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疾病已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但创伤却有增无减,而且已成为继心脏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四位死亡原因,创伤性休克是创伤的严重并发症,且患者伤情重,抢救时间短,所以,尽快尽早给予紧急恰当的处置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创伤性休克;急救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41-01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疾病已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但创伤却有增无减,而且已成为继心脏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四位死亡原因,创伤性休克是创伤的严重并发症,且患者伤情重,抢救时间短,所以,尽快尽早给予紧急恰当的处置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1 现场急救
创伤病情一般都比较危重,其处理是否及时和正确直接影响到伤者的生命安全和功能恢复。因此,必须重视创伤的处理,特别是早期的急救处理。不同的创伤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但处理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1.1 立即将患者安置好,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抬高15°,下肢抬高20°,以增加回心血量,有利于呼吸循环功能的恢复。
1.2 止血、止痛、包扎及运送伤员 创伤中因大出血引起的休克占首位,所以,现场急救人员应迅速止血,如有大血管的损伤出血应在伤口近端使用止血带,并记录开始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时,超过1小时应放松3-5分钟,以免损伤神经或引起肢体坏死;为减轻创伤患者由于疼痛刺激引起的反应,要使用适量的镇痛剂;对开放性伤口应用无菌或清洁布类严密包扎,以免继发性感染;骨折伤员在包扎同时予以固定,可以减少骨折端的活动,防止在运送过程中加重血管、肌肉和神经的损伤或发生休克,且任何可疑骨折的肢体在进行确定性治疗前都应妥善固定。经过以上的初步处理后,应及时将伤员从现场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1.3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改善缺氧状态 创伤性休克都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吸氧可改善缺氧状态,纠正缺氧对机体的危害。如患者有呕吐,应清除口腔内异物;喉头水肿或昏迷患者可用口咽通气管;舌后坠时可用舌钳夹出,必要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1.4 补液 创伤性休克主要是以失血为主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所以输液、输血补充血液量是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主要抢救措施。为防止低血压所致的脑缺氧、心跳骤停和肾功能损害等恶性循环的发生,应快速输液、输血,开放2-3条静脉通道,以及时补充循环血量提高血压。进针时要做到稳、准以赢得抢救时间。平衡液接近细胞外液,大量输入可改善机体的有效循环功能,是抗休克的理想液体。
2 观察及护理
2.1 神智与表情 随着休克加重进入失代偿期,患者脑组织供血逐渐减少,缺氧加重,表现为意识模糊、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2.2 皮肤粘膜及肢体温度 休克一旦发生,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远端皮肤湿冷,应注意保暖。
2.3 脉搏与心音 初期脉搏超过100-200次/分,晚期脉搏极其微细缓慢,甚至不能触及,大多数休克患者常出现第一心音减弱、第二心音消失的现象,系心搏出量减少的结果。
2.4 血压 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每隔15-30min测量血压1次,并进行记录,直至血压稳定后,减少测量次数[1]。
2.5 尿量 尿量的多少反映了肾毛细血管灌注量的多少。由于肾血管较其它脏器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因此,尿量也是护理工作中判断内脏毛细血管灌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2.6 呼吸 大部分休克患者会出现呼吸频率及幅度的代偿性增加,当出现呼吸加快、变浅、不规律或鼻翼扇动时,提示病情恶化。
2.7 中心静脉压 是测量血容量简单而准确的方法,对掌握补液量、补液速度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2.8 积极排除休克因素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症的改变,使休克得以及时纠正。
2.9 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要对患者家属提出的疑问做出耐心详细的解释,消除家属的疑虑,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以免影响患者的抢救时机。
3 小 结
创伤性休克病情急且病情危重、变化快,多因大出血、休克而死亡,因此,早期判断休克,准确评估休克程度,科学的输液管理,积极处理原发伤及必要的心理护理,对创伤性休克的抢救至关重要[2],而休克治疗和各项生命体症的监测是整个急救过程的中心环节。
参考文献
[1] 王苏英,施建英,叶小丽,等.影响血压测量的有关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7,49(9):839.
[2] 李雪莹,贺宇琴.120例创伤性休克病员抢救体会[J].西部医学,2009,21(1):67.
推荐访问: 创伤 急救 护理 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