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诗书画拾零

诗书画拾零

时间:2022-05-13 16:00:10 来源:网友投稿

1 写古诗文的书法作品

观赏书画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嗜好,许多业外时间都消磨在了博物馆、书画展览会和文化市场上。观赏之际偶尔会作一些笔记,也有将心得写成小文的。

审美眼光是逐渐养成的。起初不善鉴赏,站在传世的名家艺术面前只是有一种敬畏心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是第一难事。历朝历代诗文著述汗牛充栋,书法家却是屈指可数。我对那些既是著作家,又是书法家的名人,向来十分钦佩。我自己常常以诗人自居,颇有一些自负,但对于书法之道却不敢问津。以前去看书法展览时,只是看其书写内容,如果写的是我喜爱的诗文,看得便仔细,如果写的是陈词滥调便不大在意,而对于书法艺术本身却不分轩轾,不敢有一言褒贬。后来看得多了、熟了,才似乎稍能领会书法的要旨。

一次陪客人游平遥,看见街头小铺里挂着四条篆书,也算四条屏吧,只是条幅很窄,长度也不过一米稍强。作者王尔度,晚清人士,名气不大。这种东西是现在的收藏家看不上眼的,大概在店里挂了很久都无人问津。我却注意到篆书的内容,居然是《诗经·周颂》中的诗篇,这就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了。因为我所看过的书法中,几乎没有人写《诗经》,更何况他写的是我们当代人多已陌生的《颂》,这便使我驻足良久。

四条书法,正文约八十字,写了两首诗。前面一首是《丰年》,后面一首是《有瞽》(瞽音古),这是《周颂》中次序相连的两个篇目,都是祭祀的乐歌。就我的阅读而言,感到后面这篇《有瞽》更为有趣。瞽就是眼盲,盲人往往对音乐敏感,周朝那时以盲人为乐官,祭祀的时候由盲人乐师演奏乐器,他们就被称为“有瞽”。原文如次: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设业设虞,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鞉磬柷圉。

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

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诗中的“业”“虞”“崇牙”,都是陈列乐器的设施。“应”“田”“鞉”(音桃)“磬”“柷”(音祝)“圉”(音玉)都是古代的打击类乐器。将这首诗译成现代语言,大意就是:

乐官啊乐官,这是周室祖庙的庭堂

这里的音乐设备,竟是多么地辉煌

鼓啊磬啊箫啊管啊,乐器满目琳琅

演奏起来吧,让美妙之音洪亮高扬

先祖们神听好享,歌乐庄严又安详

宾客们留连忘返,直到最终的乐章

对于古老的祭祖仪式,以及古代的那些乐器,我们已经非常陌生,遗留下来的古诗篇却使我们仿佛隐约听到了三千年前的鼓乐回声。王尔度选择这篇诗歌作书法,可见他的文学修养极好。据《广印人传》记载:王尔度,字顷波,暨阳(江苏江阴)人,篆书、刻印以邓石如为宗。邓石如是乾嘉时期的书法篆刻大家,后来宗法者甚多,有“邓派”之称。清同治十一年(1872)王尔度摩刻的邓石如印集,与原本丝毫无间。这四条书法作于光绪九年(1883),小篆亦似邓石如,结字规整,皆本于《说文解字》。

2 崔致远书《在宥篇》

清康熙朝进士崔致远,号静庵,山西曲沃人。曾调四川任县令十年,康熙末、雍正初为吏部主事、掌印给事中。因其父去世,回乡居丧,假满赴职时不意遭人弹劾,被流放到北疆边塞。曲沃县志说崔致远的流放地是“艾湖”,显然记载有误,实际应是艾浑,即是现在黑龙江的瑷珲。

崔致远不愧为大丈夫,到了瑷珲那种边地,当年极其偏僻荒凉,一住十多年,不知忍受了怎样的艰难和孤独的煎熬,而他竟能达观居处,在那里潜心研究《易经》。乾隆初年遇赦回乡,所著《易注》及《洪范传》于乾隆八年刻印行世。他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已被列入中国古籍善本。

有道是字如其人,崔致远的行书苍劲雄健,笔画挺拔,内中蕴含着坚忍不屈的意志和洒脱淡定的情怀。据说他的书法在清早期颇有影响,“海内咸宝之”,如果能在朝中官至三台八座,一定是名声显赫、传之后世的大书法家。可惜他仕途不利,官职不高,又遭远谪,他的书法也就渐而被人遗忘了。

崔致远的存世书法作品极少,曾见他的一帧手卷,卷首已残缺。读此卷文字内容,可知是《庄子·在宥篇》的一部分,若是卷首不损,应是自“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写起,写到“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朕又何知”,共书写一百九十馀字。所摘书的《在宥篇》中这一段内容,写的是“云将”遇见“鸿蒙”的对话,其大意略释如下:

云将要去东游,经过扶摇树身边时,恰好遇上鸿蒙。鸿蒙拍腿雀跃,准备出游,云将见到他,他就停下来,站立不去。云将问:“老翁何人?为何那样雀跃呢?”鸿蒙不停拍腿雀跃着,对云将说:“要去远游!”云将说:“我想提个问题。”鸿蒙仰脸看着云将“吁”了一声。云将说:“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现在我有个想法,要合六气之精,以养育群生,这应当怎样去做呢?”鸿蒙拍腿雀跃着回头说:“我不知,我不知!”云将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三年之后,云将东游经过宋国的原野,又遇上了鸿蒙,云将大喜,赶快上前说:“您忘记我了吧,忘记我了吧?”于是叩头再拜,请问于鸿蒙。鸿蒙说:“随意漫游,不知所求;自由狂放,不知所往;只管遨游,以观察真机。我又能知道什么呢?”

上面这段文章,很有趣味。云将对现状不满,感到天地四时不和,存在问题很多,有一番整顿乾坤的理想。鸿蒙却拒绝回答他的问题,因为鸿蒙观察到了宇宙的真机,认为天道自然,应当无为而治,不赞成那种人为强行改造世界的做法。

崔致远作这一手卷的时间为“雍正六年秋八月”,应当是他被流放北行之际写下的作品。那时他的内心是极端痛苦的,然而他找到了寄托,他将要像鸿蒙那样去自由遨游,在漫游中观察和体悟真机,而不让那些时政俗事来困扰自己。他后来在流放中研究《易经》,也说明他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中解脱过来,转向了老庄清虚淡静的哲学。在专制主义制度之下,许多读书人正是获得了这种思想转变,才使自己到达了自由王国。

推荐访问: 拾零 诗书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