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集中于强调设施数量的增加。透视我国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与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显示出社区体育设施设置的划一性、模式的单一化;不平衡性;单一性功能定位;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等传统建设的诸多弊端。文章提出:正确认识驱动力与建设阻力,正确处理好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的关系,社区经济、文化与设施设置内容的关系,无偿使用设施与有偿使用设施配置的关系,协调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资源,注重保障性、辅助性的软环境建设,结合地域文化、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配置体育设施,走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社区体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社区体育;体育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5-0049-04
Abstract:
The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insufficiency displays not merely on its lacking, but the excessive increase of facility quantities. Analyzed the existing contradiction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our country community sport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it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s malpractice. Based on our country national condition, the community sport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annot only depend on the increasing investment; it is essential to coordinate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sports facilities resources, stress on system management and auxiliary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combining regional culture with community member"s actual demands, with proper disposition infrastructure, is the intrinsic request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building a “saving society”.
Key words: community sports; sport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当今我国群众体育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对社区体育的重视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社区健身环境随着社区体育的建设逐步改善,社区体育设施成为首要的建设对象。社区体育设施是根据人们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社会走向健康文明的需要而设计、建设起来的适宜人们从事健身活动的物质载体,它往往反映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态度及期望,这些要求和期望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于社区健身活动中,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健身资源,集中体现了社区成员的体育生活。例如:场馆的建筑结构、艺术造型象征着某种精神和理想,给人以健身冲动和愿望,健身器械的设置配备吸引着人们参与的激情。于是针对目前我国健身设施不足的状况,各地纷纷加大力度增加体育场地器械的面积和数量,一是为社区成员提供必要的健身空间,同时也为争创先进体育社区积累资本。当然这是必要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大量的资料和笔者的实地调查与访问结果显示,许多社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城市的社区,健身设施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较为富足,但社区成员仍然会反映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并非只是体育设施数量不足的社区才呈现的结果。进一步说,他们对设施配备的满意度不高是导致此现象的重要因素。问题出在哪里?群众关心、社会希望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应注重哪些方面?怎样处理建设中的矛盾与冲突?分析探明问题的成因,理清思路,将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与社区体育开展的矛盾与冲突
1.1社区体育设施整体供给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居民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体育设施是社区体育开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物质层面的支撑,社区体育的制度层面、体育行为方式等都将成为空中楼阁[1]。根据我国第5次场地设施的调查及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果我们按完全归属社区的场地划分可以得出,总和为社区体育场地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8.84%(居住小区4.86%+公园0.7%+广场0.61%+其他类2.67%=8.84%)[2]。在目前我国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场地对外开放比例还不高的情况下,反映出社区体育设施明显不足。而随着人们健身意识和追求高质量生活愿望的普遍增强,社区体育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社区健身者逐年增多,形成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1.2有限的资金及社区地理空间与不断提高的设施规模和标准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还主要由政府投资,虽然近几年随着体育彩票市场的不断繁荣,各地政府利用体育彩票收入在逐年增大社区体育建设投入,但面对我国众多的社区,想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建设仍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地理空间成为商家主要的竞争目标之一,城市的土地变得更加宝贵和紧张。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旺以及每个国民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迫切需要更多的健身设施来满足健身的需求,社区体育设施作为社区物质建设的一部分,无论是基于发展还是基于创优都在最大程度的扩大建设规模,在社区这个大系统中,必然存在多种利益的矛盾与冲突。
1.3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统一化与社区成员体育需求多样化的矛盾与冲突
在当今人们追求生活方式和个性需求多样化的时代,人们对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和满足同样具有这一特点,计划经济时代奉行的统一要求与模式的惯性还影响着体育设施建设的整体思路,各地适宜开展有特色的健身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未能得到有效改进,统一布局制约了社区体育向纵深开展,也束缚了人们健身的热情和积极性。
1.4强调大而全的设施建设与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之间矛盾
社区管理旧的“条块分割、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被打破,“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新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社区自身一方面利用多方资源扩大体育设施,另一方面,街道办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的权力在某些方面与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自治不和谐,管理中责权不一,设施维护不到位,呈现分头管理自成体系的状况,社区难以整合为统一的设施管理体系,难以发挥社区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 传统建设的弊端分析
2.1 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的趋同性、模式的单一化
社区体育设施设置呈趋同性、僵化性,模式单一化。表现为同一城市的社区健身场馆建筑造型、健身区的规划布局、设施的设计配备等标准统一、千区一型的特点,缺乏特色和个性,器械设置片面求大求同,不同社区的健身器械的数量、种类同一化现象明显。面对设施不足的客观现实,计划经济体制的指令性做法以其惯性应用于社区健身设施的配置上,线性的思维导致建设思路过多的集中于物质层面,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大一统”的增加社区体育设施的数量,忽视设施的质量、利用率及健身软环境的优化,这种“粗放型”的建设不仅从结构和功能上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也从心理上限制了人们发挥的空间,压抑了人的个性发挥。
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质环境的优劣会导致心理环境的变化,而心理环境的好坏也能导致物质环境的改观[3],社区体育环境是物质与心理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种环境系统。事实上,虽然每个社区成员的体育目的不外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不同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从有关的研究中得以验证,达成目的总是从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社区体育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整体的协调,设施数量的单层面添加不足以引发人们健身行为的发生和养成。实际调查中发现,一些社区的体育设施(如单杠、双杠、天梯等器械),利用率很低或根本未被利用,显示社区体育设施的配备与人们的真正需求存在偏差,器械种类的统一化与居民原有的健身心理认同感不一致,与特定地域的文化传统、地理因素不适宜。由此,健身设施的尺寸不必严格按照竞技比赛所用的标准设置,譬如篮球场地的尺寸、篮板的高度等,应从健身者的具体需要出发,否则,不仅从资源上造成浪费,而且在人们的心理上难以形成有效刺激,难以激发人们的运动热情和兴趣,健身冲动会因为缺少适宜的物质环境而被扼杀,僵硬的器械罗列变成表面的摆设。
2.2 社区健身设施设置的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新老不均:老城区的社区设施虽然相对比较齐全,随着人口迁移到边缘地区,原地段的一些设施显得富裕起来,但有些由于日久失修,再加上功能单一,综合性的新兴的设施不能及时补给;新建小区由于地理位置原因,社区地租价格的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得社区体育场地难以保证,追逐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使房地产开发商忽视社会利益,影响开展社区体育必备的基础设施。2)贫富不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设施的配置除政府和体育局等部门投入外,住区单位及居民的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体育物质环境,健身设施相对齐全,不同功能的器械供居民使用,更为重要的是,一些社区健身俱乐部通过新颖的设备、良好的服务、优雅的环境进行健身经营活动,满足社区成员高层次的健身需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社区健身设施只能靠政府投资配置,健身设施明显不足,更不用说满足不同类型个体的需求了。3)不同社区人均占有设施量(件数或面积)差异大:我国第5次体育场地调查结果已充分反映出各地人均占有体育场地不均衡的现象[2],实际调查中发现,同一城市不同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社区成员健身设施使用关系密切,最明显的现象是,与高校相邻的社区具有更大的优势,社区成员可以利用高校的体育资源从事健身活动,在技能不具备的情况下,还能通过模仿学生的使用来健身。而各地社区体育设施设置是根据社区规模及经济状况等因素,较少顾及这种情况。此外,天然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同的健身方式也为社区健身设施设置的均衡性增添障碍。
2.3 单一性功能定位是传统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另一特点
把健身区视为单一性功能的专用场所,设施看作“科学”健身的工具性特点明显,专业化色彩过于浓厚,缺少人文关怀。人为地划分本来千差万别的人们的兴趣和爱好,本该生动的吸引大众参与、刺激健身欲望的东西被模式化了,而不同性别与年龄、不同活动目的的需求被忽略,成为“为建设而建设,为了数量的增加,为了相关部门领导的政绩工程”的建设目标导向。许多“兴趣玩法”失去条件,尤其是孩子们,社区体育场所是他们最便利、最随意的游乐园,只要安全措施防护得当,这里是培育运动兴趣的最好场所。因此,应考虑健身设施的多功能性,不是对某一器械贴上某种功能的用法标签。
利用闲暇时光参与健身活动,既是养护身体、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放松心灵、调节情感的一份休闲时光,此时,愉悦心境,随心所欲是健身的另一种方式,如果呆板、单一功能的设施无疑约束人们自由的天性。社区体育的特点之一是自愿、灵活、多样,这种灵活应体现在对健身设施利用的灵活,享受运动的自由与快乐,让心灵去感知健身设施带给人们的情感之美。单纯的追求设施规模、数量的发展观实际上是片面的发展观,偏重健身的载体,反而忽视了人自身,忽视了人的能动性、人的个性需求,造成物质建设与人的发展的错位。
2.4 政策落实随意性大,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尽管国家及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做出明确规定,有些甚至还将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以单列章节出现,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山东省体育条例》等。但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社区体育设施被侵占、毁坏状况各地都存在。法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或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监督的主客体错位[4],如管理主体内部缺乏横向联系、管理对象不一致,区、街、居三层的关系理不顺,管理者的职权不明、责任不清,协调不力导致多方插手或推诿等,造成管理上的“死角”现象时有发生。
3 社区体育设施配置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3.1 正确认识和处理驱动力与建设阻力的关系
在认识到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后,在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一旦确定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就面临着实施的可行性问题,清楚建设的意义与可能产生的负效应,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此时就需要分析建设的动力和阻力。
不能正确认识或忽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阻力就难以做出准确的决策,处理不当就会给建设及建成后使用带来负面效应,直接影响社区成员的有效利用,许多社区体育设施的闲置或重新规划已经表明这一点。在过去的做法中,存在着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自己的意愿建设与管理社区体育设施,或专家论证后作出建设的规划。这些做法从宏观讲符合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协调配置资源的原则。但却忽视了建设的主要目的:广大社区成员的充分利用。社区成员作为使用者也是受益者,他们的意见或建议是至关重要的,让社区成员参与决策过程,帮助决策者设计者了解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社会文脉与价值观,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可以起到支持、督促和维护使用管理的作用[5]。经验告诉我们,社区体育场馆的选址、结构、色彩以及体育器材配置的数量、种类、规模等必须与使用者的需求相一致,同时必须考虑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协调规划、可能的利益主体的冲突。从现代社会的发展看,政府应该是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发展过程的调控者,其核心是激励社区各方积极参与,很好的履行各自的职责,协调利益各方,共同推动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不能忽视不同利益主体的作用,要认识到利益方与受害方的动力与阻力,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关系解决问题,不是强制实施。
3.2满足当前社区成员健身需要与未来社区体育发展及社区其它需要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内涵不断延伸,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社区体育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体育必然要求可持续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许多人认为,我国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现象严重,目前的首要任务是集中一切资源加大投入,扩大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谈可持续未免过早。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并非是事物处于饱和状态的产物,可持续思想应贯穿于整个事物发展的始终,重要的是,在建设之初就要树立可持续的理念,使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沿着可持续发展轨道运行。我国的群众体育设施整体不足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调查及资料显示:一些地区在建设中没有考虑本地的实际,盲目搞“大而全”,社区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不适应本社区居民的实际健身需求,许多地区健身设施不能被有效的利用,造成资源浪费[3]。设施缺乏不能满足社区成员健身的需要,对发展社区体育固然不利,片面建设同样不能有效促进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不高、土地资源也不富足的情况下,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需要与社区其它建设和谐发展,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比例平衡理论),社区作为一个运行的社会体系,其社会功能要求把空间分配给各项社会功能使用,以维持社会功能的同一性,否则就会增加社区其它某项或多项目标功能的功效损失[6]。可持续发展不是要求多而全,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有效利用才是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才是建设和谐社区,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3.3 社区经济、文化与设施设置内容的关系
社区体育实施问题包含了多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其解决不能仅靠增加物质投入。为发挥整体能力,必须提高相应的服务能力,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基础设施建设的着重点应转向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上来,对需求的重视代表了对传统上重视服务供给而忽视使用者的做法的背离。使用者的不满意源自没有以需求为导向,这种不满意最终将导致资源上的浪费和经济上的损失。例如:对于北方寒冷地区的社区,人们更多的是喜爱冰雪运动,如果一味的以适宜于温暖性气候条件下健身活动的设施进行配置,其效果就不会令人满意,这种情况在不少地区都出现过。
更适宜的健身设施导致更多的体育人口,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事实上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沉淀,它融会在人们的生活里,也就是说,社区作为人类生存活动于一定区域的社会结构体,而每一个区域性社会结构体都有其地理、文化、习俗、组织行为、心态上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社区的主流文化,社区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成员文化素质、民族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种文化内核,认同的主流文化使得社区居民会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生活、行为习惯,它影响着这一区位成员的生活方式。体育健身纳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健身项目的心理认同感与健身价值观呈现一致性,相应的项目设施必然要符合心理情感,从一般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更喜欢使用那些有较大的使用价值且能够满足视觉、触觉,具有景观艺术的健身设施。因此,特殊的喜好将一定的健身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体育活动必然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社区健身设施的配置应体现地方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不必强求不同社区建设项目和内容的一致。
3.4 无偿使用设施与有偿使用设施的配置关系
同一社区成员的生活条件不同、个性不一,呈现健身活动明显的异质性,单靠有限的政府供给无法满足不同社区成员对更高层次设施的个性需要,建设有偿使用的高档健身设施是社区体育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对于不同条件的社区,应实行无偿使用与有偿使用的有机结合,当然,有偿使用必须建立在良好服务和立足普通工薪阶层消费的基础上,这需要有相关的优惠政策给与扶持,尽快将社区体育设施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方合作得以完善。
4建议与思考
4.1 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并不是一味靠增加新的投入来实现,要在设施的吸引力与综合功能上寻找突破口,设计开发居民感兴趣的器械,同时,场馆周边环境的绿化与美化不可忽视。其次,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把我国几千年沉淀的文化充分利用,因为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对其有着较高的认同感和适应性。
4.2 协调企事业单位的场地,资源共享。第五次体育场地调查表明,学校、体育系统拥有大量的设施资源[2],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完全依靠现有的模式来完成,在当前存在许多障碍。能否采取恰当的方式,建立社区、学校、体育系统三者联动的健身互助方案,达到社区体育设施“共同建设、共同组织、共同享受”的理想效果。
4.3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对社区体育设施进行分层次多尺度建设。根据社区经济承受能力和社区体育发展需要,本着节约、实效、共享的原则,配置与本社区体育发展相适应的设施,实行经济发达地区设立标准高、功能全、集中建中心;贫困地区分散投入、多点开花的建设策略,同时辅以经营性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加强设施建设。
4.4 注重软环境的改善,积聚团体的效应活跃健身氛围,在管理上加强奖励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以提高设施利用率为重要的建设目标。
目前我国的社区体育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上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建设模式,虽然一些实验试点的社区,在建设重点上围绕“三边”工程进行实施,但由于地域、文化、建设理念等差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各不相同,必然会存在各地以自己的实际情况配置社区体育设施,我们认为:范围较广的统一配置虽然有利于资源的统一调配,从理论上讲有利于协调体育设施的共享,但对于同一社区的不同小区,无论是经济水平、文化认同、价值观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势必影响居民的健身参与及行为的持续。而以小区为建设单位更有针对性,在充分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小区的实际,设置健身设施的种类、数量、布局,规划健身设施与其它建筑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协调,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满足心理的享受,另一方面,激发人们的健身热情,满足人们健身活动的基本物质需要。
参考文献:
[1]童昭岗, 孙麒麟, 周宁. 人文体育[M]. 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2] 国家体育总局网, http:///tyjs/3tycg/20050128-1.htm.
[3] 李莎莎,吉志伟. 社区环境中体育健身设施设计研究[J]. 华中建筑,2004,22(3):93-95.
[4] 宋杰,归明.山东省城市社区健身器材使用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2,9(2):42-44.
[5] 张凯等.城市生态住宅区建设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蔡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 若干问题 体育设施 思考 配置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