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应用价值

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2-05-15 13:2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目的:探讨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超声诊断为肠套叠,并在透视下复位成功的患儿38例,分析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小儿肠套叠的声像图特征:包块形态规则,套叠处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面呈“假肾”征,套叠处肠系膜显示血流信号,大部分患儿套叠肠管内外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所有患儿均在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结论: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方法简单、快捷、无损伤,诊断准确率高,患儿容易接受,是临床医师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

【关键词】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94—02

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4~10月的婴儿。随着超声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超声诊断肠套叠快捷、无损伤,且准确性高等优点,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经我院超声诊断为小儿肠套叠38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4岁,发病时间1.5~24小时。临床表现主要为阵发性哭闹38例,呕吐25例,血便3例,其中22例患儿腹部触诊可触及包块。

1.2 仪器设备

采用海鹰公司的HY3000和GE公司的LOGIQ3Expert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10MHz.

1.3 检查方法

患儿取平卧位,先用频率为3.5~5.0MHz探头做腹部整体扫查,发现包块后,用5.0~10.0MHz高频探头对包块进行纵、横、斜切,并运用彩色多普勒进行综合扫查,确定包块的大小、形态、位置,肠系膜淋巴结有无肿大,包块内肠系膜血流情况。超声确诊后在透视下行空气灌肠复位。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38例肠套叠患儿超声检查均发现腹部包块,28例位于右上腹部,7例位于下腹部,3例位于左侧腹。肠套叠包块特征:包块形态规则,包块大小多为2.5~4.0cm,横切面套叠处肠管呈“同心圆”或“靶环”状改变,纵切面呈“假肾”征,肠梗阻近端肠管可见不同程度的扩张,并可见多少不等的腹腔积液。CDFI能检测到套叠处肠系膜的血流情况,可以帮助判断套入部肠壁血液循环的变化。

2.2 治疗

38例患儿均在透视下行空气灌肠治疗,方法:注入气体后,充气的结肠远端均可见一不同形态的高密度软组织影,可有杯口状、钳状、圆柱状及巨大息肉状[1],随着气体压力升高,肿块影逐渐向盲肠退回,达升结肠、盲肠附近时包块影消失,大量气体进入回肠,表示复位成功,本组38例患儿复位均获成功。

3 讨论

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80%肠套叠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主要表现为小儿阵发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出汗,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检查常可在腹部扪及腊肠形、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一定压痛的肿块 [2]。肠套叠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婴幼儿几乎均为原发性,占95%,以回盲型套叠最多见,其次为回结型套叠,只有少部分为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息肉、肿瘤、憩室等)所继发。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3],目前临床大多认为与小儿肠管解剖特点、肠功能失调及蠕动异常等有关。本病超声表现具有特异性,套叠处肠管横切面呈“同心圆”或“靶环”征,“同心圆”通常有三层肠管构成,由最外层的鞘套、中间的套入部和最里面的肠管共同构成这一特殊结构,部分患儿在套入部肠管内外可见到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纵切面套叠处显示为对称的多层平行结构,呈高低相间的混合回声,或呈一致性高回声,其远端呈“腊肠样”结构,它的两边各有一个低回声,呈“假肾”征。CDFI能检测出包块内肠系膜血管呈星点状的动脉血流信号,可以辨别套入的肠管是否发生坏死改变。

以往本病多采用X线透视或X线下空气或钡灌肠进行诊断,这样会给患儿带来一定的X线辐射伤害。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肠套叠声像图认识的不断提高,超声已成为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其诊断准确率可达100%[4]。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在此领域的应用,包块细微结构显示更加清晰。除可见到“同心圆”、“假肾”征等特征性表现外,有些患儿还可见到套叠包块内外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这与临床研究证实本病与腺病毒感染相关。超声诊断肠套叠,优点在于避免了X线照射,方法简单、快捷,无损伤,且准确率高,患儿容易接受。

“同心圆”或“靶环”征、“假肾”征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特征性超声表现,借助CDFI检测到包块内肠系膜的动脉血流信号,再结合临床病史不难对肠套叠做出正确的诊断,同时也可以辨别套人的肠管血运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早起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超声已成为临床医师诊断小儿肠套叠首选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荣独山,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59-160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83

[3]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6

[4] 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6

推荐访问: 肠套叠 超声 小儿 诊断 价值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