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分析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分析

时间:2022-05-18 11:3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南滨路文化产业园区地处中国重庆“两江四岸”经济带,是构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市重要的都市景观和城市名片。目前有餐饮美食、旅游观光、康体娱乐、休闲购物、酒店商住、总部经济六大经营业态,形成了“一带、双基、五区”的产业发展格局,但也急需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现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南滨路文化产业园区地处中国重庆“两江四岸”经济带,是构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城区唯一兼具大都市城市景观和传统文脉及优良自然风光的区域。已成为重庆市重要的都市景观和城市名片,重要的休闲旅游、商务服务、文化康体、餐饮娱乐中心,是CBD商务中心区的核心配套区域,是重庆市极具人气的休闲观光大道和复合业态集中地区,目前有餐饮美食、旅游观光、康体娱乐、休闲购物、酒店商住、总部经济六大经营业态,正着力打造南滨路长江水岸文化旅游经济带,积极建设南岸CBD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基地和美心长江万国风情园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将成为重庆市南岸区“最显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最具人气的文化产业带,最具品位的人居环境,最富内涵的文化长廊”。

一、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有力,初具产业规模

南滨路作为南岸区最重要的文化产业长廊,被评为重庆市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共南岸区委十届五次全委会围绕“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重庆文化强区”的主题,提出了建设南滨文化产业长廊,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构想。并实施开发建设,使其被列为重庆市“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最大的重点项目。目前,南岸区文化产业产值为24.5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为8.87%,已成为为南岸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初具产业规模。

(二)产业资源丰富,发掘潜力较大

南滨路作为重庆的名片、外滩,文化资源丰富,具备景观文化、宗教文化、开埠文化、远古文化、码头文化、抗战文化、美食文化、会展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带动了旅游、会展、地产、餐饮、温泉、酒店、康体、娱乐、创意等产业的发展,使其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极高的文化产业开发价值。 并将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功能带、景观展示带和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旅游带,成为南岸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经济功能带、文化产业核心园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三)产业结构成型,窗口效应凸显

南滨路自开建以来,已形成较为齐全的生产实物性文化产品和服务性文化产品的产业体系,构建了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演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文化旅游业、文化美食业、文化创意业、文博会展业等一系列的产业门类。已成为重庆市重要的都市景观和城市名片,重要的休闲旅游、商务服务、文化康体、餐饮娱乐中心,在国内外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窗口效应凸显。

(四)产业布局合理,谋划产业升级

南滨路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集餐饮、娱乐、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美食街,形成以餐饮娱乐业为主的经营业态。但现有的景观、公园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餐饮、会展、娱乐等项目主要集中在长江大桥南桥头到弹子石的王家沱,其他地段文化产业项目成零星布局,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聚带。产业形态方面,餐饮产业一业独大,文化演艺、娱乐休闲等项目的消费总量所占比重较低,“四小时滨江经济”尚未完全形成,需要积极谋划产业升级。

二、文化产业园区面临的问题

(一)聚集效应尚未凸显

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聚集和培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聚集各类文化企业近8000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和超过40万人。园区内文化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1200亿元,实现总利润168亿元,实现总税收90亿元,逐步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而南滨路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较少,缺少上规模的文化企业,没有年产值上亿的大型企业。与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相比差距明显,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二)核心竞争力亟待增强

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资源等要素,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园区管理机构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专业展览、制作宣传网站及手册等方式,加强园区品牌建设,使园区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而南滨路的文化产业缺少独立产权和自主创新的品牌,资源优势没有形成产业胜势,数量优势没有形成集群优势,原有产业优势已被不少区县克隆或创新,文化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来自各区县的挤压。因而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南滨路、文化资金投向南滨路面临比较性的竞争。

(三)企业孵化能力尚待提高

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努力搭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园区孵化功能,成为聚集和培育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初创型文化企业的重要载体。而南滨路文化产业园区内的产业配套尚不成熟,随着项目的建设,企业的进入,产业规模的扩大,为园区企业提供企业孵化、融资中介、技术、信息、交易、展示等公共服务的平台尚未完善,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园区的创建。

(四)人才聚集能力仍须增强

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对于专业人才的汇聚作用日突出。国家级园区汇聚各类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超过40余万人,吸引了创意策划、经营管理以及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一大批高端人才逐步向园区聚集,同时,园区通过建设培训学校、引入专业培训机构等方式加强后备人才和专业人员的培训,为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而南滨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吸纳就业人数最多,文化艺术培训、文艺创作表演、艺术表演场馆、博物馆、文物及文化保护等所占比值低,在高端人才引进,产业孵化等方面还不完善,人才聚集和培育能力仍须增强。

三、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路径

(一)做强做大,体现规模效应

实现产业做大做强,体现规模效应,需要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支撑、小微企业集聚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扶优扶强,树立典型,催生2-3个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实现引领作用。二是延伸产业链,科学产业布局,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实现支撑作用,形成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三是鼓励创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形成新思想、新创意、新业态、新产能的不断涌现。

(二)产业引领,推进重点项目

要加强引导,结合载体,合理布局餐饮美食、旅游观光、康体娱乐、文博会展、创意经济文化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凸显产业特色,实现产业引领。还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南滨路文化产业园区开发项目建设,如三大历史老街项目、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产业开发项目等,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平台。二是加快完善大型文化、休闲、娱乐设施等公建项目以及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和房地产等项目建设,为南滨路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和便利的发展环境。

(三)功能示范,探索发展模式

要实现功能示范,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形成南滨特色。一是形成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龙头企业的引领效应,产业链的集聚效应,鼓励创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爆炸效应等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实施政府与市场相结合,通过重点项目建设,优惠政策扶持,有效组织管理,市场化运营的工作机制,形成新型的园区开发模式。三是形成新型的运营模式,通过文化内核提炼,传播手段提升,发展理念锻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南滨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

(四)结合区情,打造产业特色

应集中园区内优势业态和发展基础,科学合理布局,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要素,打造产业特色。一是以重庆出版集团总部整体迁入、重视传媒入驻为契机,优先发展创意产业。二是积极引进休闲娱乐业,重点打造万国风情旅游区项目、“重庆国际马戏城”项目。三是大力培育旅游文化业。完善六大历史遗迹景区,新建弹子石龙门浩老街等项目。四是重点建设文博会展业,做大做强美食文化业。

(五)强化传播,体现地标效应

应强化传播,体现地标效应和名片效应。一是加强硬件建设,如重点公共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等,形成独特建筑风格,使之形成新的地标。二是加强软实力建设,多举办有规模、有品质的文化活动,营造氛围,吸引和聚集人气。三是积极举办如车展、美食展、啤酒节等各类社会活动,进一步聚集人气。四是加强媒体营销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2011-3-16.

[2]国务院.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华社,2009-9-26.

[3]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花建.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胡惠林.文化产业学——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韦文杰(1984-),男,河北唐山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

推荐访问: 园区 文化产业 路径 分析 发展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