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就大水头煤矿中204综放工作面优化布置技术做出探讨,并进行了实践,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layout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of 204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face in Dashuitou Coal Mine, takes the practice and gets good results.
关键词: 工作面优化;地质钻探;刀楞山断层
Key words: working face optimization;geology drilling;Daoleng mountain faultage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8-0115-03
0 引言
为了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加强资源有效利用,大水头煤矿在掘进期间,坚持“边掘边探”原则,注重地质钻孔的施工,为工作面合理布置和回采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中204工作面沿井田大断裂构造——刀楞山断层北部布置,由于该断层具体位置由原勘探地质钻孔控制,控制精度较低,严重制约工作面合理布置。中204工作面原设计在没有其它地质资料来源的情况下,根据原有地质资料设计为纺棰形,该方案对工作面回采管理会带来困难。 根据矿井可持续发展及生产接续的实际,决定对中204工作面进行“边探边掘,合理优化”,同时兼顾生产系统简单化原则。
1 矿井概况
大水头煤矿为甘肃靖远煤电有限公司所属的年产2.00Mt的大型矿井, 2014年实际产量2.20Mt,2014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0.01m3/t,绝对瓦斯涌出量40.83m3/min,为高瓦斯矿井。可采煤层(一层煤)瓦斯含量为8~10m3/t,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瓦斯压力0.35~1.48MPa,煤层透气性系数1.11~4.66m2/MPa2d。煤层具有自然发火特征,发火期3~6个月,最短发火期21天,为Ⅰ级自然发火危险程度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爆炸指数33.32%。
2 中204工作面基本情况
大水头煤矿中二采区设计为双翼采区,采区走向长2500m,倾斜长380m,面积0.95km2,采区沿倾斜方向在东翼划分为两个区段,西翼划分为三个区段,剩余工业储量为584.9万吨,可采储量486.8万吨,服务年限8.1年。
中204工作面位于1180水平,在中二采区沿倾斜北部布置,工作面标高1160~1230m,东以东一采区1180回风石门为界,西以1215回风石门及中二采区运输上山为界,南以刀楞山断层为界,北以中202采空区为界,且与中202工作面以窄小煤柱相邻。
2.1 煤层情况
工作面区域内仅有一层煤,一层煤在中二采区204工作面范围内均有分布,煤厚在7.49m~12.63m之间。从整体来看,工作面内煤层的厚度比较稳定,东、中部厚,西部逐渐变薄。由于本区只在中202工作面进行了掘进及回采工作,靠近中202回风顺槽侧煤层赋存稳定,资料比较清楚,靠近刀楞山断层侧预计煤层赋存变化较大,大部分地质资料仅来源于勘探阶段的钻探资料,对于煤层的赋存特征、煤厚变化规律及地质构造资料的掌握不足,对工作面的合理布置受到限制。
2.2 地质构造情况
中二采区的地质资料2006年以前全部来源于勘探阶段的钻探资料和中202工作面实际揭露的地质资料,由于没有采用其它勘探手段,就资料来源、资料的准确性及对生产指导的可靠性而言显得比较单一,故在采区说明书中提出了进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的申请。
根据1215回风石门揭露和在中202回风顺槽向204工作面施工的地质孔及抽放孔结果显示,在中202回风h5~h7区段共计140m区域工作面地质构造复杂,预计有刀楞山断层的派生断层存在。(表1)
3 中204工作面原布置巷道参数
3.1 工作面几何尺寸的确定
依据《中二采区开拓初步设计》,中204工作面位于中二采区东翼北部沿刀楞山断层布置(留设不小于10m的煤柱)。 中204运输顺槽与中202回风顺槽之间留设7米窄小煤柱,东西分别以1180回风石门、1215回风石门(二)为界。设计走向长902m,倾斜宽66/94m。如图1。
3.2 巷道布置
中204工作面设计回采巷道三条,即“一进二回”。受刀楞山断层的影响,回风顺槽、回风巷(二)按三个方位布置。设计巷道总工程量2758m。
3.2.1 运输顺槽
中204运输顺槽设计长度902m(平距),沿煤层底板布置,开口位置位于1215回风石门(一),方位135°08′ 44″。开口坐标:X=7302.895、Y=7739.803、H=1216.719。设计为机轨合一巷道,作为回采时工作面进风、运煤和存放设备列车之用。
3.2.2 回风顺槽
中204回风顺槽设计长度901m(平距),开口位置位于1215回风石门内(一)。按巷道分段设计方位不同,分三段叙述:第一段(即开口段)开口先以141°48′19″方位: +15°的坡度掘进270m(平距);第二段以135°08′44″沿煤层底板掘进180m,第三段以132°03′08″的方位沿煤层底板掘进451m(平距)。主要用于工作面回风、设备及材料的运输。
3.2.3 回风巷(二)
中204回风巷(二)设计长度889m(平距),与回风顺槽内错8m(中—中,平距),开口位置位于1215回风石门内(一)。按巷道分段设计方位不同,分三段叙述:第一段(即开口段)开口先以146°13′50″方位、+15°的坡度掘进30米(平距),然后0°掘进10m,再以-15°的坡度掘进见煤层顶板后沿顶板掘进131m(平距);第二段以135°08′44″沿煤层顶板掘进265m,第三段以132°03′08″的方位沿煤层顶板掘进453m(平距)到位。其主要作用是提前抽放瓦斯、生产时排出采空区瓦斯、工作面部分煤尘及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同时兼做煤层注水巷及地质探巷。
3.2.4 开切眼
工作面回风顺槽施工到位后,以45°05′05″方位施工大断面开切眼66m(平距),与运输顺槽贯通,用于安装综采设备。开口坐标:X:6617.546,Y:8329.935,H:1175.000。
3.3 原设计工作面可采储量
中二采区204工作面设计走向长902m(平距),倾斜长66/94m,平均煤厚9.99m,煤容重1.41t/m3。1180主、副水仓需留设保护煤柱150m,故工作面可采走向长751m。
工作面地质储量: 451×(66+94)×1/2×9.99×1.41+(280×94×9.99×1.41)=87.9(万吨)。
4 工作面优化布置思路
在中204工作面巷道掘进施工组织时,先安排施工回风巷(二)作为地质探巷,每施工30~50m设计施工一个钻场,根据现有地质资料,设计施工地质钻孔,对影响工作面布置的刀楞山大断层位置进行钻探,彻底探明该断层在该区域的具体位置及产状要素。为回风顺槽的合理布置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取消原设计第二拐点。第一拐点以东,工作面布置为长方形,有利于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减小生产管理难度,达到工作面优化布置的目的。
5 钻孔设计
在中204回风巷(二)施工至距离第二拐点10m时,在巷道左帮施工一个钻场(深×宽×高=2.5m×2m×2.5m),在钻场内设计一组3个地质钻孔,对刀楞山断层具体位置进行探测。根据探测结果决定回风巷(二)施工至第二拐点时是否变更巷道施工方位。并在巷道内,每掘进30m时施工一个同样的钻场。巷道以135°08′44″施工掘进120m时,共施工钻场3个,设计9个地质钻孔,根据需要施工完成8个。具体情况见表2。
6 钻探结果及分析
根据探测资料,结合新70、大生5、补117、补116地质钻孔综合分析,刀楞山断层与原有位置有所偏差,其平面位置相对与原位置南移20m左右,走向方位在中204工作面范围内由原来资料的132°03′08″变为136°43′15″,两方位夹角为4°40′07″。该结论在优化后的中204工作面回风顺槽掘进到位(距1180回风石门25m)时,在巷道左帮设计施工了一组3个地质钻孔,并采用了先进的地质探测仪器——KDZ1114-3型便携式矿井地质探测仪进行了探测验证。
7 中204工作面回风顺槽布置优化方案
风根据上述探测结果:当中204回风顺槽掘进至原设计第一拐点时,不改变巷道方位继续以141°48′19″掘进至与中204回风巷(二)相距34m(中-中,平距)时再改变巷道掘进方向为135°08′44″掘进至设计切眼位置,使工作面倾斜宽度增加至120m。这样就会增加工作面可采面积14285.4m2,增大工作面可采储量,减少资源损失。
9 结语
中204综放工作面采用优化布置技术后,有效解决了工作面回采管理困难问题,实现了矿井可持续发展。并根据中204工作面钻探成效,得出在工作面掘进期间,加强地质钻孔施工,及时调整工作面布置,优化工作面设计,对资源合理开发有着长期而深远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
[1]董陆海,常新春.煤矿区队安全自主管理的星级创建方法探讨[J].中州煤炭,2011(03).
[2]李喜员,谢海龙,刘国正,徐长安.平顶山矿区深井开采瓦斯治理技术浅探[J].中州煤炭,2010(01).
[3]程健,司德文.义煤集团公司高突矿井瓦斯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州煤炭,2010(01).
推荐访问: 工作面 水头 煤矿 布置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