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石油行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石油专业人才竞争越来越大。本文根据我院创校精神及育人方针,探索一系列教学改革办法,培养石油行业应用性技能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石油专业 应用型人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a)-0044-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日俱增,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更是巨大,石油工程毕业生的就业率一度居高不下。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国内各大油田的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油田根据自己的情况缩减人员,导致石油工程就业率下降。所以,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石油专业人才,是我院的首要任务。
分析一下现今的石油人才市场,不难看出,现在国内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大多是研究型人才。即理论知识充足,现场实践应用能力差。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到了油田后,几乎是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干不了。所以目前各大油田都是先将每年招聘来的毕业生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培训,再下放到井队从头学起。针对这一现象,我院石油工程系采取一系列教学改革办法,提高石油工程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面向石油行业培养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性技能型创新人才。根据学院“发展、创新、求实”的创校精神,“学以致用、质为坚;实践动手、效为先;能贤举荐、教为前;挚诚服务、忠为全”的育人质量方针,本文结合石油工程专业课—— 钻井液工艺学的教学谈谈几点心得。
1 激发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有见地的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1]。
(1)强化“铁人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即将成为“石油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树立“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院每年在带领学生去大庆实习基地学习的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和石油科技馆。首先参观铁人纪念馆,使同学们了解铁人的事迹,一幅幅生动的照片和宝贵的影视资料使同学们深刻的感受到当时工作环境的艰苦,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环境,铁人都没有退缩而是顽强的艰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铁人王进喜为了国家为了党和人民奉献一生的精神带给学生们身为石油人的自豪。
参观大庆石油科技馆,这是一座反映石油科技题材的大型现代化专业性科技馆,重点展示大庆石油工业发展的成就、辉煌历程,揭示勘探开发历程、油田开发现状,以及技术进步对油田发展的支撑作用。科技馆综合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方法,把复杂深奥的石油科学和石油生产技术深入浅出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达到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统一。石油科技馆是缅怀石油前辈的殿堂,弘扬民族精神的圣地,全面展示了大庆油田的辉煌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大庆油田的巨大贡献。
(2)上好生动的第一节专业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只有学生对石油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才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石油被称为是黑色的金子,而在石油开采过程中,钻井液又被称为石油工程的血液。以钻井液的四大主要功能为核心,介绍钻井液的作用及其重要,并结合图片、动画、实物,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钻井液的工作过程有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3)加强对钻井事故的了解,培养学生专业责任感。课堂上列举各大油田事故实例,配合现场录相及照片播放、经济损失数据、人员伤亡数据,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油田工作的严肃性和责任的重大。在备课的同时,充分结合近期油田发生的实例,比如课上引入2013年11月重大新闻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输油管道发生破裂事故,造成原油泄漏。抢修过程中,管道破裂处起火,整个事故致使62人遇难,136人受伤,财产损失7.5亿。通过真实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并让学生设想如果是自己处于现场之中,应采用什么方法应对。发散思维教学,都有哪些原因容易引起事故,结合学过的井喷,井漏等相关井下复杂事故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油田工作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懂得作为石油人,不只是石油人的光荣与自豪,更是要有巨大的责任感,否则一旦工作疏忽导致的油田事故后果不勘设想。
2 结合实验,增强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2]。石油工程的专业课钻井液工艺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是建立在科研实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型学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实验。实验课不应是辅助教学,而应该是教学的主要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针对实验教学采用了以下几点改革方法:
(1)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扩充了实验内容,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往钻井液实验大都是内容、指标、操作方法单一的验证性实验,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我们模拟油田现场容易遇到的问题,增设一些应用性、设计性比较强的实验。例如,针对钻井液在油田经常遇到的不同程度的污染,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污染后钻井液性能指标的变化并设计处理污染的方法。把油田常用钻井液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污染物,比如原油、油田污水、地层水等,记录钻井液的粘度、滤失量等基本参数的变化,把这些数据形成报告。进而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这些变化对油田作业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钻井液污染后可采取哪些处理方法。甚至感兴趣的学生还把试验内容立课题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内容。
(2)边学习理论边了解实验。以往教学大都是先在理论课学习钻井液性能,再单独在实验课学习性能测定方法,实验数据处理。由于不是在同一个课堂,时间差地点差的存在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很好地衔接在一起。根据本院学生的实际特点,自编石油工程专业课教材。自编教材沿承了以往教材的理论体系,新增实验内容,把专业实验更加详细地体现在专业课教材中,形成了专业课堂上讲理论课的同时,渗透实验内容。比如,自编教材《钻井液技术基础与应用》增加了大量钻井液性能测定的实验方法,设备介绍,数据处理等内容。其中,钻井液部分性能测定介绍,由原来1种方法增加到2~3种方法,扩充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增加了操作空间。
(3)设立科技创新实验室。学院建立科技创新实验室,是为学生创造条件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制、开发。实验室的开放对学生是业余的、课外的,不含教学计划内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本专业甚至是非本专业的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并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现今我院科技创新实验室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200余项。其中国家级以上奖11项,东北地区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石油工程系和机械系5名学生参加全国航模比赛,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全国名校的优秀学子同台竞技,取得了宝贵的二等奖,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播放了专访视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勇祥接见并进行了认真交谈。
3 现场实习,理论联系实际
(1)在大庆技师学院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大庆技师学院被列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扶持培训基地,被国家劳动部确立为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时是国家高技能联合委员会成员单位。这里有全套的石油钻探、采油、储运设施设备,可以组织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活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培训。
(2)学院已经与胜利油田东方集团,齐齐哈尔二机床,黑龙江省安瑞佳石化公司等十几所大中型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随时了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需求,使理论教学与企业岗位需要紧密结合。
(3)2013年哈尔滨石油学院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签订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哈尔滨石油学院将于2013年申办中美合作的“海洋石油工程”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学生毕业时将同时获得哈尔滨石油学院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书。这一中美合作的教育项目将填补国内本领域的空白。
要培养石油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石油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把握经济体制下石油行业的发展方向,把企业的需要作为自己教学的培养目标,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才能为中国石油事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3]。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6-27.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58.
[3]刘明贵,向梅梅.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9(2):81-82.
推荐访问: 初探 培养 石油 人才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