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生态环境优美是建设和谐环县的重要内容

生态环境优美是建设和谐环县的重要内容

时间:2022-05-15 18:35:04 来源:网友投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对于环县来说,近年来,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越来越成为影响环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环县人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海拔1136米至2089米,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83.4%,境内沟壑纵横,梁岭交错,地块破碎,缺水少雨,干旱多灾。由于长期掠夺式的经营,导致自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却达1834.3毫米,十年九旱。民俗有“一年四季风,从春吹到冬”的说法,史书有“山童水劣,世罕渔樵”,“秋早春迟,风高土燥”的描述。环县在庆阳人的心目中,已成为艰苦、荒凉、贫苦地域的代名词。1978年,我国在西北部开展了大面积的人工种树种草,特别是2000年以来,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积极响应“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全县生态环境逐步由劣变好,但至今仍没有彻底走上良性循环的路子。

二、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恶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环县人“穿衣靠皮子,走路靠驴子”的俗谚,反映了环县的自然优势和畜牧业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自然条件恶劣影响着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但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1.盲目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环县地域宽阔,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中,99%属于山坡地,立地条件差。现有相当一部分农田为山坡地,受广种薄收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大面积垦荒现象仍未彻底改变。据调查,农耕地外的垦荒面积中,30%是分布在20°以上的山坡地,人为的乱开滥垦,造成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99.6%,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达7113万吨以上,风蚀沙化愈演愈烈。全县857万亩的天然草场合理载畜量为60万羊单位,但实际载畜量超过80万羊单位以上,超载过牧使草场严重退化,土壤沙化加剧。全县林木覆盖率仅为6%,且90%分布在县南,县北林木覆盖率仅不到1%,个别乡镇几乎没有林木,加之人为的乱砍滥樵,致使林木稀少,土壤沙化加速,气候恶化,给520公里的沙漠线以每年540米的速度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推进。人为的破坏,使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气候恶化,沙尘满天,农业生产中干旱、大风、暴雨、冰雹、病虫害六灾俱全,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2.缺乏发展眼光,造成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仍以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200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9.5:23.9:26.6,二、三产业严重滞后,两项合计与第一产业相当。从农业内部结构看,比例严重失调,农林牧用地比例为24.2:3.2:72.6,农业用地过大,林地面积过小,牧业用地虽占面积较大,但80%为退化的天然草地,人工草地面积小。就种植业内部看,粮食作物面积过大,经济作物面积过小,饲草作物基本未纳入种植结构,而且粮食作物是夏多秋少。畜牧业畜群结构中,草食畜、母畜饲养量低,良种畜禽比例小。林业结构中不仅经济林、用材林比例过小,而且整个林分质量差。

3.对“还林还草”政策重视不够,造成植被覆盖差,绿色面积小

植被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型。环县自然植被的覆盖度为20~50%,人工植被(种树种草)覆盖度为6%,县北更少。这虽然有地形、海拔、气候、雨量等重要条件的影响,但和人的思想认识落后有着密切关系,有些人毁林造林,有些人栽树种草抱着完任务、搞应付的态度。致使我县整个植被覆盖度小,绿色面积小,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能力差,土壤侵蚀严重。

4.思想守旧,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不够

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严重不合理,一是风能利用不够。一年内有300天都在刮风,且风速较大,但没有安装使用风力发电机,全县35%的农户仍然采用煤油灯照明。二是太阳能利用较少,虽然实施了不少节能工程,在结合改灶的同时,安装了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但累计不超过2000台,占总农户的2.7%。三是沼气池建设滞后,截至目前全县不到100座,仅占总农户的0.14%,由于没有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能源,农户只能靠砍乔木、挖灌木、铲草皮、烧秸秆来维持正常生活,致使林木稀少、植被破坏、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5.重发展、轻管理,致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由于受利益因素驱动,加上急功近利思想影响,只求效益,不顾后果,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一是废水废气排放流入环江,使江水污染。二是大量农药使用,不仅杀伤了有益生物,更重要的是用高残留的禁用剧毒农药,不但给农作物籽粒、秸杆留有残害的物质,动物取食后会积存体内发病,而且浸染了环境。三是全县每年种植30万亩的地膜粮食,作物收获后,70%的废膜被翻入土壤。致使道路、田头地角、树枝上烂膜随风飞扬,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严重污染土壤。四是曲子、木钵、八珠、演武、樊家川等乡镇大面积的石油开发,废气、废水、废渣、原油泄漏等。造成部分水源不能饮用,个别池塘、塘坝内原油飘浮、水生生物死亡,污染日趋严重。五是为求高效,轻视农家肥的作用,大量施入化肥,使土壤中CI-、SO4-2、NO3-等元素积累,造成良田污染。

三、加强生态治理是改变环县落后面貌的重要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

首先,各级政府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要全方位、多渠道组织广大农户投资投劳,全力以赴地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3年时间,使下剩35%的农户全部通电。结合扬黄二期工程的实施和雨水集流工程实施,彻底解决县北12个乡镇的人畜饮水问题,保证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在3~5年时间内使全县21个乡镇有50%以上都能通上柏油路,250个行政村全部通上大车,1486个村民小组都能通上三轮车,彻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其次,在现已退耕还林36万亩、还草58.5万亩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加大退耕还草力度,尽快恢复自然植被,起到防风固沙、保持生态环境的作用。第三,对县域内的毛乌素、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要结合“三北”防护林建设,栽植100~200米宽的防护林带,要采取先种草,后在草带内套栽林带的方法,使林草相间,相得益彰,形成农田防护林网,控制土壤沙化向南扩展,减少水土流失。第四,要打坝於地防洪保土,对全县921.9万亩的荒沟、荒山、荒坡、荒滩中,数千条荒沟要打好人工坝,既防洪保水、又於积土地,减少洪水冲涮造成土壤流失。第五,要抓好北部掌地治理工程,采用人机结合的方法,修筑大型堤坝,将掌地修成反坡型,进行田、林、路综合治理,以防止山洪暴发、掌地塌陷、粮田受损、水土流失。

2.调整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使其趋于合理化

对农林牧副渔业的结构调整,应在保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以畜牧业为主导,以林果业为支柱,做到农业、畜牧业、工副业综合发展。其次,对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49.5:23.9:26.6调整为40:25:35,要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和饮食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第三,要调整好产业内部结构,使其趋于合理化。经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得出,环县农业用地最佳比例为农耕地占10.8%,人工草地占12.9%,天然草场占40.7%,林地占35.6%。目前要大力压缩农耕地面积,扩大人工草场和人工林地面积。第四,对种植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农业区划和种植区划,将夏粮、秋粮、油料、饲草种植比例调整为40:30:20:10,要按照压夏扩秋、稳粮扩经、稳薯扩杂的原则稳步实施,尤其要加大对小杂粮的开发。通过加大调整产业力度。形成一个粮食丰收,林草茂盛,牛羊成群,农民增收,良性循环的现代生态环境。

3.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增大林草面积,提高植被覆盖度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在现己退耕还林还草100.5万亩的基础上,每年在完成上级下达退耕任务的同时,在实有农耕地307万亩中,退出200万亩,用150万亩种草,用50万亩栽植各类经济林木,用107万亩基本农田保证全县人口的基本口粮。要多方位积极筹措资金,尽快恢复自然植被,起到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其次,在马莲河流域治理成果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走生态良性循环之路。第三,对全县920万亩的荒山、荒沟、荒坡、荒滩要采用人工措施治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个体承包,封山看护,轮封轮牧。对整个山系的治理,要采取有效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全面综合治理。要加大林草面积,提高植被覆盖度,使整个植被覆盖度达90%以上,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沙化。第四,封山禁牧,禁止破坏,对全县所有四荒地要一律禁牧,不论县南县北,对羊畜都要进行舍饲圈养。要在种足种好饲草料的基础上,禁止焚烧作物秸秆,确保饲草料满足供应。同时要坚决禁止乱挖药材、滥挖鼠类,以防止土壤沙化,环境恶化。

4.合理开发农村新能源,保护好增值资源,彻底解决“三料”俱缺问题

合理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彻底解决燃料、饲料、肥料俱缺问题,是防止破坏自然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之所在。首先,应利用环县每年300天刮风时间这一现实,要变灾害为优势,给县北未通电的所有农户及县南部分农户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既经济又实惠,解决边远山区农户照明、看电视等正常用电问题。其次,要充分利用光能资源丰富这个优势,通过农户集资一点,国家补贴一点的办法,安装使用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对全县6.6万农户要统一改用节能灶,减少对薪柴的浪费。第三要利用农业、畜牧业项目投资,搞好日光温室建设、暖棚养畜等,结合农村能源工程建设,搞好沼气池建设。在环城、木钵、曲子、八珠等乡镇率先推广,采用农户筹资1/3,国家补贴2/3的办法,建成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的集温室种植,暖棚养殖,生产沼气,满足农户做饭、照明、烧炕、取暖等,沼渣可以施肥。形成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家园。每年新建沼气池不得少于4000-5000座。通过3-5年,彻底解决山区农户燃料、肥料、饲料“三料”俱缺问题。第四,要保护好草原植被、天然森林、人工林、经济林及地下未成熟的矿产等增值资源,以防破坏,造成资源浪费。

5.防止生态环境污染,注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要防止生态环境污染,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首先必须严禁“三废”及城市垃圾进入农田,严禁“三废”不达标随意堆放,要采用先进的闭路循环无毒工艺进行回收处理、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对城市垃圾要定点深埋排放,彻底消除污染源进入农田。其次,肥料施用上,农家肥要采用自然堆积腐熟,高温堆制,化学处理等方法消灭病菌、病毒、虫卵、根蛆、草籽等。化学肥料施用要在施足施好农家有机肥料的基础上,进行氮磷配方施肥。避免有害元素混入化学肥料,酸碱性化肥要交替施用,既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又可防止土壤中SO4-2、NO2-、CL-集聚残存污染。第三,农药施用要既保护农作物,又不污染环境。特别是对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制剂及国家明令禁用的18种剧毒农药,要坚决予以禁用。要选用高效低毒广普性农药,以人身健康和生产安全为前堤,严格使用范围和操作规程、把污染降低至最低程度。同时要尽量不用或少用农药,注意保护有益生物的多样性,形成一个良好的生物链,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第四,对每年施用的农膜要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彻底消除,回交废旧收购站,既可减少土壤污染,又可增加农民收入。第五,对石油开发要采用先保护治理,后合理开发的办法,对“三废”要禁止超标排放,特别对人为造成原油污染水源、农田、四荒,要坚决追究其责任,并责令赔偿污染费,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同时要加大石油管护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不受污染。第六,要加大植被恢复力度,结合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退化环境污染。

6.应用新技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果的根本措施之一,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一要加强对环县干旱山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与控索,寻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一切有效途径进行治理。二是要采用人工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培育出抗旱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快,适应性强的乔木、灌木、牧草品种,进行人工栽植种植,保栽保活,提高整个植被覆盖度,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三是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杜绝粗耕滥种、滥开滥挖,保护植被,美化环境。四是全县统一实行封山禁收、舍饲养殖,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野外放牧,破坏植被的恶习。

7.采用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自发的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全民性的系统综合治理工程。要采用多种形式,制订多种优惠政策,订出多种治理措施,积极引导和激励全县人民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首先,对全县920万亩的“四荒”地要全部承包到户,政府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书,一定50年不变,收缴的承包费可用于全县生态环境治理。其次,对承包到户的“四荒地”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草、灌、乔”综合治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个体栽植,个体管护,个体受益,任何人不得干涉其经营自主权、收益权。第三,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要采取农林牧结合,草灌结合,粮经饲结合,国家、集体、个人结合。通过采取积极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全县农民自发地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改变生态环境现状,使其走向良性循环的路子。

总之,建设和谐环县,营造美好家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加快发展的实践中,需要始终把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科学规划、综合施策、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推荐访问: 环县 环境优美 重要内容 建设和谐 生态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