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就有答。食品博士、科普达人云无心在这里和您面对面,聊一聊我们共同关心的一些儿童食品方面的话题。
FROM云无心
“芝士片”是以奶酪为原料做成片状的产品,食用方便,通常味道更好。许多营销文案宣称芝士是由10倍牛奶制作而成,堪称“奶黄金”;不过,也有人说,芝士片添加了许多其他成分,不是真正的奶酪,甚至把它称为“垃圾”。
那么,从牛奶到做成芝士片为什么要加入许多其他成分?它还能不能给宝宝们吃呢?
从牛奶到做成芝士片为什么要加入许多其他成分?它还能不能给宝宝们吃呢?
从牛奶到奶酪需要加入特殊成分析出蛋白质
奶酪与牛奶的关系有点像豆腐与豆浆。牛奶中含有大约3%的蛋白质、4%的脂肪、5%的乳糖。以及一些微量营养成分,其余大约88%是水。牛奶蛋白中大约有80%是酪蛋白。它们的结构很特殊,有一部分喜欢水(叫“亲水”),有一部分不喜欢水(叫“疏水”)。在通常状态下,疏水的那头凑在一起,亲水的那头冲外,形成一个个蛋白胶粒。胶粒表面都是亲水的,表面带有电荷互相排斥,胶粒也就可以稳定均匀地待在水中。
如果把牛奶的酸度增加,蛋白质胶粒之间的电荷消失,就会互相靠近最后变成固体析出来。此外,有一种蛋白质叫作凝乳酶,加到牛奶中会把酪蛋白的“亲水”和“疏水”部分切开。那些疏水的基团不喜欢水,就互相寻找,扎堆挤在一起,变成固体从牛奶中分离出来,析出来的固体成分就是奶酪。
大部分脂肪也随着蛋白的“析出”而跑到了奶酪中,牛奶中的钙是跟蛋白如影随形的,基本上也跟着到了奶酪中。也就是说,我们希望从牛奶中获得的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和钙,的确是在奶酪中得到了浓缩。
从奶酪到芝士片需要加入其他成分来达到好的形状和口感
如果只用增加酸度的方式来制作奶酪。比如发酵或者直接加入酸,得到的奶酪含水量很高,就像豆腐脑一样,叫作“新鲜奶酪”。它跟酸奶有点像,但比酸奶的固体含量要高。如果同时使用发酵和加人凝乳酶的方式来制作,得到的奶酪固体含量会更高一些,含水量大致占一半,通常叫作“软质奶酪”。如果只用凝乳酶,奶酪析出后再施加外力压榨,得到的奶酪含水量更低,质地更硬,叫作“硬质奶酪”。如果说软质奶酪像豆腐的话,那么硬质奶酪就像是豆腐干了。
不过。上面这些“天然奶酪”的形态和口感并不是很理想。要做成芝士片就需要把它们融化,加入其他成分,再凝固起来。按照中国的标准,只要奶酪含量超过15%,就可以叫作“再制干酪”。所以,市场上的芝士片多是“再制奶酪”,除了蛋白质和钙等奶酪中含有的成分外,确实还有许多其他成分,添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风味,口感、形态、保质期等等。芝士片能不能吃,要看其营养配比是否适合宝宝
简单地讨论“芝士片能不能给宝宝吃”是不恰当的。其实,不管牛奶、奶酪还是芝士片,我们需要的都是其中的营养成分。而不是它们叫什么名字,也不是其中的营养成分来自于什么原料。与其纠结于该不该吃、该吃哪种,不如来了解一下挑选芝士片时应该注意什么。
在营养成分表中,会有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这5项指标,我们对这些营养成分的需求各不相同。
能量 主要由固体含量决定,对于芝士片来说可以忽略。
蛋白质 这是我们想要的成分,越高越好。
脂肪 这通常不是我们想要的,芝士片中可以加入植物油使之增加,也可以加入脱脂奶粉、玉米淀粉、乳清粉等降低它的相对含量。可以根据配料表。
选择没有添加植物油的产品。
碳水化合物 天然奶酪中只有很少的乳糖,碳水化合含量为0,如果芝士片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不为0,那么就是来自于添加的成分。如果配料表中列出的是淀粉,问题倒不大,如果添加的是白砂糖,就不那么“健康”了。
钠盐 在芝士片制作中,通常都会加入一定量的盐。在选择时,应比较钙和盐的比值,二者的比值越高,芝士片越佳;比值越1氐,就说明盐太多、钙太少。这种芝士片应该避免给孩子吃。
推荐访问: 芝士 垃圾 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