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的学院都会高度重视自身的专业能力培养,所以对于专业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等,学院都会尽量去保证它们的占比。但是除专业类课程之外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往往被忽视,理由是和专业相关度不够。知识是潜移默化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毕业要求中从第6条开始的每一条都强调了非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不仅要对专业类课程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安排充足的课时,还要引入充足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比如大学语文、市场营销学等,这不仅是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体系的结构要求,而且是实质性提升该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促使毕业要求达成的举措。
(2)校企合作实践不仅要重视数量而且更要重视质量。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重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不管是嵌入企业课程还是派学生入驻企业实习实训都得到加强,但是校企合作质量有待提高,部分院校把部分企业嵌入课程以外包方式交给合作企业,对课程内容没有把控,容易造成课程内容和毕业要求的脱节。企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加载与企业相关的内容,以便学生能尽快进入角色,进入实践环节。比如,企业为了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能为自身项目服务,在实习实训环节加载自身项目平台的知识,而忽视实习实践的本来内容和目的。有时学生会做出短视的决策,不善于学习新东西,而是重复学习在校已经学过的东西,导致自身能力相对毕业要求不均衡。
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学校要牢牢把握课程体系的设计主动权,并在实践教学合作过程中和企业充分沟通,使得课程内容的知识点通过实践得到训练或加强。当然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也要充分考虑行业或企业的意见。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是工程教育认证的一个要求。
(3)实践教学环节要充分考虑团队合作。现代计算机类专业涉及的项目往往是大团队合作完成,具备团队精神和理解自身在团队中的定位至关重要。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中第9条专门对团队意识进行了规定和强调。现实教学过程中,团队训练在课程中的安排不足,或者安排了也流于形式,任务往往由一个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其他组内成员参与度不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团队训练,比如要求所有课程的实践课程至少安排一个团队项目。笔者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T)学习期间就发现,该校计算机和软件系统专业的课程中,凡是具备实践或讨论环节的课程,都有团队合作的项目或习题,QUT是澳大利亚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做法值得借鉴。要达到团队训练的预期,也要防止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团队合作期间合理评价每个团队成员的成绩,以达到团队训练的正面激励和反馈。
(4)精简课程体系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时间。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总学分普遍要高于985、211大学很多,计算机类专业因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其课程总学分安排更高于一般专业。课程安排多的依据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底子薄,自制能力差。我们总是批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却忽视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自主学习一方面为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毕业要求的整体达成;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多样化能力的学生也有利于多样化的就业。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需要在支撑毕业要求的前提下精简课程体系。在精简过程中,不仅要剔除内容重复的部分,而且要删除基本原理相同的知识。比如在计算科学与技术或者软件工程专业中,不少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安排了诸如C语言、C++语言、Java语言、C#语言等一系列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这种简单的重复方式显然低效,也造成课程体系的低效,因为编程能力不仅能在各类语言的学习中锻炼,也能在其他课程中比如数据结构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
3结 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进行工程教育认证任重道远。学校层面重视、师生互动、部门协同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必要条件。培养目标要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定位,毕业要求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指标细化,课程内容要能支撑毕业要求各项指标的达成。在重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非专业课程的设置,校企合作要注重质量,实践教学要锻炼团队意识,还需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华盛顿协议[EB/OL]. [2016-11-28]. http://baike.baidu.com/.
[2]人民网. 历史性突破, 开启新征程—中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EB/OL].[2016-12-05].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603/c1006-28410286.html.
[3]中国工程教育协会. 认证标准、程序和数据[EB/OL]. [2016-11-28]. http://cn.ceeaa.org.cn/index.php.
[4]王观玉, 石云輝. 工程教育认证下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研究[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6(4): 97-102.
[5]曹伟, 李峰, 周书仁, 等. 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持续改进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6, 39(2).
(编辑:郭田珍)
推荐访问: 类专业 本科 院校 认证 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