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党长期执政和全面领导的政治环境、纪律建设的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执政党纪律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体现在五个向度:纪律建设与党的领导、纪律建设与党的建设、纪律制定纪律教育纪律执行三者之间关系、纪律检查与国家监察、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70年来,党在处理每一个向度的关系上,均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折射出党对执政党纪律建设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执政党;纪律建设;经验教训;基本规律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11-0017-07
作者简介:赵慧礼(1980-),男,河南周口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共大庆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党的领导与纪律建设;童春红(1980-),女,河南商水人,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建设。
十九大报告把纪律建设纳入党建总体布局,更加凸显纪律建设的重要地位。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纪律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新时代提高纪律建设的质量、助推全面从严治党,需要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纪律建设的经验教训。现有的对纪律建设经验教训的少量研究①,要么是对某个特定时期的具体性研究,要么是对纪律建设史的一般性梳理,缺少对70年来经验教训的整体性研究,使得学界及大众对执政党纪律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不足。因此,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纪律建设的经验教训,探求执政党纪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调试向度,把握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规律,避免认识的片面化和操作的碎片化,从而提高党的建设的质量。基于纪律建设的组成要素和运行环境,70年来执政党纪律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其所折射的基本规律,主要体现在五个向度。
一、科学处理纪律建设与党的领导的关系,保障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
新中国成立后,党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历史使命,必须有纪律作保障。党的第一任中央纪委书记朱德明确指出:“党的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的保证”,各级纪委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党在各个时期的任务、计划与政策的贯彻执行”[1]313。为了落实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纪律检查工作会议要求:必须把纪检工作“提高到贯彻党的总路线和各项政策、决议的水平上来,而不应把这项工作限制在一种单纯事务工作的圈子里”[2]。可见,纪律建设和纪检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党的领导作用发挥,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工作细节之中。八大党章指出:“没有纪律,党决不能领导和人民战胜强大的敌人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145可见,纪律是党领导人民实现历史任务的基本保障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严明的党纪为完成每项历史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政治路线偏离了八大确定的正确方向,党的领导出现了“左”的偏差,纪检工作也出现了局部错误,夸大了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惩办主义”[4]52。“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导致纪律建设遭到根本性破坏。正确的政治路线为纪律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政治前提,而当政治路线出现问题时,则会影响纪律建设的政治根基,纪律建设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在这种政治环境中,纪律建设如果抵制错误路线则会被废止,“如果维护错误路线就将成为帮凶”[4]66。可见,纪律建设必须依托和服从于正确的政治领导和政治路线。
总结“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训,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任务,邓小平从领导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出发,论述了纪律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纪律”[5]271,从而阐明了党的领导和纪律建设的内在联系。邓小平认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纪律废弛了”[5]271,这是制约党的领导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只有做到纪律严明,才能“保证党的统一和战斗力”[5]272,党才能领导人民完成历史使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陈云从保障改革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加强纪律建设的重要意义,“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6]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和陈云等党的领导人就从理论高度和全局维度阐明了党的领导和纪律建设的内在逻辑,要求党必须把纪律建设贯彻于改革开放全过程。这些重要思想在此后的党章中均有具体体现,并转化为加强纪律建设的根本原则和要求。例如,十二大党章规定了纪委的三大任务:“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协助党的委员会整顿党风,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3]258第三项任务直指保障党的领导,前两项任务的最终目的指向也是为了实现党的领导。十四大党章首次对党的纪律做出明确界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3]283-284,从而揭示了党纪的根本功能定位是在维持党内秩序、凝聚组织力量的基础上,保障党的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十八大以来,围绕党的领导和纪律建设的关系这一重要课题,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其一,理论创新层面。习近平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样要靠铁的纪律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7]这阐明了党的领导和纪律建设的内在逻辑:纪律建设与党的领导一路相伴,党领导人民完成历史任务必须强化纪律建设、实现纪律严明。十九大之后,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两个维护”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概念和实践课题,成为连接纪律建设和党的领导的直接通道,也成为纪律建设保障党的领导的重要实现方式。其二,实践創新层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提出了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其它纪律的重要路径,探索建立抓住重点、带动整体的纪律治理机制。把政治监督作为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实现途径,建构全方位监督格局。其三,制度创新层面。《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紧紧围绕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健全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体系。2019年初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对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立场、加强政治领导和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出全面的制度安排,以期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明确制度遵循、提供纪律保障。
推荐访问: 执政党 新中国 成立以来 纪律 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