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隐匿阴茎的病因、诊断与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135例隐匿阴茎儿童中125例采用二点式阴茎固定术联合shiraki术或改良shiraki术治疗,患儿临床表现为阴茎外观短小,阴茎皮肤发育不良,阴茎体不能正常显露,将阴茎根部皮肤后推可显露正常长度的阴茎体。结果:术后阴茎体显露充分,阴茎外形美观。结论:手术治疗是治疗隐匿阴茎的有效方法,对于阴茎皮肤发育不良的隐匿阴茎患儿,改良Shiraki术式是理想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隐匿阴茎,包茎,改良shiraki术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00140-01
小儿隐匿阴茎是阴茎的皮肤不附着于阴茎体的一种先天异常,临床上并非少见,且常易与包茎、肥胖病患儿的阴茎等混淆,造成诊断和处理错误。我院自2004年至今共收治该病患135例,其中125例采用二点式阴茎固定术联合shiraki术或改良shiraki术,手术简单、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5例,年龄3岁半~12岁,平均年龄8岁。全组病例均因外观似无阴茎,排尿勤或湿裤就诊,检查见阴茎貌似缺如,但将阴茎周围皮肤向后推移时,可显露与年龄大致相当的阴茎体与阴茎头。130例合并包茎;15例尿流无力或滴沥;18例有“泌尿系感染史”;8例曾诊断为“阴茎发育不全”,曾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无效;12例曾行包皮扩张分离术无效。
1.2 手术方法
135例中8例单纯行包皮环切术,2例行包皮两侧纵切横缝术,125例行二点式阴茎固定术联合shiraki术或改良shiraki术,方法如下:
先扩大包皮口,于包皮背侧纵行切开外层皮肤,分离包皮粘连,使包皮翻转,充分显露阴茎头和冠状沟。再于阴茎头缝一牵引线,将阴茎完全牵拉出来,在阴茎根部3~4点及8~9点各作一横切口,潜行分离达阴茎白膜,用1号线将阴茎白膜间断缝合固定于周围皮下组织,每侧固定2针,使阴茎不能回缩。4例完全型隐匿阴茎患者在行阴茎固定术后,由于阴茎皮肤缺乏,联合采用Shiraki术治疗,即先在阴茎两侧作包皮外层纵切,再在内板上作“V”形切口,将“V”形尖端与包皮外层皮肤切口之近端缝合,修剪其余内板皮肤。3例部分型隐匿阴茎患者在行阴茎固定术后,诱发阴茎勃起,发现背侧皮肤稍缺乏,周围内板过多,遂于背侧内板作一“V”形切口,利用内板皮肤弥补背侧皮肤短缺,距冠状沟0.5 cm环形切开内板,修剪过多内板皮肤(修剪要较常规包皮环切少)。术后用网眼纱布包扎阴茎,以减轻或防止术后阴茎包皮水肿。
2 结果
8例单纯行包皮环切术,结果阴茎隐匿如前,效果不满意。2例行纵切横缝术,术后阴茎头显露,但阴茎大部仍隐匿于皮下,125例行二点式阴茎固定术联合shiraki术或改良shiraki术,随访6个月~6年,所有病例阴茎发育良好,术后阴茎延长1.6cm~3cm,平均延长2.2cm,无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隐匿阴茎的原因是阴茎皮肤不附着阴茎体[1]。外观上,尤其是婴幼儿,阴茎似缺如,年长儿外露部分为阴茎包皮,而阴茎体则隐匿于皮下。若用手将阴茎周围皮肤向后推,即可显示正常长度的阴茎体。患儿阴囊及睾丸发育均属正常。本组病例完全符合此表现。但也有学者认为[2,3]本病是因腹壁、阴囊、会阴或腿部皮下脂肪特厚,发育不全的阴茎隐匿在皮下,当小儿成长,皮下脂肪减少或节制膳食减肥后,阴茎即可显露出来。本组患儿就诊时,都不是肥胖儿,其体重正常或略低于正常,上述部位的皮下脂肪均不厚。虽其中2例在婴幼儿期曾有肥胖及皮下脂肪增厚史,但随着患儿成长,皮脂减少后阴茎隐匿仍无改善。说明增厚的皮下脂肪不是形成隐匿阴茎的根本原因。
包茎为小儿常见多发病,包皮环切术又为门诊常做的小手术。隐匿阴茎特别是合并有包茎者易与之混淆。我院曾收治4例被诊断为一般包茎而单纯行包皮环切术,切除了误认为过长的包皮使阴茎更形包埋。由于手术未解决隐匿的原因,效果自然不佳。其中1例术后不仅阴茎隐匿,且包皮瘢痕性狭窄,致使患儿阴茎勃起排尿时疼痛。
文献上还提到罕见的阴茎型尿道上裂也可能被误认为本病。虽然二者病因、病理解剖完全不同,临床似应易于鉴别。我院曾有1例临床酷似隐匿阴茎,又因合并包茎,包皮不能翻转,直至术中麻醉下分离扩张包皮显露阴茎头后才明确诊断。虽属罕见,亦是教训。我们体会,尿道上裂合并包茎者,由于上裂的尿道故包茎下触及的阴茎体较正常者为粗。
8例在外院诊断为“阴茎发育不全”,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治疗,结果无效。我们认为此症不宜常规或滥用药物治疗。
本病在婴幼儿引起尿潴留等症,在成人不能性交,故需治疗[4]。在手术治疗时不可先切除远端包皮,如果包皮口狭小,可在阴茎背侧正中纵形切开狭窄环,以便使包皮得以上翻暴露阴茎头,待阴茎松解和皮肤固定完成后,再根据远端包皮的多少进行切除,根据笔者的经验,隐匿阴茎手术矫治后并没有多余的包皮,反而常常遇到包皮缺乏,尤其是外板。
手术时间,我们认为以5~7岁为宜,本组手术平均年龄近8岁。因年龄太小,如伴有肥胖则难于鉴别,待患儿稍大,诊断明确再实施手术,手术的关键在于彻底切除牵拉条索状组织,使分离的肉膜与Buck筋膜重新固定附着,否则术后阴茎仍隐匿于皮下,导致手术失败[5]。
参考文献
[1]黄澄如,小儿泌尿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6.
[2]Casale j,Beck S D,Cain M P,et al.Concealed penis in childhood;a spectrum of etiology and treatment.j Urol,1999,162:1165-1168.
[3]Frank Hinman Jk.泌尿外科手术图谱。力龙永,张旭主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8-49.
[4]马腾镶.实用泌尿外科手术技巧.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99-500.
[5]余小祥,张茨,叶发根,等.小儿埋藏阴茎治疗的新术式.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4,19:673-674.
推荐访问: 隐匿 阴茎 小儿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