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接下来许多年,庞金木所在的安徽省东至县尧渡镇的汪村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考古学家,原本打算修羊圈的山坡也围起了警戒线,成了受保护的古人类遗址。
在这个典型的皖南山村,约有几十户人家,村庄背后的这座小山灌木丛生。因为化石的存在,此地后来被命名为“华龙洞”,寓意探寻“中华之龙”。
“这一成果可能代表着发现安徽乃至长江中下游流域最古老的人类——东至人。”负责遗址发掘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说。
初窥,长达九年的问候
“发现头骨化石对于很多古人类学家一生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看来,九年间来来去去的同行们犹如“三顾茅庐”,终于叩开东至人的洞门。
首先“敲门”的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
2006年7月-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立刚教授带队,对华龙洞进行了初步发掘,发现1枚人类牙齿、一件人类额骨残片化石和一些哺乳动物化石。
根据这次研究,山坡被证实含有化石堆积及钙质胶结,研究人员怀疑这里曾经是一个洞穴,坍塌后形成目前的状况。
不几年,庞金木老去,韩教授亦因病抱憾离世,后继者们接过“接力棒”。
2014年-2015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东至县文物管理所对华龙洞进行了再次发掘,发掘面积分别为18平方米和28平方米。
“这两次挖掘运用了许多新技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如数家珍,电子全站仪测绘化石三维位置,通过软件将照片复原成三维坐标,让挖掘更精准,更有效。
在汪村村,寻“骨”成为一项全民运动,村民们在年复一年的研究中耳濡目染成为半个专家。
刘云霞打小不识字,如今却能够熟练地对化石进行分拣、清洗,团队一行加上村民八人一年忙上四十天左右,“蹲在坑里一挖就是一整天”。
“吃住都在村里,我们都直接称他们教授。”庞金水说,时间—长,村民们与考古队员都成了朋友。
2015年10月11日,村民从遗址坑捧出一方土坯,清洗过后,一个眉骨清晰的头骨展现在众人面前。
对话,摁下一枚新“图钉”
头骨安静地陈放于黄色锦缎盒子,供媒体拍摄、世人检阅。外形看,头骨尚包裹在胶结中,已经暴露出来的包括几乎完整的眼眶部分、大部分额骨和部分面骨。
专家介绍,尚未清理的胶结内部有可能还有头骨其余部分,根据对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形态的初步观察并结合对动物群组成的分析,确定属于直立人。
此前中国已在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安徽和县、江苏南京等多地发现过直立人化石,在华龙洞发掘者看来,中国直立人分布地图上无疑要加上一枚新“图钉”。
“华龙洞遗址距离发现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的和县、巢县和南京汤山等都很近。”刘武介绍,根据地图,与和县直立人遗址直线距离仅为200余公里。
“此前发现的直立人头骨化石要么被挤压变形,要么大多数是头盖骨碎片,像东至人这样保存完整的具有面部特征的化石十分珍贵,因为头骨包含的信息比其他部分的入骨更丰富,这对于我们后期无论是还原东至人的样貌,还是研究直立人在中国的分布、演化和变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刘武说。
在近两年发掘过程中,科学家还发现并采集了数量和种类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初步统计有30余种,其中包括鸟类、龟类和哺乳动物,大约6000余件。目前已确定的灭绝种类有剑齿象、巨貘、巴氏大熊猫、谷氏大额牛、肿骨鹿等种类。
尽管实验室年代测定工作还在进行中,专家根据对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的初步鉴定,认为华龙洞古人类的生存时代在更新世中期,与安徽和县直立人时代接近或更早。根据早期研究,和县直立人生活在距今15万年-41.2万年前。
考古人员同时挖掘出部分石器,并发现一些动物骨骼呈现非自然性断裂,表面具有切割、砍砸、破碎等痕迹.推测称可能为古人类宰杀食用动物的证据。
“在一处地点同时出土如此丰富的人类化石和石器,这在古人类研究历史上还不多见。”刘武介绍,以往许多发掘现场出土的石器、人骨并非“原产”,而是在岁月长河中“随波逐流”来的,“华龙洞可以看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古人类小社会,是发育相对成熟的人类居住地。”
通过对华龙洞的发掘和多学科研究还将提供这一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方面的信息,“进而揭示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适应能力。”裴树文称。
握手,尚需十年或者更久
“能够发现如此丰富的古人类遗迹,是对韩立刚研究员在天之灵的告慰。”周忠和说。
“华龙洞只是推开了一扇‘窗户’,现在的研究完全没到揭开人类起源问题的那一步。”周忠和坦言,“预计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遗址的全貌才会有更清晰的了解,此时不应过分放大解读。”
在专家看来,“窗户”的另一头有着无限的探索空间,华龙洞已被证实还保存丰富的含化石地层堆积,“目前三次发掘无论从面积或者人力来说,都不及当年周口店的规模,一旦投入更多的资源,势必会有更惊人发现。
如今穿过一段碎石路,便来到华龙洞所在的其貌不扬的山坡。映人眼帘的是满山的灌木和岩石。几块巨大的岩石下面则是一块平坦的土坑,被吊线分割为若干区域。就在前几次发掘中,旁边爆破出一个狭小的洞穴,连洞穴顶上都布满了化石,“未来这里将是工作重点之一。”刘武说。
刘武等人担忧,随着进一步挖掘,遗址存在坍塌、水土流失、人为破坏等诸多隐患。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称,将尽快制定华龙洞遗址保护规划,设立并聘请业余遗址保护员,对遗址进行长效维护。
村民们亦是摩拳擦掌,“一想到好多万年前,老祖宗就生活在这里,这种感觉很奇妙”。庞金水说,期待遗址上能早日兴建起一个博物馆,将老祖宗“介绍”给更多人知道。
推荐访问: 中下游 长江 最古老 人类 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