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挥毫泼墨永不止,书艺精湛终有成
身兼多职的孙嘉英老师在省、市书法界颇有名气。他酷爱书法艺术,自幼习字,耕耘一生。
现为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和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哈尔滨红叶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市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哈尔滨市梨苑书画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市地书协会副秘书长等职。
多年来,孙嘉英老师经常参加省市及全国书画展赛,他的书法作品曾被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亚运会、和世界大学生冬运会约稿入选,并获各种获奖证书。他的书法作品和条幅走出了国门,被美、英、俄罗斯、日本、韩国、新西兰、南非以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书法爱好者所欣赏收藏。(黑龙江艺术网有详细介绍)
2012年10月,为喜迎“十八大,由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黑龙江省老龄委和黑龙江省企业家、科学家协会等八家单位共同主办的《黑龙江省百位书画名人共绘“百米长卷”向党的十八大特别献礼活动》中,孙嘉英老师作品被约稿入选,荣获黑龙江省书画名人奖章和证书。省领导刘东辉、马国良和孙维本为百位书画名人颁发了荣誉证书。此次活动结束后“百米长卷”将送往北京。
年逾古稀的孙嘉英老师一生酷爱书法艺术,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70多年来他笔耕不缀,多少个晨与曦他如痴如狂般的与笔墨为舞,这期间他不知用过多少笔砚,书写过多少张条幅名句、格言,多少次他用心良苦地暗自发誓“字不惊人,死不瞑目”。这是他对书法艺术研究的信条。用他自己的话说“几天不动笔墨,就像生命中缺少点什么,心里总是觉得空落落的。而每当他舞文弄墨之时,倍感到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浑身充满了活力。那笔在他手中运用自如、神韵有佳。这也正是他对书法艺术的执卓追求。
二、书法艺术有传人、教书育人皆桃李
随着岁月的流逝,孙嘉英老师深感自己年事已高,祖国几千年的书法艺术瑰宝要后继有人,这举世闻名的传统艺术应传承并发扬光大,这种神圣的使命感促使自己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为繁荣中华书法文化事业后继有人,责无旁贷,为此而发挥自身余热,
多年来令孙嘉英老师深有感触的是,如今许多青少年和大学毕业生的汉字写的很不成样子,这种不规范不成体统的怪现象,曾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在全国人大会和政协会上,一些代表好要员一针见血地提出这个问题,亦引起代表的共鸣与关注。教育界呼声更大一些。
为此,有关部门决定要求有条件的学校拿出一定的时间增设书法课程。面对这一现象孙嘉英老师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有义务传承书法文化,后继有人。为此、他围绕着为什么学书法,怎样才能学好书法两方面主要课题讲授必要的书法法度和技法。并积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参加省市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书法竞赛活动。从而得到锻炼和开阔视野。
孙嘉英老师常常有感而发地说“人生需要一个支点,追求需要付出奉献。人生在世,懒懒散散很容易就混过去了,而追求有目标的理想和抱负就不容易了,追求需要付出毅力,付出责任和辛苦,意志和胆识。人生价值常常在追求中体现,所以说奉献有时也是快乐之源。”
要练得一手好字,必须从儿童时期抓起,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他们是一张没有烙印的白纸,可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蓝图,儿童时期就要培养他们对书法文化的兴趣,这样长大了才能写出一手好字。孙嘉英老师没有条件租房办学,所幸就把课堂办到了自己的家里。每一个双休日,就是孙嘉英老师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的日子,年逾古稀的孙老师,年事已高不负众望,处处体现出华龄与银发的风采。
多年来,孙嘉英老师通过实践,自己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凡是参加学习的学生,首先要知晓为什么学习书法,要了解懂得学习“书法”这个完整的概念与内涵。通过学习书法挖掘自身内在潜能,提高人生价值的追求。这期间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三、“一对一”施教,不厌其烦
因来参加学习的学生年龄不一,文化程度知识面不同,理解能力各异,这就应把理论课实践课的关系摆好,做到有的放矢,以不同的方法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书法学习的兴趣。从而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特别是“一对一”把手教的方法,优越于办大班,大班哄与放羊式的教学方法。多以鼓励学生为主的方法,用爱心传教,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不断增进学习方法的浓厚兴趣。从而练好基本功,打下楷书的牢固,为日后学习其他书题有个良好开端,文人大书法家苏东坡曾形象地说过“楷书是人的站立,行书是走路,草书是跑步”,人不会站立,何谈走路和跑步呢?
学楷书(也称正书)就是要临好帖,做到有它没我,一丝不苟,原模原样。在基本功训练上应下大气力。由此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
书法是一门造型创造艺术,为了达到一定的境界,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书法讲究的是“意在笔先”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应多临帖,而(不是亲手写)临帖的过程其实是思考的过程,分析研究的过程,同时又是提高的过程。有机会多看各种书法展,从中吸取营养,取长补短。
课后留作业,要求多必完成,学生来学习时间足有限的,见缝插针利用课余时间多在家勤学苦练是非常必要的。每次来学习时孙老师首先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缺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加以指导并现场示范加以纠正,学生现场受益,迅速提高。通过这种现场点评的教学方法,使学牛进步很快,受益匪浅。
四、提高学生欣赏书法水平的能力
孙嘉英老师在教学中常常告诫学生,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要从三个方面去鉴别,评价作品是否优秀,既近看笔法,远看章法,书法的笔法是多方面的,主要应看笔法是否标准、规范、因为书法是讲究法度和技法的。一副书法是否规范,还要看笔势(字的间架结构,这是字写的好与否的根本所在,字写的不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破坏了字应有的结构,此方面是练习者应长期习练,方能将字写得美。
第二点既成功的书法作品在笔意上也是重要的方面,这点较为难些。笔意则是书法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要依据写的内容,把思想融进去,达到一定的境界。如同演戏进入角色一样。这就要求笔者还要具备一定的字外功,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知识水平,很多大书法家不仅字写得好,而且是知识渊博的文人墨客。
五、行书是界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题
孙老师讲课时经常强调,在写好楷书,打牢基础的前提下,要逐步往行书或行草书上过度和提高。行书是界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题,它不像楷书那样拘谨、死板。又不同于草书那样潦草,多用于符号。为此出现读者难以辨认的现象,因而失去群众欣赏的价值。而行书是或以行为主的行草书,则为多数人喜闻乐见,雅俗共赏。
孙老师说“写行书时要做到节奏明快,富于变化,字迹流畅,而又飘逸潇洒。看起来气势磅礴,行云流水,沉稳厚重,更要夸张有度、错落有序、方圆结合,美如高山坠石,飞鸟出林。
六、用墨特技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与效果
在教学中,孙老师强调墨色之美要注意,一般人看来墨就是黑色,其实不然,以书法家看墨分五色,焦、浓、黑、淡、清,的变化,浓淡墨,就是利用水和墨不同的比例、利用水与墨在宣纸上聚散速度、着色度不同,使用一个笔划中或一个字一幅作品中出现过渡自然、浓淡相间的墨意。
浓淡墨的运用,关键在于蘸墨,其次在控制水量,三是及时进行吸墨吸水处理。蘸墨有二法。一是蘸水,后蘸墨,具体做法是让笔在笔洗中大至洗净,撇至五成湿,然后让笔锋一侧蘸墨,马上进行书写;二是先用笔。蘸墨,然后快束蘸水,即刻书写。这种用墨法极象国画中浓淡墨的运用,所不同的是国画可以复笔,而书法绝不能复笔,必须是一挥而就,再就是运笔速度比较快,不容犹疑和迟滞。写时还须用旧宣纸和废宣纸及时吸干,以免出现“墨猪”。
如果是书写大幅字,笔划粗大,可用小笔沾墨抹上大笔上,使水墨相问的层次更多。浓淡墨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少字书法作品中字的艺术感染力,在条幅中运用,效果也很突出。
古代书法用墨比较单调,比较多的是枯润变化,这与古代只使用墨块磨墨和墨的质量有关。此外,从书法作品传递的媒介看,古代没有像今天的展厅,其作品大多是自娱、或赠送,这些,都影响了书法在墨的运用上的艺术的追求。书条作品中的枯润、飞白等变化,如采用浓淡墨进行处理,有着奇异的艺术效果,而作品内容的意蕴也会得到拓展。
七、苦心育人常坚持,硕果累累有传人
“有志者事竞成,孙嘉英老师说”如果把学习书法知识放在与吃饭,穿衣同等重要的位置,那就最好不要让别人代替。人既然是呱呱叫着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唱响整个人生。
孙嘉英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他的付出在许多学生的获奖证书中得到了充分肯定。
在他教的学生中有在校的大学生,中小学校学生和幼儿同大班学生。他们在这里学习后,取得良好效果。一位较大的学生常年坚持认真学习,高考时在其他学科取得优秀成绩的基础上,由于书法方面超出一般考生的情况下,被优先录取考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2011年市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地方大赛中,少年组参赛12人,孙老师的学生有四名学生获奖。其中有一人获得一等奖励证书,其他3人获得三等奖。学生家长高兴地来到孙老师家登门拜访,连说感谢,一等奖获得者的家长高兴地说“这个证书的获得很重要”听说高考时还能增加5分的学习成绩。学生家长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为孙嘉英老师送来了大陶瓷瓶,作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多年来,孙嘉英老师在书法艺术的世界里,不仅自己硕果累累,而且还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他用艺术点亮人生。为繁荣发展书法文化鞠躬尽瘁,实为难能可贵。退休前后获得的一系列头衔就已经证明了他的社会分量和人生价值的含金量。这其中让人感悟颇深的是,孙嘉英老师的精神世界是一部伟大的杰作。他在衣食住行构成的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无与伦比的精神世界。他全力以赴地为民族精神家同的建设添砖加瓦。而非浑浑噩噩地聊此人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
推荐访问: 笔耕 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