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扇面风雅一段史

扇面风雅一段史

时间:2022-05-13 15:30:07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n5ۭt_i饨ky教育制度上,设立有儒学、社学、义学等。鉴于台湾本地师资力量的不足,根据清朝《吏部则例》规定,台湾府学的教授“亦由内地人员内调补”,这使得清时台湾的教育力量均来自福建,对台湾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陆,尤其是福建一带赴台的官员、幕友及教官,常随身带去大陆的书画艺术品以供清玩,同时也在台湾进行文学和书画的创作,引领了台湾书画艺术的走向和偏好。

在这次书画扇面展览中,有以钦差大臣衔办理台湾等处海防的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的扇面书法《行书四言书》1幅(图2);有任台湾兵备道的浙江人周凯的水墨山水扇面1幅(图3);有任台湾兵备陈懋烈幕僚的鲁琪光与友人唱酬的扇面行书两幅;有曾任台湾县典吏的江苏江宁人王霖的书、画扇面各1件。

而台湾也留有不少当年教谕、训导们的手泽。如清代莆田著名书画家郭尚先,在中举之前也曾在台湾设塾授徒,展览中也有其行书扇面1幅;又如曾任艋舟甲学海书院山长的福建侯官人张亨嘉,此次亦展有其与友人唱酬临欧阳询《皇甫诞碑》的楷书扇面1幅;曾任台湾府儒学教谕的福建人谢贤霖,此次有其扇面行书七言诗展出;又有任淡水县学教谕的晋江人苏元之水墨花鸟扇面1幅。

往返客台群体的艺术影响

在历史上,台湾的汉人群体大部分由福建移民组成。其中文人群体渐渐成为台湾社会的一部分,上层精致文化与原来传入台湾的民俗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台湾地方文化的根基。

在这次展品中,有台湾书画史上具重要影响的人物谢琯樵的书画扇面精品4幅,其中《秋林暮霭》(图4)、《墨竹》水墨画扇面两幅,行书七言诗书法扇面两幅。谢琯樵(1811~1864年),原名颖苏,为漳州诏安人。幼承家学,擅长书画。他科举未就后游历四方,台湾即其游历之处。据周明聪先生考证,谢琯樵于咸丰五年(1855年)来台,咸丰十年离开台湾,有近5年的寓台生活。他先是在砖仔桥吴家,吴尚霑师其艺;而后到台湾府城的海东书院寄寓;后来应板桥林家之聘,为西席;后离开来到艋舺,与士大夫们交游。虽然在台仅仅5年,但对台湾书画界的影响却十分悠远,“谢琯樵影响台湾的书画家,除了咸丰年间的吴尚霜,尚有板桥林家的林国芳,在清季有陈亦樵等;日据时代有鹿港施少雨、王席聘,台北李学樵、蔡大成及新竹郑香圃、周春渠、叶汉卿、李逸樵等人的追随、私淑。”(引自周明聪《谢琯樵的书画艺术成就及对台湾书画的影响》,《美术研究》2009年04期)在这次展览中,亦有李逸樵、周春渠等人的扇面书画作品展示,其中之师承关系尽在眼中。

与谢琯樵有相同寓台经历的福建各地文人不在少数,影响着台湾书画文化的发展。在这次展览中,亦有与谢琯樵并称“板桥三先生”,都受板桥林家之聘到台湾的金门籍吕世宜、海澄人叶化成两人之扇面作品,他们在台湾的书画艺术史上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另展示的很多扇面作品的作者,如:福建古田的力捷三曾寓板桥林家;江苏人沈荣应新竹潜园之聘来台;厦门人吴芾应台北陈天来之聘寓台;泉州状元吴鲁及其子吴钟善都受板桥林家之聘;晋江人林宝镛受聘于雾峰;泉州人苏镜潭则为板桥林家亲戚,但亦曾任雾峰林家西席;而泉州人龚植,也与板桥林家有亲戚关系,常挟艺东渡台湾探亲访友。另有一些文人,如往返泉台两地的泉州书画家庄俊元、曾道、黄博扶,则在闽台两地各寺庙、古迹都留有手泽,为两地民众所熟识。这些客寓台湾的文士们,或寓台几年后归来大陆,或往返两地,或就此定居台湾,但他们的作品却成为台湾的珍藏,写就了台湾书画史上一段辉煌的历史。

割台之后的悲歌和文化互动

明清以来,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在台的传播,诗社这种中华传统的雅集方式也在台湾兴起。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台湾文人心灵受到极大压抑。诗社作为当时文人们宣泄情绪、议论时事之重要组织,在日据时期多达200余家。诗社的文人们,也于此时创作出一批留世的诗歌和书画艺术精品。其中扇面书画作品如:此次展出的台湾奇峰吟社创设人之一李逸樵1928年所作的法书多体扇面;淡北吟社创设人之一林冠文之行书五言诗之扇面书法;曾担任台湾嘉社第二任专务的林玉书之行书七言诗(咏扇)、行书(周敦颐爱莲说)之扇面书法两幅;被称为台湾“栎社三杰”的林资诠楷书(录梁佩兰诗二首)扇面书法1幅:多有参加台湾诗社之台南人洪铁涛行书七言诗扇面书法1幅(图5);鹿港大治吟社之一的庄嵩行书七言诗扇面书法作品1幅;南社副社长赵云石之隶书四言诗扇面作品1幅;台湾闺秀诗社“莲社”创设人之一蔡旨禅墨兰作品1幅;荔谱吟社蔡谷元之录陈桥《怀古诗》行楷扇面书法作品1幅;台北瀛社社长魏清德之行书七言诗扇面1幅;竹社诗人谢景云之隶书七言诗扇面作品1幅;曾担任台湾嘉社专务的苏孝德行书七言诗扇面1幅。这些日据时期台湾文人书画扇面作品的展示,令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贴近在异族统治之下台湾文士的心灵,他们作品中的悲伤和豪迈之气,透过清雅的扇面扑面而来。

乙未(1895年)割台之后,很多台湾文人选择远离日人的统治,内渡大陆。他们怀着丧失家园的悲愤,融入到祖籍地的文人圈中,同时与岛内文士唱酬吟咏,希冀靠自己的一份力量达到抗日复台的宗旨。其中最出名的当属1914年正式创设于厦门鼓浪屿的菽庄吟社,由内渡的林尔嘉创建,成为日据时期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该社共有76位台湾吟侣,除21位乙未前后内渡大陆的流寓文士外,其余都是日据下台湾本岛诗人。

此次扇面展览,有台湾较有影响的内渡文士、菽庄吟社之组织人许南英、施士洁(图6),以及菽庄吟社成员如苏镜潭、龚植(图7)等人的作品。其中许南英1893年所作金粉墨扇面画作《梅花》(图8)及水墨隶书(节自《北静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扇面各1幅;施士洁行书扇面1幅。另有王式文、蔡谷元、郑家珍、苏元等内渡文士的扇面书画作品展示。菽庄吟社成员们的扇面作品成为台湾之珍藏,则又为这一段历史提供了实物和文献的补充。

结语

顺着此次明清以来两岸百人书画扇面特展所展示的历史痕迹,我们得以更加贴近先贤们在过去历史空间中的所作、所感。在两岸的文化交流长河中,他们共同组成了一段令人回味感慨的历史,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扎根的重要历程。而回望历史的烟尘,我们可以寄望更明媚的交流时代的到来。

责编 水清

推荐访问: 扇面 风雅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