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想象力、灵活性、思考力、资源控制力和创富能力[11][12]。而我国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维度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教育体系,从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认知结构来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素质体系,包括了必备的能力、品性、习惯等各方面的综合性素质[13][14][15],还包括个体个性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16]。综合以上说法,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维度包括:个人基本素质(家庭背景、文化背景、身体素质、创业意愿)、创新素质(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风险意识)、创业素质(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资源控制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心理素质(情绪智力、抗压能力、职业道德)。同时,创新创业素质还会受到创业环境、创业过程、激励措施等影响。这样的定义既包含了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又兼顾了高校教育的宏旨和目标,还考虑了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
三、实证调研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现状,以便于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展开对工程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教育,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在2015年11月对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石油大学等11所高校的1000余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按照专业类型进行数据整理和差异对比。问卷调查历时3个月,发放问卷1500份(实地发放1000份,网络调查500份),实际回收1041份,其中网络调查288份,实地问卷753份,问卷回收率为69.4%。
问卷调查首先是对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了解,包括他们的性别、年龄、学校、专业、家庭背景、生源地背景,以便于利用该因素对其进行特征分析;其次,是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重要性调查和自我评价,旨在获得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解和主观评价。调查问卷设计的题项,主要依据上述的创新创业素质四维度,兼顾创业环境、创业过程、激励措施,并参考了冰山素质模型、卡特尔人格因素测验、九型人格测试和性格色彩测试的题目,将原问题提炼形成创新创业素质,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编,由于题目较多,故在对单个个体测试时误差较小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调查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4∶5,性别比例基本平衡,能够避免性格特征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对象以大二、大三为主,占总人数的97%(大二、大三的学生普遍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开始接触和认识创新创业并且没有找工作和考研压力,调查结果更可靠);在专业上,此次调研几乎涵盖了全部学科大类——经济学、管理学、哲学、历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体育,能够全面反映各个学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也便于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数据对比。
(二)创新创业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从专业划分来看,有实习经历、有竞赛经历的大学生中,工程类居中,不具备明显的优势;有创新创业知识基础的大学生中,艺体类和经管类占比较多,工程类最少;有创新创业活动经历占比总体上比重较低,工程类仅0.29;有创新成果的占比数值总体最低,仅有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占比超过了0.2。
由此说明:(1)专业实习和生产实习应该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传统思维上实习积极性与必要性较高的专业类型,但其比重却不具备明显的优势,这说明专业方向的“必然性”和“理所当然”使得学生对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越发减弱。很多学生表示:大四时会统一要求专业实习,何必在这之前去实习?这样既花费时间、影响学业成绩和绩点,又不能拿到专业实习的学分。“专业实习”原本促进学生参与实践的初衷,却异化为学生逃避实习、抵触实习。(2)在创新创业的知识普及上,工程类的占比最低且横向差异很大;在创新创业成果的取得上,工程类专业的占比却最高。原本最容易产生创新成果的专业却最缺乏创新创业的知识,这使得创新与创业仍然在个体中处于分离的状态,创新行为难以与创业行为相结合。(3)从创新创业的活动经历、竞赛经历上看,工程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参与比例最少。访谈发现,每年的工程类竞赛活动并不少,但由于专业人数多而参赛人数有限使得活动竞赛的真正受益面较窄。同时,学生以参与学科竞赛为主,创新创业竞赛由于历时较长、实际承办企业的成本过高而很少举办。即使举办,学生也会由于投入的时间成本太高而不愿意参加。由此反映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机会少,且学生缺少参与动力与激励机制,使得双方积极性都不高。
(三)创新创业素质的自我评价
如表2所示,在专业的对比上,文史哲专业学生对个人基本素质的自我评价最高,他们普遍认为专业对阅读书籍的要求为他们塑造了个人的自我素养,自我认可度高;工程类专业学生对创新素质的自我评价最高,工程类专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其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实际,因此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创新对成果产出和实际工作的意义,这也是对自我的肯定过程;艺体类专业学生创业素质的自我评价最高,艺体类的学生往往特立独行、不受约束、感情敏锐、不落俗套、富有创造性、不断冒出新点子、新思想,是最具有创业潜力的群体;理学类专业学生对心理素质的自我评价最高,他们普遍认为基础科学的研究创新不易,需要高度的抗压能力、判断力和思考力,同时研究的过程也能够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提升。
由此可见: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自我肯定突出。但整体来看,创新创业素质的自我评价,呈现出焦点分散的情况,各个专业只是集中一点而不能全面发展,这使得创新创业素质的4个维度很难发挥协同作用。素质的塑造,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工作,不能因为专业的原因而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约束。
(四)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性评价
如表3所示,在专业的对比上,与传统的研究结果一致,工程类专业的学生重视个人基本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重视创业素质的培养,而艺体类专业的学生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对创新素质的重视程度最高,对创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均很低,这充分体现了学生难以全面看待自我能力的塑造、创新与创业在个体中仍然存在分离的现象。
四、对策研究
由于创新创业素质内涵的综合性与广泛性,且不同专业类型的大学生素质能力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数据的整理分析并结合工程类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包括个人基本素质、创新素质、创业素质、心理素质4个维度,它们支配着大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7]。这几种素质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了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如下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专业实习的“必然性”引起重视程度降低
工程类专业统一安排的专业实习,其本意在于督促学生获取实践能力、积累技术工作经验而增强就业和创业的竞争力,但是结果恰恰相反,很多学生将专业实习的“必然性”和“理所当然”当成了在校期间不参与实践、推迟实践的借口,异化为学生逃避实习、抵触实习。鉴于此,应当将专业实习的相关规定灵活化,把专业实习的学分平均分配到每一学期,提前修完学分的同学获得考核“优秀”;同时专业实习证明也不应该拘泥于公司证明、实习日志、拓章等书面化的文件,应该有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视频、音频、照片等材料,而对于自主创业的学生,只要情况真实,即使是缺乏公司实习证明也予以承认。
(二)创新创业的“分割性”引起创新成果难落地
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最具有创新潜力而创新创业知识最为薄弱。传统的工程类教育模式,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的平台和基础,却缺少创业知识的普及和创业素质的培养。这使得知识基础与实践活动在个体中严重分离,创新成果难以推动大学生创业实践,而大多被科技公司购买,经济价值被公司获得。大学生创新的经济激励减少会引发创新积极性降低并产生连锁反应。因此,工程类专业的培养过程,需要拉近创新成果与创业实践的距离。工程类专业可以开设创业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经管类学科的概论课程或联合培养,启发工程类学生的市场思维、管理思维;与已经成功创业的学长建立联系,交流工程科技创新作品合作、技术推广与转化的经验,强化对创业行为的感性认识。
(三)素质培养的“分散性”引起能力维度难协同
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自我肯定突出。但整体来看,无论是素质能力的自我评价还是重要性评价,都体现出焦点分散的情况。他们普遍缺乏自我肯定、片面重视创新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只是集中一点而不能全面发展,这使得创新创业素质的4个维度很难发挥协同作用。因此,应该强调素质培养的连续性和整体性:①针对不同的年级需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弹性管理创新创业课程——启蒙阶段,注重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培育阶段,强调创新创业素质塑造;孵化阶段,落实创新创业实施与成长。②强调“行、思、知、学”、“知行合一”——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采用案例教学、研究教学、模拟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增设文化课、创业课,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三课”互补;在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智能机器人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生产实习与实训等特色活动;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培养等方式,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常态化。[18]
五、结论
通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维度分析、对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素质的实证研究发现:专业发展的“理所应当”引发了学生参与实践行为的异化;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彼此分离”使得工程类创新成果难落地,难以推动创业活动的进行;素质能力培养的“单一维度”和片面性使得素质能力维度难以协同,影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工程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在考虑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强调工程类专业素质培养的特色性、连续性和整体性。
参考文献:
[1]杨春生,孙琴,吴伟.创新型工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江苏高教,2010(1):82-84.
[2]周建华.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09(7):135-137.
[3]刘华,邢怀滨.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交叉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127-130.
[4]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48-51.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6]叶红.美国高校电子工程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浅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7(6):64-67.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R].1989.
[8]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关系理论争论状况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7-8.
[9][美]德鲁克,著.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M].柯政,译.工人出版社, 1989.
[10][美]熊彼特(Schumpeter),著.经济发展理论:创新是资本积累、个人致富之源[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8.
[11][美]威廉·D·拜格雷夫,著.企业家实务[M].陈宪,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12][美]霍华德·H·斯蒂芬森(Howard H.Stevenson),迈克尔·J·罗伯特(Michael J.Roberts),H·欧文·格劳斯贝科(H.Irving Grousbeck),著.企业风险与创业家(英文版)[M].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13] 王永祯.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初探[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72-74.
[14] 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6-39.
[15] 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79.
[16] 刘道玉,编著.创业与人生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5.
[17] 岳锋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现途径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7):156-157.
[18] 钱宗霞.浅析三螺旋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2):38-42.
推荐访问: 类专业 素质 实证研究 创新 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