划是学生发展指导的核心主线
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人们一般认为学生发展指导应包含五个方面: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然而,要科学、有效地落实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既不能游离于现行教育体系之外,也不能五个方面彼此独立,各成体系。在学生的发展指导中,教师要像“园丁”一样浇水、施肥,给学生提供成长需要的要素,让学生主动成长。因此以生涯规划作为学生发展指导的主线,利用生涯规划的目标期望和过程实践,激活学生内在的潜力,实现学生主动发展,才是最接近“本真”的教育。
从课程设置和实践操作来看,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含有让学生建立理想的内容,含有学生自我认知、个性品质培养等心理内容,更少不了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尤其是国家提出的学生发展指导,很重要的意义是打开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壁垒,生涯规划还含有生活指导内容,因此生涯规划作为学生发展指导的主线,不仅是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也是落实五个方面指导的可行途径。
生涯规划作为学生发展指导的主线,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建立生涯规划信念,即一生都有目标(不同人生阶段,目标可能不同)、有抱负,目标引领成长,抱负激励进步;二是让学生学会规划,成就积极人生,让学生在社会飞速发展、职业快速更迭的时代,学会不断地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迎接新的挑战。
高考背景下的高中选课和升学专业选择是学生学会规划人生的一个阶段性任务。学校应高度重视,但不要把生涯发展指导实施的着眼点和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学科选择和专业选择上,当下有些学校将学生发展的短期目标定位为期末成绩;长期目标定位为取得高考分数、上哪所大学,这都是对生涯发展指导理解不够深刻的体现。生涯规划的定位要做到高于高考,高于职业,要放眼于事业、人生信仰层面,如果目标就定位在高考,就会把国家为建构学生素养而设计的未来课程,又拉回到功利教育的旧车道,就会让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丢失了其“本真”的方向。
二、构建“五维一体”师资队伍是学生发展指导的基础保障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已经成为高中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完成这项任务的师资在哪里?俗话说,思路就是出路。融合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也是破解教育难题的出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还会有很多新的知识进入基础教育,但大都不会以学科形态进入校园,而是要融合在学校的现有课程之中。与课程匹配的师资培养需要周期,我们无法期望高等教育在改革之前就能调整学生培养方向,及时输出与改革配套的专业型人才。因此,依托已有师资,融合校外力量,是解决高考改革师资队伍问题的有效渠道!学生发展指导所用的知识,无外乎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而这些课程是每个师范毕业生的必修课程,是每位教师原本的“库存”。因此,每位教师都是有能力,也有义务承担此项工作的,这并不是一项额外任务。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我们教师把这些“库存”激活,提升自身素养,学会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做更科学、更好的教育。
融合教育不只有知识融合,还应有团队协作。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不仅需要指导内容上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融合,还需要在队伍建设上与学校、社会各方教育力量融合,组建指导团队。只靠班主任、心理教师几个人孤军奋战,学校是无法全面完成学生生涯指导任务的。根据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需求,我们应建构“五维一体”,即由班主任、心理教师、学科教师、社会人士、教育专家组成的学生生涯指导师资队伍。
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指导的中坚力量,他们动员学生,规划、设计破冰活动,调整指导方案,协调各种体验课、访谈课、励志课等课程。
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所有的课程都与学生发展指导有关,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成功品质、人际交往、沟通技巧、情绪调节、压力调整等都是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基础课程,心理教师是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师资力量。
学科教师:学生无论是三观的形成,还是对社会、自然界的认识,大都还是来自学科学习,从学科教育渗透的角度看,学科教育是生涯教育的主渠道,生涯教育对每个教师而言也是责无旁贷的。
家长、校友等社会人士:教育是一个民族必须优先发展的社会事业,家长、校友、各行各业人士都有义务为教育服务,生涯教育要依托这支队伍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体验与实践,寻找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专家队伍:生涯发展指导离不开科学的测量,教师队伍的提升更需要专家的指导,我们要依托教育的科学做科学的教育,因此,生涯发展指导需要专家做更深入、更专业的工作。
班主任、心理教师、学科教师、各行各业人士(包括家长、校友等)和教育专家,构成了学校实施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五维一体”师资队伍,学校要进一步思考的就是如何优化这五支队伍,如何最大化发挥这五支队伍的作用!
三、创新职业体验课程是学生发展指导的瓶颈突破点
在开展生涯规划课程中,大家感到最棘手的就是学生的职业体验,既缺少体验场所,又缺乏指导师资,其实,换个角度想,学校“懒一点”,恰可找到最好的职业体验渠道!俗话说:懒家长,往往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中国家庭教育目前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家长常常表现得过于“勤快”:孩子小的时候,替背书包,帮写作业,代做作品;大一点,帮孩子选大学,找工作。父母的过多代劳,很可能让孩子失去独立成长、成为优秀人才的机会,这些做法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批评。而作为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学校,也存在这种思维,仅从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实践或者是生涯规划中的职业体验来看,这项工作目前的思路大致有三个:一是政府统筹建设中小学生成长实践基地,这也是我们国家实施生涯教育,促进学生职前体验的一项重要举措;二是学校自行开发社会实践基地,每个学校能开发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一种体现;三是通过学生家长、亲戚朋友的社会关系,为学生找到精准的、适切的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这三个思路,基本代表目前我国社会实践或职业体验的主体路径。可以肯定地说,三条路径都有它的重要价值,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政府、学校资源有限,学生家长职业局限,这些路径很难满足学生社会实践或职业体验的个性化需求;二是更应看到,这三个途径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孩子的实践或体验基地都是已经安排好的,学生只要带着想法去就好,无形中学校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扮演了“勤快家长”的角色。其实,如果想让学生得到更好的磨炼,学校可以“懒一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面向社会各行各业,主动寻找和联系体验基地。我们对“社会机构是否愿意承担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任务”这一话题曾做过小范围调研,一些大学教授、知名主持人等社会人士认为,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孩子,尤其是在无人介绍、孩子主动约见的情况下,他们都会很欣赏这种做法,并会盡量帮助孩子们实现愿望,为孩子们提供体验的机会。实际上,学生与社会机构的联系过程也是最可贵的成长教育过程,而且,学生主动联系的机构才可能是他最想去的体验场所!在国外也存在很多教育机构组织的夏令营、冬令营,但社会共识更提倡由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参加的活动,毕竟,独立选择才是学生最好的体验。
这些年来,我们每个学校都开展了一些综合实践课程,最有价值的正是由学生自己策划、自行组织的实践课程,其中既包括去工厂、医院、农村、大学实验室、博物馆等场所,也包括做义卖、环保,当义工、讲解员、推销员等体验,它们的体验价值不仅在于内容,更在于学生的全程参与!因此,在做学生生涯指导时,学校不要一门心思找基地,找家长,而是要锻炼学生的胆量、能力,动员他们自己寻找、联系体验基地。既使只有少部分学生成功,没成功的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价值也是无限的。做真教育,我们的学校、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展开翅膀,体验飞翔,这样学生未来一定会飞得更高!
四、学科教学融合生涯教育是学生发展指导的主要路径
教育改革以来,学科渗透一直是教育研究的一个主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研究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德育,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教育重点研究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应是这些研究的成果。现在,教育又提出了学科教育要渗透学生生涯发展指导,这些做法均体现出了当前教育改革所倡导的融合教育的思想。深度解析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目标的要求,可以得出结论:在学科教学中,全面落实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尤其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就是落实学生生涯发展指导最基础的课程。
深度解析国家的各项改革,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共同的指向,既学生的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有个词组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文件强调,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而这些要求就是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核心要义。从广义讲,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内容。
从具体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看,每个学科核心素养中都有生涯发展指导需要的支撑点。比如语文学科素养中的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思想、数据分析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公共参与等要素;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等,这些人生发展必备的素养离不开学科土壤,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
从学科实际教学看,抛开广义价值,在学科教学中可以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
其一,认知世界,了解职业。
人类对社会与自然的认知,基本上都要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个途径获得。由于每个人活动的空间范围、时间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认知大都来自间接经验,学校的学科教育就应该是学生发展过程中认知世界、了解职业的重要途径,比如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走进国际组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初步了解这些远离自己但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国际组织,也许这节课就开启了学生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再如,当年魏巍的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就让很多热血青年穿上了军装。
其二,模范人物,建构品质。
发挥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是学生生涯发展指导过程中重要的课程。身边的模范人物影响力最大,比如回校讲学的校友,学识渊博的老师、名人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未来努力的方向。但书本中的模范人物也同样有价值:在高中政治课《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学习中,同学们受到了在最平凡而艰苦岗位上创造非凡价值的焊接工人李万军的精神鼓舞,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用信念书写历史用价值铸就人生》是历史学科课,张仪、张謇、钱学森等历史上鲜活人物的事迹一样激发了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责任担当意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是高中语文课,学生在学习中无不被苏轼旷达、豪爽、乐观的性格所感染;在一节《群文阅读》教学中,台湾平均81岁的梦骑士队员为梦想扔掉拐杖等励志文章,让学生感受到梦想的力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课中那些科学家,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学生们成长的坐标。
其三,课程实践,浅度体验。
新课程改革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强化理科与科技、生产实践相结合,文科与社会、时事相结合,很多结合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初步职业体验的过程,学科教学中所有的实验课程,课堂学生的发言,还有课程中的辩论、陈述和协作,这些虽然不是真实的社会生活,但是通过这些活动,也可以初步判断学生可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因此这些活动可以叫作“浅度体验”,其实老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指导很多都来自于此。比如,实验课可以看到自己的动手能力,预测未来可不可以做技术工作;课堂发言的思辨能力,判断未来是学理科还是工科;演讲、辩论可以看到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是否适合组织社会活动,是否适合做管理工作,是否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等。这种“浅度体验”,也是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很重要的一部分。
其四,学会规划,适应未来。
未来社会将会处于快速变革之中,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获得成功的基本技能。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规划,而这种规划能力,可以依托学科教学来培养。高一英语有一节课《Travel Journal》———旅游日记,融合地理学科《旅游景观欣赏》,让学生通过策划旅游方案来学习规划人生的基本方法。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自然也是指导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学科教师在学生生涯发展指导这项改革中,责无旁贷要担负起主力军的任务,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准绳,做好融合教育。
学生发展指导是近几年国家提出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但这项内容也不是和过去毫无关联的全新内容,只是把这项工作突出来。因此,准确定位指导主线,做好师资保障,突破课程瓶颈,依托学科融合打通路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就能够科学落实。
推荐访问: 高中学生 探索 实践 指导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