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了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湖南省农村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包括加强农村生态规划和设计,树立健康可行的农村远期发展目标;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的建设和实施;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生态化为目标,实现湖南农业生产的综合现代化与湖南乡村生活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等内容,旨在为湖南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村;环境生态安全;现状;问题;对策;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X592;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5-0318-02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没有生态安全,系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1]。湖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但湖南的生态安全问题非常突出。以收入、消费和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一直是湖南农业发展问题的焦点。加速湖南省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不容忽视的是,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现根据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保护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的措施,旨在为湖南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依据。
1湖南省农村环境的现状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西、南为山地,北部是洞庭湖,中部是绵延起伏的丘陵,省内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年平均气温10~18 ℃,全年日照时数达1 300~1 800 h,无霜期达9~10个月,年降雨量为1 250~1 750 mm,年积温达4 500~5 000 ℃,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种丰富的水、热资源为湖南农业生产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因农产品的输出量大且质优,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但近年来,湖南的农业生产出现了停滞甚至滑坡的迹象,农村环境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表1)。
2湖南省农村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在城市扩张和乡镇企业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周边农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尤其是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在农村环境污染中作用显著。据调查,湖南现有乡镇企业2万余家,有污染的乡镇企业约占1/3,湖南乡镇企业万元产值肥水排放量为328 t。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农用地膜和畜禽粪便污染使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因劳动力缺少和环境意识淡薄,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主要使用化学肥料,有机肥的使用量逐渐减少。2003年,全省化肥施用量达高达6 886 111 t。因化学肥料特别是氮肥使用量过高,农产品中硝酸盐的含量一直偏高,无法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而农药残留和污染引起的食品污染问题已成为大众话题。2003年全省农药使用量高达95 360 t,比1993年农药施用量高46.00%。因其利用率只有20%~30%,大部分化肥和农药残留在作物、水体和土壤中,其短期后果是食品贸易和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且已受到重视,长期后果是土壤持续生产能力下降、生物链累积效应慢性中毒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这些后果常因未能与经济利益相联系而被忽视[2]。
2.2大量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非理性活动带来的生态后果也十分严重。因毁林开荒、采伐过度等人为因素导致大量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甚至消失。湖南森林面积为727万hm2,人均仅0.11 hm2 [3]。因森林植被破坏引发的水土流失迅速加剧。目前,全省每年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 465 t/km2,年侵蚀量最高达15 246万t,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土壤有机质220万t,氮、磷、钾养分合计170万t [4]。降雨量大且集中是湖南洪涝灾害严重的一个原因,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又加重了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退耕还林还湖和农业补贴等政策的影响,全省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但提高全省森林覆盖面积、充分发挥林地的立体生态效益将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
2.3城镇化建设加快,耕地面积锐减
在过去几年中,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居民点用地和交通用地的比例持续增加,加速了耕地面积锐减的速度。以2001年、2002年、2003年为例,湖南省耕地减少的面积分别为17 270、27 990、6 456 hm2,而增加的公路里程分别为66 593、84 808、85 233 km。人均耕地面积由1990年的680 m2下降至2001年的590 m2,接近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530 m2,实际湖南省部分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低于这个水平[5]。此外,湖南公路建设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即今后一段时期,交通用地面积有激增的势头,这种不可逆转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将加速湖南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由此引发的交通污染问题亦不容忽视。
2.4人口素质低,环保意识淡薄
2003年,湖南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6],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只占14.51%。这种低教育水平直接导致环保意识淡薄,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农户层面上的经济活动以短期利益为目标,根本无法顾及到区域或者全球层次上的生态环境保护。
3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加强农村生态规划和设计,树立远期发展目标
以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一直停留在县域层次以上,且一般只注重经济发展,大部分的环境保护目标往往制定了但没实现。因此,对县域层面以下的农村,如乡镇、村落进行生态规划和设计,在切实可行的基础措施之上,建立远期的农村发展目标,是实现全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湖南省为农业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强省,拥有大量的对农业产业、农村经济非常熟悉的农业科技人员,关键在于组建对湖南农村有深入了解的规划人员队伍,对湖南农村环境进行可行的生态规划,形成湖南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南。
3.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的建设和实施
针对目前我国环境的现状,国家已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这对改善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各省都有各自独特的资源条件,湖南省应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环境法治体系。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此基础上,扩大农村生态环境检测与管理的力度,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力争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3.3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生态化为目标,实现协调发展
由于农业效益的低下,挫伤了农民和农业服务部门的积极性,导致了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从微观的角度讲,湖南农业面临一定程度的危机。要打破制约湖南农业发展的瓶颈,唯有树立市场化、产业化和生态化的经济发展目标,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改良、产业化和重点产业区建设、市场系统开发等方面实现综合农业现代化;同时,以现代、先进、健康、快速为目标,从生活方式、大众传播、思想观念转变等方面实现农村的生活现代化。协调经济、社会和自然子系统之间的矛盾,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也是湖南省的支柱
产业。可持续农业要解决3个问题,即粮食安全、收入增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7]。当今湖南农村生态环境不只影响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甚至因污染严重而影响粮食安全[8]。湖南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产业生产、金融、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唯有强调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的目标,规划设计合理的农村景观,优化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才能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模式。
5参考文献
[1] 吴国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227-233.
[2] 陈国生.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应对措施[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2):47-50.
[3] 解志坚,杨海军,卢兆银,等.论湖南灾害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5,32(3):65-67.
[4] 湖南省国土规划办公室.湖南省国土综合开发整治规划(修订本)[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余国强.湖南省耕地变化特点、驱动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1):11-14.
[6] 邓江楼.湖南“三农”问题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3):56-58.
[7] 燕惠民,谭济才.湖南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状况及其治理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4(6):45-47.
[8] 孙葭,王凯荣,谢小立.湖南桃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J].山地学报,2005,23(2):203-208.
推荐访问: 湖南 可持续发展 对策 现状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