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效应研究

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效应研究

时间:2022-05-18 12:00:1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从扬州市服务业就业现状出发,运用比较分析法回顾总结了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演变过程及其呈现的特征和规律,通过回归分析、弹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增长空间和就业增长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服务业就业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扬州服务业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1 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演变历程及比较分析

1.1 扬州市服务业就业结构演化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市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0年扬州市服务业增加值达838.78亿元,是1978年的363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37.6%,比1978年上升了21.6个百分点。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和需求结构加速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传统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趋于下降,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也明显提高。从1978年开始,除1979年、1982年、1992年外,其他年份服务业就业均呈正增长态势,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图1 1978-2010年扬州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

1.2 扬州市服务业就业结构演变轨迹的国际比较

在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方面,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也就是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将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逐步上升。

按照这一定理,日本学者总结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转换的两个重要时点:一是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逐步上升,直至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交叉的时点,这是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超过第一产业的转折点;二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步上升,直至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交叉的时点,这是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超过第一产业的转折点。这两个时点出现时间的早晚,反映了产业结构层次转换的快慢程度。这两个时点出现的时间间隔的长短,则反映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大小。

表1是扬州市、区域中心城市(南京市)、江苏、中国与世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时点的比较。

表1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时点的国际比较

表1结果显示,主要发达国家均己完成了两个就业时点的转换过程,产业结构层次达到较高水平。扬州于2001年出现第一个就业结构的转换时点,在2002年出现第二个就业结构的转换时点。目前扬州产业结构层次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区域中心城市(南京)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扬州服务业吸纳就业的空间非常大。

1.3 扬州市服务业结构偏离度演变轨迹的比较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行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结构偏离度为正值时表现为正偏离,表明该产业内部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偏离度为负值时表现为负偏离,表明该产业内部的就业比重小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

表2 服务业增加值结构演变的国际标准模式

将扬州市服务业与国际标准模式进行比较,2010年,扬州市人均GDP为49786元,按与美元1:7的汇率计算,扬州市人均GDP达7112美元。若将美元1980年至2010年的年均通货膨胀率设为2%来计算,则扬州市人均GDP转换成1980年美元为4455美元。按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比重应接近43.2%的水平,结构偏离度应达-1.5%左右。而扬州市2010年服务业就业比重为35.9%,服务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1.7%,与国际标准模式还有较大差距,扬州市服务业的吸纳就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2 扬州市服务业就业增长空间

为了准确把握服务业就业增长空间,根据服务业就业结构的演变方程来把握其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并由此分析服务业就业增长空间的大小。

根据《扬州统计年鉴》中1978年至2010年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服务业就业比重方程:

E3=-14.811+4.739㏑x

其中:E3代表服务业就业比重;

x代表人均GDP;

Method是指回归方程的模式;R2代表相关系数;d.f.是自由度;F是F检验值;Sigf是F检验的显著水平; b0、b1是回归方程的系数。

图2 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关系图

从回归方程来看,扬州市服务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呈非常强的对数函数正相关关系(R2=0.899),即随着人均GDP的上升,服务业就业比重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曲线走向来看,服务业就业比重仍然存在较强的上升趋势,这种趋势符合三次产业就业转移的配第—克拉克定律,表明服务业日益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从现实情况来看,服务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3.2%,上升到2010年的35.9%,提升了22.7个百分点,显现出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从就业的绝对量来看,1978年扬州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只有23.77万人,但到201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己达106.54万人,净增82.77万人,平均每年净增2.6万人。

长期来看,扬州市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仍存在上升的可能性。一是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客观上要求服务业提高吸纳就业能力;二是工业的集约化生产,会推动服务业就业能力的提高。

3 扬州市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能力

服务业是由多个行业组成的一个大产业,尽管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在未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服务业中不同行业的就业增长潜力是不同的。本文从收入水平、就业弹性、生产率等不同角度来分析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增长能力的差异。

3.1 收入水平差异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对服务业就业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有利于服务产品的供给,扩大服务业的就业空间。二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各产业间表现出一种不均衡的增长,即不同产业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是均等地、同步地增长的。因此,在不同产业的不同收益的对比过程中,会引起劳动力主动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流动。

根据2010年《扬州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出三次产业及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年均劳动报酬及其相对水平,见表3。

表3 2010年扬州市各行业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

表3数据显示,扬州市各产业(行业)的收入水平有较大差异。三次产业的单位从业人员,农业的年均劳动报酬(16701元)最低,其次是服务业(37689元),最高的是工业(44000元)。从相对收入水平来看,农业的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而服务业和工业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如果产业之间不存在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壁垒,那么从劳动者个人比较收益的角度看,会引起劳动力主动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流动。

在服务业中,除“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25645元/0.72)、“批发和零售业”(28116元/0.79)、“住宿和餐饮业”(22354元/0.6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2284元/0.6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9283元/0.8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3491元/0.6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6997元/0.76)的单位从业人员年均劳动报酬低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外,其他行业均高于平均水平,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61972元/1.75)、“金融业”(64100元/1.81)、“房地产业”(37664元/1.0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49874元/1.41)、“教育”(44968元/1.2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2561元/1.20)、“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8343元/1.36),这些行业均存在劳动力流入的可能性。其中,相对收入水平大于1. 5的“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存在较大的劳动力流入可能性。

应该注意的是,在这些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中,既有存在行政垄断的电信业、金融业,也有经济垄断的房地产业,还有知识密集程度相对较高的教育、医疗、科研、文化等行业。劳动力要进入这些行业,除了需要打破行业垄断外,还需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在垄断行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就业的能力,从而扩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3.2 就业弹性差异

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是衡量某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引起的就业增长量大小的一个指标。就业弹性越高,说明该产业增加值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越大;反之,则越小。就业弹性为负值说明该产业增加值增长与就业增长并不同步,反而逆向发展。因此大力发展那些增加值增长潜力大而且就业弹性高的产业,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表4 扬州市2008-2010年各行业的就业弹性

表4数据显示,扬州市各产业(行业)的就业弹性差异很大。从三次产业来看,农业的就业弹性最低并体现为较大的负值(-0.47),这意味着随着增加值的上升,农业吸纳就业的绝对数量却在下降,而且呈现较快的下降趋势,说明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三次产业中就业弹性最大的是服务业(0.39),其次是工业(0.35),其就业弹性均体现为较大的正值,这意味着随着增加值的上升,服务业吸纳就业的绝对数量在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最快,可见服务业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扬州市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

从服务业内部来看,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11)、“批发和零售业”(-0.44)、“住宿和餐饮业”(-0.01)三个传统服务业的就业弹性表现为负值外,其他行业就业弹性均为正值,大多数行业增加值的增长均能带动就业的增长。在这些行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4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2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22)、“金融业”(0.16)的就业弹性较高。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显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呈较明显的上升态势。因此,结合增加值的相对变化趋势,可以认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将有效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

3.3 生产率差异

生产率差异归根结底是企业竞争的结果,与收入水平差异不同的是,收入水平的差异引起劳动者流动的个人行为,而生产率差异则会导致劳动者流动的企业行为。

根据2010年《扬州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出三次产业和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详见表5。

表5 2008-2010年扬州市服务业内部各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表5结果显示,三次产业中,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其次是服务业,最高的是工业,而且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的水平。因此,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进入农业发展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进入工业、服务业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工业和服务业则相应存在较大的吸纳就业的可能性。

在服务业中,除“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外,其他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均高于1,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均存在劳动力流入的可能性。其中,比较劳动生产率超过2的行业,包括“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具有较大的劳动力流入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扬州市服务业总体上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增长的情况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就业吸纳能力有较大空间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现代服务业。具体来看,这些行业中的信息服务、寿险营销、物业管理等行业都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②就业吸纳能力有一定程度增长的行业,包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具体来看,这些行业中的农村教育、社会卫生、文化产业等行业都具有一定的吸纳就业能力。

③就业吸纳能力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的行业,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具体来看,这些行业中的新型流通业态、特色餐饮等行业仍然具有吸纳就业的能力。

4 扬州市扩大服务业就业的政策取向

由于服务业吸纳就业弹性较大,依靠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对妥善解决全市的就业问题大有裨益。当前,扬州市服务业发展正面临着沿江开发、全市制造业快速发展、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为进一步促进扬州市服务业发展,优化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并以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确立服务业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

由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扬州市服务业的就业弹性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就业增长空间。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当今世界主要流行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一种是就业优先的发展模式。就业是民生之本,扬州市应选择就业增长优先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在制定和实施服务业发展战略时,把服务业就业政策作为扬州市优先考虑的社会政策,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重要目标,用服务业充分就业助推“幸福扬州”建设。

4.2 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

扬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及就业比重与区域中心城市和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信息软件、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表现出较强的就业弹性,这说明扬州市的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目前,扬州市已经进入服务业比重迅速提升的时期,服务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2011年6月,市政府出台《扬州市服务业提速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十二五”时期扬州市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提出要突出发展旅游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六大重点产业,培育壮大商务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两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扬州市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证现有服务业合理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上述增值性高、成长性强、就业面宽的现代服务业。一方面要运用现代化技术改组改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推进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在传统服务业中的运用;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金融、科技服务、咨询、法律、信息软件等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扩大服务业劳动力需求。

4.3 消除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因素,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部分服务行业存在垄断经营、市场准入限制严格和透明度低的状况,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涉及国计民生的服务业,政府应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有步骤地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推进民间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实行多种产权制度形式,积极引入新的投资者,增强发展动力和潜力。破除各种不成文的“潜规则”,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清理不合理的费用。有序开放报刊、发行、艺术等领域的民营投资,同时扩大非公有经济在教育、卫生、金融、信息等行业的参与度,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服务业资源配置,提高这些行业的就业能力。

4.4 重视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服务业就业

前文分析可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现代服务业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而这些行业需要更多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因此,在扩大现代服务业就业规模的基础上,要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人员的知识化水平。从战略高度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好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素质的服务人才,鼓励留学人员归国;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把扬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服务业人才高地,以人力资本提升促进扬州服务业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扬州统计年鉴—2011.

[2]江苏统计年鉴—2010

[3]陈凯.服务业对广州就业吸纳作用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文荟,

2005(4).

[4]张宝东,杨兵伟.产业结构、就业贡献率与就业增长[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

[5]蒲艳萍.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李晓春.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善就业结构—以南京市服务业的发展为例.经济纵横,2008(9).

推荐访问: 扬州市 服务业 效应 就业 研究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