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并对激电异常进行钻探验证。典型的剖面图如图1。
从取得的结果来看,8号勘探线激电异常总是对应着矿体或矿化体的赋存部位,只要循着激电异常出现的部位进行钻探工程将能大大提高见矿率从而达到节约找矿成本的目的。然而更仔细的分析将发现,矿区内矿体引起的激电异常与单纯由于黄铁、黄铜矿化引起的激电异常从异常幅值、异常形态上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只是利用激电异常形态来判断异常源的性质并没有可靠的依据。
作为理论探讨的内容,我们比较了与该勘探线三处激电异常对应的钻探工程结果并发现:激电异常总与矿或矿化有关,且在单纯由黄铁矿、黄铜矿化引起的激电异常部位其黄铁矿、黄铜矿化仅赋存于地下浅层部位。于是我们尝试利用这一“特点”对激电异常进行“矿与非矿”的区分,为不耽误野外工作进程并能达到验证的目的,我们的具体做法为:保持工作过程中的AB距不变,只是在激电异常出现的部位通过逐步加大MN距的方法进行测量。实验的结果如图2。
从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在7号勘探线上随着测量极距MN的逐渐加大,浅部的黄铁、黄铜矿化异常逐渐消失最后趋于背景值,而深部矿体的激电异常幅值逐渐减小异常曲线则更为平缓和光滑。之后我们对上述8号勘探线也采用同样的工作方法进行试验,取得相类似的结果。如图3。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在激发极化法中通过逐步加大观测极距进行测量的结果与磁法测量中向上延拓的结果相似,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压制浅层干扰突出深部异常的目的。同时应当指出,本文所论述的方法只能作为特例进行理论探讨而不具有普遍性,因为谁也无法保证在复杂的野外条件下干扰因素与目标体总会存在空间分布上如此明显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金铭.激发极化法方法技术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0(2008.3重印).
[2] 傅良魁.激发极化法[M].地质出版社,192年8月北京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3] 罗孝宽,郭绍雍.应用地球物理教程—重力磁法[M].地质出版社,1991年5月北京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推荐访问: 极化 特例 与非 区分 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