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新课程理念在《蛋白质》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程理念在《蛋白质》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05-15 12:05:04 来源:网友投稿

甘肃省兰州市五十中学 兰州 730065

摘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过程体验性学习、意义建构学习、生活情景性学习等新课程教学理念渗透在《蛋白质》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发挥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谐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愉快合作,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成功后的情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蛋白质》 渗透

New curriculum idea in “Protein” in teaching seepage

Yao Huilan

Abstract:The emotion,the manner,the values education,the process experience study,the significance construction study,the life scene study and so on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idea seepage in “Protein” in the teaching teaching goal,th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the display classroom instruction democratic concordance,lets th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dependently,happy cooperation,after experience study process and success emotion.

Keywords:New curriculum idea “Protein”Seepage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079-02

新一轮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行已经好多年,教育部试行新教材的同时,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方法上一改往日的传统“授受式”模式,由重视知识的产品属性到重视知识的过程属性,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笔者以《蛋白质》教学为例,具体阐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上述新理念的体现与渗透。

1.教学目标的设计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蛋白质的组成、性质、用途;②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操作技能与观察能力;③正确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抽象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④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的科学态度、思想情趣得到陶冶,从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严谨,在实验中,形成与他人愉快合作的能力;通过中国首次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一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由1931年我国学者吴宪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的热情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2.教学方法的设计

2.1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首先,该节教材的实验简单易行,费时少,危险性小,实施具有可行性:实验所涉及到的药品易得,如蛋白质溶液(鸡蛋白溶液)、饱和(NH4) 2SO4溶液、CuSO4溶液、甲醛溶液、浓HNO3等;实验器材为简单的试管、酒精灯,操作方便迅速,占用课堂时间少,只要学生能正确使用试管,不会有危险性。其次,蛋白质的盐析性质的实验现象不易观察,教师的演示对于教室后座的学生来说观察困难,所以该变更措施也具有必要性。当然,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该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化学实验既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又是进行学科探究的重要途径,教师适时地创设实验情景,是中学化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通过实验,能够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深刻地理解与应用化学知识,并使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通过合作探究,在彼此交流中形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中也可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与严谨及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从而体现出学习是在外部环境中通过交互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不是大一统的教师灌注的信息储存过程。当然,在四十五分钟内,让每个小组做完所有的实验,尤其是多种不同条件下的变性实验,时间显得仓促,因此,我要求每个小组必做的实验有:盐析及其可逆性、颜色反应、闻蛋白质灼烧时的气味;而对蛋白质的变性,要求每个小组各做一种条件下的变性实验,之后,统一汇报,彼此交流,达到成果与结论共享。结果证明学生对蛋白质的性质感受亲切,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在动手过程中真实具体地获得的知识,于是他们能产生一种劳而有功的艰辛感和成功感。这样获得的知识记忆深刻,同时熟练了基本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来自于生活的认识态度和严谨求学的价值取向。

2.2 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化学的另一特点是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紧密。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等都离不开化学、诸如粮食、能源、材料、环境、健康、国防建设等。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更愿意了解与自己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内容,更感兴趣于学生最近的发展内区,因此,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与生活中有关的蛋白质内容之外,还充分挖掘了生活素材,如在做完盐析实验后巧妙地提问:“如果同学们刚才是向豆浆中加入了卤水,则结果得到了什么?”学生在略知卤水点豆腐事例的生活经验背景下,马上意识到这就是由豆浆点制豆腐的原理——原来是盐析!再如列举:烧瘦肉(蛋白质)时,食盐放得太早,瘦肉不易烧熟,而若用蛋清裹了之后,烧出的瘦肉又嫩又鲜;“非典”期间消毒液的杀菌原理……此时,学生很快能举出如:流感期间教室熏醋杀菌的事例、家禽鸡舍中及“禽流感”时我们兰州某些地方撒石灰消毒的事例等等,教室的气氛活跃,同学们主动举例,就连平时很胆怯的一些同学都争先恐后,他们觉得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的学问。

深刻挖掘生活素材,提供“学习情景”,在情景中感受、体验、主动参与、探索,进行意义学习,在意义中建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发他们的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2.3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学习背景。在蛋白质的灼烧实验中,我要求不能用试剂瓶中的蛋白质做实验,利用已有的生物知识获取蛋白质来闻蛋白质灼烧时的气味,这时,有些同学拔下自己的头发,有些同学剪下自己的指甲在酒精灯上灼烧并闻气味;在学习酶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在生物课中对酶有所了解,所以,我直接从问题情景,提出下列问题:①利用酶的催化特点解释为什么加热法是解决食物变质的方法之一?为什么冰箱保存食物可以延缓食物的变质?②利用酶的催化特点解释为什么酶具有专一性?并举例说明。③实验证明,若消化道中没有酶,消化一餐饭约需50年的时间,而我们实际”一日三餐”,这说明酶的什么特点?上述几个问题实际是针对酶的特点提出,结合已有的生物知识背景,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出话题,学生兴趣大增,采用分组回答来结束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省时省力又确保课堂效果。

2.4 开放性作业的布置。由于本节内容的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生对知识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所以,我根据实际能力并结合知识本身,在作业的布置上留有开放性,如布置这样两道课后习题:①受精卵经煮熟后还能孵化出小鸡吗?②调查化妆品——大宝SOD蜜中”SOD”的成分,这样的作业实际操作简单,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很感兴趣。

2.5 情感教育的渗透。利用我国学者1965年首次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一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由1931年我国学者吴宪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的热情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培养与他人友好合作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手段的设计

3.1 自制纸带模拟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具体做法:课前在一条纸带上涂有不同的色彩表示不同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的多肽链,课堂上展示类比说明,再将其卷曲、缠绕、螺旋,以表示多肽链在空间如何形成蛋白质。此法在突破本节难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时由于形象直观,学生容易接受掌握。

3.2 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如以自制的ppt.课件展示蛋白质结构示意图、牛胰岛素图片(网上下载);字幕打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作业等等。既节约时间,又形象直观,给学生腾出更多时间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嘴发言

将新课程理念贯穿在上述教学目标、方法与手段中,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平台,让学生愉快合作,真实地体验学习的过程,在已有知识的背景下、在意义中、在生活经验中形成化学概念与知识,并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达到学用相促、学用相长。

参考资料

[1] 王丽萍.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6):6~8

[2] 吕 菘.化学教学中如何尝试“体验学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7):14~15

[3] 喻建军.建构意义学习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8~9):7~9

推荐访问: 蛋白质 渗透 新课程理念 教学中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