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浅谈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

浅谈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

时间:2022-05-13 10: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文章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分析、探讨了非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并做了尝试。力求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后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教学改革 教学尝试

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迅猛发展,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明确指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一直以来,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的特点,同时还有实用性、不可替代性,是大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于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非计算机专业同样需要有扎实过硬的计算机技能。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如下:一是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技能需求越来越明确,要求大学生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二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起点。目前,部分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按照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而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的高师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师范教育一般只开设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在授课中也只讲授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内容,对于数据库、电子商务等广泛使用的内容介绍较少,不能较好地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来构架所授的知识点。

(二)学生基础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家庭中计算机的普及,目前大学新生中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地区和经济的差异,城乡中学生计算机基础差距悬殊。有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有的学生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因而表现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按传统的零起点教学,则会使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失去学习的热情,产生厌学情绪;而没有基础的学生会因“吃不了”而产生畏难心理,进而失去学习计算机的信心,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高校计算机教育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一刀切”,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

(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峡大学现有21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等8大学科门类目前,属于学科门类较多的院校,而对于文史类的非计算机专业只在一年级开设计算机的公共必修课程,后期就只开设选修课程,导致在三、四年级出现计算机教学的断层。这样就造成美术专业的学生不会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来进行广告设计、艺术创作等等;部分学生不懂得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甚至,大部分的学生无法独立组装一台电脑,无法排除简单的电脑故障,对计算机硬件知识非常缺乏。因此,如何搞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统教学,是每一个计算机教育者面临的严峻挑战

对如何更好地实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建议和尝试

现在,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教育目标都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要全面推行计算机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强、会自学、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人才,这就势必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相应的尝试,采取循序渐进的新的教育方式,以改革那些以传授、继承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教学模式的改变参与主体是教师本身。一般来讲,计算机课程都是在学生大一或大二前半学期的开设的,此阶段的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是有一定的期望的。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该课程刚开始授课时学生很少缺席,但随着课程的深入,情况却不容乐观了。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再加上课后很少复习,只等考试突击,这种情况使得学生无法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作为一名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在工作中要尽量避免程序化的教学,努力地更新自己的观念,摒弃重教轻学,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适当地依据他们的专业,调整课程的重点,使课程内容能够更多地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在授课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以此作为授课速度的标准,尽量在授课过程中达到同步思考。在每一堂课结束以后,都给学生布置若干和与本次课程相关内容的习题,在下一课课前一段时间讲解一些典型的问题或者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达到自我教育和互相学习的目的。计算机课程的上机教学也尽量由授课老师完成,使其能对整个教学过程适度把握。如果把上机内容和课堂或课后作业结合,就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相对短暂的上机教学,尤其是一些设计编程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事先编程序,在上课时输入并调试,并把错误的地方在事先写好的程序基础上修改,并在上机课上调试。笔者主要讲授VFP程序设计课程,该课既有基础操作又有编程语言类学习,在讲授中笔者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适当减少理论教学部分,以工程设计为实例,在整个教学中以数据库建立、程序设计为主线,编程应用为驱动。将教材内容进行清楚的分类,提高课程的逻辑性,使得学生可以有的放矢的学习,教师应该尽量将典型的编程例题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编写,通过这样一个完整过程的学习,学生才能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授课方法调整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也进行了修正,要求学生课程结束之后上交自学成果以及作业成果,以提高其自学能力。并以小组的方式考核,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通过这种方法,这两学期的教学效果也有较明显的提高。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习方式的改变参与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对于大一刚进校的学生来说,由于经济情况和生源的差异,其计算机能力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条件好的城乡学生在未进入大学校门之前便已接触到了计算机,并且掌握或已基本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而那些家处在偏僻地区的学生,则很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难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平台,并帮助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采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图文交互操作方式进行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觉器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从而丰富其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以促进个性化主动式学习,并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合理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网络上有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料库、信息库,数据库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特性、学习能力、不同学习经历来选取学习的方法,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选择适合难度的习题。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主动权,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自定步调、自我调整、因材施教。这也有利于促进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三)实现互动式教学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实现互动式教学。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教学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彼此平等的交流与协商,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所谓“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动脑、动嘴、动手,学生被动接受。而互动式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真正做到了“教师主动”和“学生主动”彼此交替、双向输入、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互动式教学的功能有如下方面。

第一,通过教学过程的互动,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系的改善,使师生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形成融洽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系。

第二,改变和优化教学过程。互动教学一改以往单一的“灌输式”、“问答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都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所以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计算机教育属于一门应用型课程,因此实现互动式教学在整个计算机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总体而言,作为一名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应该以自身提高为基础,能够随时根据学生情况,改变教学思路,拓宽教学方式,努力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更好的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出掌握现代工具的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侯剑舒,三峡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向先超,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闫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若干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4、康倩.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推荐访问: 浅谈 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教育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