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粮食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通过建立耕地驱动模型和粮食安全系数指标体系,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区域粮食安全系数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耕地面积的变化表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的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动因,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也起到了不可轻视的作用;②从粮食安全系数计算结果来看,湖北省粮食安全得以保证,但是下降趋势不可避免,存在潜在威胁;从耕地驱动力预测结果来看,在未来湖北省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需求前景不容乐观;③关于粮食安全系数与耕地面积的相关分析来看,二者存在关系,且每1%的变动会带来粮食安全系数每-0.000144%的反方向变动。依据耕地变化驱动力模型预测的2010和2020年耕地面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条件下要保证耕地面积还有很大困难。依据研究结果,从宏观和微观层次上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耕地面积;驱动力模型;粮食安全系数;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1-0001-04
1 引 言
区域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及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彭补拙,2001;谭少华,2002;龙花楼,2001;彭珂珊,2001;刘彦随,2002)。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的安全,提高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缓和人地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郭海洋,2006)。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紧缺,研究区域耕地变化机制与粮食安全对我国经济安全和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杨桂山,2001;李兆富,2005)。
以湖北省耕地数量变化和粮食安全的相互机制进行分析,利用数学模型对粮食安全和耕地面积等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粮食随耕地变化的特征以及粮食安全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反作用,进而对未来的耕地资源粮食安全进行预警(游建章,2002;张勇,2004;赵彩艳,2006;肖国安,2006),以期得出中部省份耕地变化规律和粮食安全保障机制,为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当地政府决策行为科学化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耕地变化机制模型
耕地面积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人文和自然两种因素,而在近期中国及湖北省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人文因素,即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的需求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因此,本文采取相关的社会经济指标作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选取:总人口(X1)、人均GDP(X2)、城市化水平(X3)、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X4)、非农化水平(X5)、城乡收入结构(X6)、固定资产投资(X7)作为耕地面积变化(Y)的驱动力因素。构建耕地面积变化的多元回归驱动力模型,来分析湖北省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特点。
2.2 粮食安全评估模型
2.2.1 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
目前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主要使用四因素指标法或五因素指标法,考虑1990~2006年湖北省粮食基本保证自给率,本文采用以下四个指标并运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
(1)人均粮食占有量L;该指标反映各县人均占有的粮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粮食安全水平,其指标值越大则粮食安全度越高;
(2)粮食单产水平D;该指标综合反映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禀赋、投入水平高低、粮食生产条件好坏等情况,是衡量土地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土地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它与粮食安全度成正相关;
(3)人均耕地G;该指标反映土地资源数量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
(4)粮食生产波动系数B。粮食生产波动系数越小,粮食安全度越高。
反映粮食产量的年度波动幅度,采取5年移动平均法进行求取,其计算公式为:
B=(Yt-Y)/Y
式中:
Yt为t年的粮食实际生产量;
Y为粮食产量的平均值;
2.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德尔菲法,聘请相关专家进行两至三轮次打分,包括相关政府部门、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最终确定相关指标的权重。
2.2.3. 评价分值的计算
区域粮食安全度必须把四项指标结合起来才能够进行估算。若人均粮食占有量L、粮食单产水平D、人均耕地G、粮食生产波动系数B所对应的取值分别为L1、D1、G1、B1,利用AHP法确定权重排序,权重取值分别为0.4、0.2、0.25、0.15,则粮食安全系数综合分值F的计算公式为:
F=W2×L1+W2×D1+W3×G1+W4×B1
本文所用数据采用《湖北省统计年鉴》(1990~2007年)作为基础数据,并选取1990~2006年作为时间区段,该段时间内湖北省经济发展由平常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分析期内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十一五”目标进行预警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根据土地详查,1997年湖北省的耕地面积为3.34245×106hm2,到2006年,耕地面积为3.20166×106hm2,净减耕地数量140.79×103hm2,年均净减少14079hm2。1997~2003,湖北省的耕地面积逐年递减,到2003年后耕地面积又开始逐年递增,其动态变化特征是先减后增,但是虽然从2003年后耕地面积开始递增,其耕地面积与以前相比还是减少的。
人口与耕地在数量上的变化大致是一致的,从1997的0.0569hm2/人到2003年的0.0505hm2/人,是逐年递减的,从2003年到2006年的0.0529hm2/人,低于联合国提出的人均耕地警戒值0.053hm2(0.824亩),低于全国1.4亩的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是递增的,2003年后,由于人口和耕地面积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均耕地面积开始出现递增,但是跟以前相比还是有所下降的。
依据耕地变化驱动力机制和指标体系,计算出湖北省耕地变化驱动力模型:
Y=3353.189+0.412X1-0.124X2-6014.022X3+919.602X4-328.487X5-83.89X6+0.485X7
(R2=0.982,F=69.478;Sig.=0.00004)
可以看出,模型检验值精确度非常高,说明可信度很高,基本上揭示了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机制:①总人口(X1)、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X4)、固定资产投资(X7)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正相关;次序为:X4>X7>X1;②人均GDP(X2)、城市化水平(X3)、非农化水平(X5)、城乡收入结构(X6)与耕地面积呈现负相关,次序为:X3>X5>X6>X2。因此,可以认为城市化、工业化导致的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动因。
3.2 粮食安全指数分析
从1997到2006年,湖北省人均粮食先递减后递增,从1997年的450kg/人递减到2003年的316kg/人,再逐渐递增到2006年的365kg/人,人均粮食递减的年份有7年,递增的只有3年。根据所统计的数据,按照温饱型人均粮食消费标准400kg计算,湖北省到200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65kg,粮食缺口为2208250万kg。
从湖北省粮食安全系数变化情况来看,湖北省粮食安全系数基本上大于0.7,可以认为粮食安全是能够保障的。但是,粮食安全存在潜在威胁:1990~1996年粮食安全系数较为平稳,基本保持在0.8左右,从1997年开始,粮食安全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并且波动频繁,至2006年降至0.7。究其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使城市建设占地处于失控状态;一部分农村为发展渔业、林业,没有充分利用已有湖泊、堰塘、荒地,而是毁田建鱼池、建果园。近几年,湖北省又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加大了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这必然使建设与农业争地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从而影响了粮食安全。
3.3 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按照1990~2006年耕地面积和粮食安全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了避免虚假回归,增加分析的准确性,在检验各变量的协整关系之前,先检验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用常用方法中——单位根检验中的ADF(Augmented Dickey-Full)检验。时间序列耕地面积经检验是二阶单整序列,粮食安全系数经检验是一阶单整序列。虽然它们自身非平稳,但其某种线性组合却平稳。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可以看出ADF值绝对值为6.443601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绝对值4.004425,可以认为残差序列e是平稳序列。也就是说存在F和Y的平稳线性组合,即耕地面积与粮食安全系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耕地面积每1%的变动会带来粮食安全系数每-0.000144%的反方向变动。
依据湖北省“十一五”规划,2010年和2020年湖北省人口达到6215万人和6500万人,按照人均粮食占有量400kg和420kg计算,总需要粮食量为2486000万kg和2730000万kg;因此,按照近5年粮食平均单产6719.68kg/hm2,要保证粮食安全,需要耕地面积分别为3699.58千hm2和4062.69千hm2。依据耕地变化驱动力模型预测的2010和2020年耕地面积,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条件下要保证耕地面积还有很大困难。
4 结论与讨论
(1)本文主要研究了耕地面积变化的经济驱动,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的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动因,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也起到了不可轻视的作用;但是对于社会、生态方面的驱动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从粮食安全系数计算结果来看,湖北省粮食安全得以保证,但是下降趋势不可避免,存在潜在威胁;从耕地驱动力预测结果来看,在未来湖北省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需求前景不容乐观;
(3)关于粮食安全系数与耕地面积的相关分析来看,二者存在关系,且每1%的变动会带来粮食安全系数每-0.000144%的反方向变动,可见影响力度不是很大,据此可以认为要保障粮食安全,还要从更多的因素加以考虑;
湖北省处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可以实现经济的腾飞。湖北省应立足于发展本省的粮食生产,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源,保护好稀缺的耕地资源是湖北省粮食安全的根本,要保护耕地需要做到:
从政府层面上,一方面要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法制建设,将耕地质量监测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抓好耕地数量的同时,注重耕地质量的管理,使耕地质量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另一方面要加紧解决“三农”问题的步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调动农民积极性,稳定粮食价格,保障农业生产补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调控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的转移,避免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大量流失,以致形成抛荒、减少复种指数、减少投入等原因造成耕地有效生产力的潜在流失。
参考文献:
[1] 傅绎强,蔡运龙,杨友孝,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13~319.
[2]郭海洋,梁山,胡建.河北省耕地变化与粮食产量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740~5741.
[3]李兆富,杨桂山.苏州市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资源科学,2005,27(4):50~55.
[4]刘彦随,吴传钩.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70~275.
[5]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4):417~425.
[6]彭补拙,安旭东,陈浮,等.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05~312.
[7]彭珂珊.跨世纪中国粮食面临的问题[J].国土经济,2000(1):20~22.
[8]肖国安,王文涛.粮食安全预警研究综述及一种新的预警模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1):129~133.
[9]杨桂山.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的变化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21~126.
[10]游建章.粮食安全预警与评价的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02(2):11~14.
[11]张勇.曾澜.吴炳方.区域粮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192~196.
[12]赵彩艳.刘坚,卢荣安.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以徐州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1).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Food Safety
——A Case for Hubei Province
Min Min,Hao Hanzhou,Zhou Xianfeng,Dong Zhe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Xianning University,Hubei,437100,China)
Abstracts: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the region influences not onl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but also the food security.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and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cultivated in Hubei Province.The author made predictions on the change of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effects on the food security in the futur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ecurity,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grain security variants in Hubei province since the reform an d opening up of China,and further on the basis of the trait of the cropland pressure variant and with the method of gray prediction,predicts the grain security status in the forthcoming 15 years.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cropland pressure index in Hubei Province has been larger than 1 since 1978,indicating a continuous period that the grain supply is smaller than the demand and the grain security of the province is at a shaky stage.The years between 2005 and 2020 will witness a growing increase of cropland pressure index bigger than 1,reflecting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an d showing a more stressing state of grain security.Therefore,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 measures an d suggestions to ensure the grain security an d promote Hubei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ivated land;driven model;index of food safety;Hubei Province
推荐访问: 湖北省 化与 响应 耕地面积 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