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爆炸的影响,欧美、日韩等国的流行文化肆意占领着中国大学生的思想领地,各类腐朽、堕落、颠倒的价值观势不可挡地入侵。正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从高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探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03-03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成为国家顶梁柱的基石,也是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精神堤坝。然而,网络文化的卷席、全球化浪潮的涌入、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由经济发展引发的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造成部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冷漠蔑视。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特点
(一)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相互认同的根本原因,它植根于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所在。文化自信,就是对本民族、本国文化理念的一种心理认同和發展的信心,“是指国家、民族或政党,在清晰地认识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自己文化价值和理念的认同和传承,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蓬勃发展的坚定信念。”[1]
坚定的文化自信能激发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的活力,能凝聚起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在充分认识其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才能以兼收并蓄的姿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应该看到,在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不同时期的兴衰和国家命运的浮沉,时而会出现“消沉自卑”或“骄傲自大”的倾向,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自信的树立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全面、客观的态度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心,不盲目自大,也不消沉自卑。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指: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对外来文化的批评借鉴,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大学生文化自信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主流文化”“正确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和“积极推进文化创新”[2]74。“一个人若没有自己的思想支柱,就很容易随波逐流。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真正傲立于世界,依靠的不仅是物质的富裕和军事的强盛,因为那只是外在的和暂时的,最终要看的还是主流文化的价值驱动力’。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一分子,首先要坚持这种主流文化,同时也要传承、弘扬这种文化。”[2]74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特点
由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同时缺乏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常呈现文化自信缺失的特点。“有的大学生盲目‘崇洋’,全盘信仰西方价值观,对西方文化奉若神明,鼓吹‘西化’;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对本国民族文化认同感被经济全球化削弱的问题,排斥或片面地对待中国历史和文化,甚至否定中国五千年积淀下的优秀文化,以崇拜西方文化为荣,从而导致在生活消费上追求高消费、洋品牌,就连影片也是国外的好。”[3]61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欧风美雨”的入侵、“韩流日系”的腐蚀让很多大学生忘了“本”。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一些大学生追着美剧韩剧、听着外文歌、热衷穿着韩版日系的衣服、攀比着各自用的外国名牌。他们用青春追赶着所谓的“潮流”、崇拜着不相适宜的“洋气”,放弃并遗忘了属于民族文化的精髓,斥之为老土和封建。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个人因素
疏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因素。在“洋快餐”“互联网”“全球化”中长大的新一代大学生,习惯了“快餐式”阅读和娱乐,他们是一群毫无心理防备的受众。媒体宣传什么,他们接受什么。一些媒体常常利用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宣传国外一些非主流文化多有趣、多潮流,单纯的大学生们不假思索、照单全收。他们来不及静心思考,来不及探究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没有机会去了解一些外国人“歧视”中国人的根源。更可悲的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荒草般腐蚀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
2.家庭因素
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如今,不管有没有必要,也不管有用没用,很多家长相互攀比、赶潮流似的争相送子女出国留学,美其名曰“镀金”。有的家长甚至有“国外的月亮都比中国圆”的奇谈谬论。大街小巷上铺天盖地的英语补习班生意火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家长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道德教育的忽视。
3.社会因素
整个社会文化自信失落的大环境是造成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由来已久,对于这个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甚至领先过世界的民族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且看一些富人们争相投资移民、“裸官”频现、明星大腕以持有他国绿卡为荣等,这让“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何去何从?诚然,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多地方落后于发达国家,可我们五千多年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还不能成为文化自信的根基么?
三、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高校可采取的方式
1.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是当代大学生吸收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大学文化不同于世俗文化,其优势在于其先进性,以及独一无二的引领性。”[3]182高校作为优秀文化的摇篮,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发源地。高校承担着为社会精英阶层及准精英阶层塑造灵魂的使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应将传统文化融于其中。如何做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呢?高校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思考下列问题:我们应当为大学生输送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使学生们树立起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怎样重塑大学生文化自信?
2.在校园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
校园建设是塑造高校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于其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在高校形成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高校是文化育人的主要阵地。大学的目的是培养文化人,即通过一些文化知识和专业培养,把有潜力的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文化人。”[4]182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文化研讨会、文化交流会等形式促进传统文化繁荣,促使大学生树立起较强的文化自信心。
(二)家庭和社会可采取的方式
1.在家庭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子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将家庭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切入点。家庭式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从孩子读大学才开始抓,而应该从幼年时抓起。从熟读《唐诗》《宋词》到钻研《汉书》《史记》,为子女从识字起就制定一个长期的传统文化学习计划是一种颇见成效的方式。《左传·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在學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去博物馆、网上浏览图片等方式让子女了解到汉服的华美、古物的精致等等。这些方式有利于加深子女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多方位、多角度的立体认识。从小通过家庭教育而打下的文化基础能从根本上树立起一个人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从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媒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媒体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承载着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使命。弘扬传统文化,媒体责无旁贷。可时下媒体的宣传却与我们的期待相去甚远。“拜金女”“炫富爷”“我爸是李刚”“郭美美”“干露露”等接二连三的负面新闻争先恐后地占领人们的视野,“高富帅”“白富美”“■丝”“绿茶婊”“女神”等千奇百怪的网络词汇狠狠抓住人们的眼球,“吸血鬼日记”“来自星星的你”“非诚勿扰”等各式连续剧、综艺节目铺满电视、网络。诚然,媒体也有媒体的苦衷,为了收视率、点击率等,媒体常常也是“投其所好”。似乎广大受众更容易被趣味性强、娱乐性强的信息吸引。然而,受众的兴趣被时下一些媒体利用,甚至大肆发布一些低俗、肤浅、恶趣味、价值观颠倒的信息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对比起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庄严,已少有媒体愿意挑起这个“费力不讨好”的担子。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宣传传统文化重要使命的媒体,是否能扪心自问:千百年来浩浩荡荡的传统文化洪流“去哪儿”了?
(三)个人可采取的方式
1.加强传统文化修养
读书是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随园诗话》《人间词话》,我国优秀而深远的传统文化大都集中在古书典籍里。英国学者培根的《论读书》中有名句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由此可见,读书对于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如今道德水平屡见滑坡的情况下,通过读书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已成为了大学生的必修课。大学生有必要从传统文化中重拾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尺,知礼节、重情义,不被“拜金”“享乐”等扭曲价值观腐蚀。
2.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略览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二千年以上;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国最早发明造纸术;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式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一起,比欧洲早1700多年;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道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早1100多年;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时期的雕版印刷品;我国最早发明了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就有制成火药的配方,唐朝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毕■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我国最早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沈括“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无数领先世界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是多么灿烂辉煌,传统文化是多么值得骄傲!反观如今文化自信的失落,可悲可叹。
学史,重温中华民族的辉煌过去,才能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才能找到文化自信的源头。“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源于其强大的凝聚力,它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果、政治智慧、精神气质和社会文明,其倡导的和合、仁爱、大同等都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3]61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代大学生应当认真学习历史,通过历史来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让世界瞩目、仰视的根。“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当文化自信真正植根于每一位大学生的精神脊梁,我们的文化传承才有希望,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才能不被腐朽思想侵蚀,我们的“中国梦”才能成真。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摘,2010(15).
[2]柯海娥,李化树,杜高鹏.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失落与重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
[3]邵红.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培养探究[J].世纪桥.2012(21).
[4]樊晓东.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推荐访问: 当代大学生 自信 培养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