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十八届信阳茶国际文化节的日益临近,信阳作为中国茶都的氛围越来越浓,信阳作为中国茶都的品位和魅力越来越大,尤其是把中国茶都——信阳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暨2010中国绿茶大会,作为本届信阳茶叶节的主题和定位,更是为让中国茶都走向世界提供了充足依据、打下了坚实基础。对此,本刊记者对信阳市委书记王铁进行了专访。
记者:王书记,信阳作为中国茶都形象虽然国内已叫响几年了,但真正要把其办成国际茶文化节暨2010中国绿茶大会还是头一次。请您谈谈信阳市委、市政府是如何瞄准世界大市场,对信阳中国茶都形象进行战略性思考后向国际进军,并最终申办成功“中国茶都——信阳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暨2010中国绿茶大会”的呢?
王铁:信阳市委、市政府今年成功申办成“中国茶都——信阳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暨2010中国绿茶大会”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到了一定深度和广度之后的必然结果,得益于我们信阳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一届比一届更加重视举办信阳茶叶节,并把信阳茶叶节办好、办亮,办出更大特色、办出更高品位的递进过程,得益于我们发现农民变茶农、茶农越变越多,几乎变出信阳市1/8涉茶茶农几何数字之后,助推信阳市GDP越增越快的动力驱使,正是有了这一系列先决条件才为我们成功举办信阳市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暨2010年中国绿茶大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这一届市委、市政府,才不得不去认真思考我们所面临的这关乎信阳市人民最大民生和最大切身利益问题。同时,也是我们这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必须思考和面对的战略性问题。思索的多了、感受更深了,我们若不再去进行一次成功突围和尝试于心不忍啊!再说了,办好信阳茶叶节、把信阳茶叶节叫响全国、走向世界,对上、对下、对内都有利,是三位一体皆大欢喜的大好事。说对上,发展茶产业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去年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林业生态大会。发展茶产业既发展了经济,又保护了环境,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之举、文明之举,与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完全合拍。尤其是省里制定了建设生态大省的一系列政策,对于我们信阳而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说对下,发展茶产业符合群众愿望。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调研中,我接触了很多基层干部群众,并且普遍对发展茶产业持欢迎态度,热情和积极性高涨,大家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好的措施。前些时候在董家河,我们随便走到一对正在整地的夫妇跟前,同他俩攀谈起来。妻子说种茶好哇,一亩茶十亩粮;丈夫说种茶好是好,就怕将来没有人手采。他们说出了心里话,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再三强调无性系种植、标准化种植和机械化采摘的根本原因所在。其他县区也普遍反映,说种茶种对了。前年我下去,听到不少叫苦声,大家提出很多问题,有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生态问题、土地问题、种苗问题等等,今年还有提的,但是有信心的更多了,有路子的更多了,有效果的更多了。也听到一些同志说资金不好解决、茶苗不好找,我认为还是没有想办法,没有调动积极性,尤其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同志认识没上去,工作没上去。共产党员就是要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在克服困难中总结经验,在克服困难中与时俱进。一个领导干部整天畏首缩脚的,看准了的事还干不成,这是不可取的。
说对内,发展茶产业符合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发展经济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信阳的长处是什么,是茶叶;信阳的优势是什么,是茶叶;信阳的特色是什么,还是茶叶。发展茶产业只有在信阳,河南其他地方都发展不了。因此,信阳发展茶产业,就是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茶产业我们有基础、有经验,我们有优势、有政策,我们的干部队伍有闯劲、有拼劲。总之,发展茶产业干的是正事、实事、好事,我们要满怀信心演好这出戏,助推信阳快速发展才是硬道理。
记者:听王书记这么一讲,不难看出:信阳市把茶叶节越办越大、越办越好、越办越具有国际规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充分运用和实践了“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这就等于抓住了信阳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牛鼻子——的确是一个值得新闻媒体好好宣传和圈点的永恒话题。那么,接下来请您谈谈让中国茶都信阳走向世界的胜算和把握究竟有多大好吗?
王铁:说白了,茶产业作为我市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第一支撑,决定了我们要做好发展茶产业这篇大文章,就必须要有大视野、大手笔、大气魄、大作为。古人讲,“自古有大成者,必适势而谋,谋定而后动,兼则逆势而行、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这句哲理名言告诉我们,工作越是呈现胶着局面,事情越是发展到关键阶段,就越要有“逆势而行”的自信心,就越要有“顺势而为”的紧迫感,就越要有“乘势而上”的兴奋源。就拿去年的金融危机来说吧,我们信阳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去做。化危为机、转危为机,不仅没使信阳的GDP增速降下来,反而比以往任何一年的增速还快。在世界性金融危机面前我们不仅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好。以后怎么办?唱好茶产业这台大戏,“势”不待人,“开弓没有回头箭”。当前,发展茶产业的目标已非常明确,任务已十分具体,责任已非常细化,这台大戏已经开锣,已经拉开序幕,方方面面都在期待精彩的演出,全市人民都是办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和中国绿茶大会的东道主、都是即将拉开这幕大戏的主角,我们要在往年办好信阳茶叶节的基础上,将这台戏推向高潮,赢得满堂彩,我理解必须要演好这样的四幕剧。
第一幕剧,要适应大潮流。当今世界,在食品和饮品领域,追求健康、追求绿色、追求环保、追求生态、追求文化元素,是绝对的优势,是根本的主流。茶叶作为一种有机食品,茶饮作为一种健康饮品,茶艺作为一种传承文化,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在生活中,“不吸烟、少喝酒、多饮茶、饮好茶”已成为生活的时尚、品位的象征,茶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前景普遍看好,是明显的潜力股、绩优股。在这种大趋势、大潮流下,国内外、省内外发展茶产业的热情、激情和行情都相形见涨。茶作为国际公认的饮品,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茶产品的销量日益增长。有一组关于茶的人均消费量的统计数字,英国2005年是2.12公斤,2006年达2.36公斤;中国2005年是0.34公斤,2006年上升到0.36公斤,中国人消费茶正好是英国人消费茶的零头。现在茶的产量是世界茶消费市场的1/5,还缺4/5,这是专家估计。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旺,这是大潮流。茶越喝越有味道,久喝不衰,越喝越想喝,在这个行情下,我们如何适应这个大潮,主要领导特别是我们一把手的视野问题、认识问题很关键。在我市茶产业发展这台大戏上,每个县区、每个部门能否勇立潮头,大干快上,敢冒风险,做弄潮儿,这是对大家的考验。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些在某些领导同志眼中的“小事”,来检验、考验一些领导干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县、乡的主职领导干部,要有这个世界眼光,要有更高认识,要用全球视野来研究茶产业发展的问题,否则,发展茶产业在我们这个地方只能是空谈、枉谈。
第二幕剧,要分析大市场。产品有市场,才有收益,才有发展前途,这是市场规律。纵观茶叶及其产品的广大市场,中国茶尤其是中国绿茶的市场优势非常明显。从国际市场看,占比大。在茶饮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一饮料的背景下,中国茶出口量占世界第一,2006年出口量达30万吨,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有产量就不愁销路。从国内市场看,容量大。中国茶叶的内销量,2004年为52.5万吨,2005年为63.34万吨,2006年达70万吨,照这样发展下去,十年内,中国将从茶叶出口国变成一个茶叶进口国,茶叶的内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从结构市场看,绿茶俏。茶叶消费多元化趋势明显,但绿茶占市场绝对主导地位。2007年中国茶叶行业的预测报告显示,绿茶销售量预计为27.5万吨,约占整个茶市场的58%;普洱茶虽快速增长,市场份额增加,但包括普洱茶在内的紧压茶、白茶、黄茶约10万吨,仅占15%;同时,在国际市场上,目前全世界绿茶出口总量28万吨到30万吨,而中国绿茶2006年出口已超过23万吨。从信阳实际看,不乐观。信阳是具有丰厚底蕴的茶叶产地,又是全国绿茶毛尖的主产地,2006年全国产茶总量达102万吨,信阳仅有1.6万吨,不成比例;全国出口了23万吨绿茶,信阳1吨没有,更不成比例。这些可以说明,作为绿茶精品的信阳毛尖茶,我们的差距很大、产量很低、国际市场还没有。在唱响茶产业这台大戏上,如何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其实它早向我们抛出了橄榄枝,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更没有理由退却。
第三幕剧,要善谋大产业。这里讲大产业,我们要从两方面去理解。首先,要从产业化来理解,即做大做强。茶产业是我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发展空间大,发展潜力大。在十月份我们召开全市茶产业发展大会上,我已从五个方面讲过,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现在讲种茶,不是凭空设想,而是科学决策;不是短期经济,而是长期效应。我给大家说一个观点,开始种茶时,我们的规模太小,去年达到80万亩,今年达到100万亩,可采茶的还是60万亩,产量还是上不去。同时从种茶开始,一年种植多年收益,一年比一年效益好,一年比一年市场好,通过种茶推动我们的市场建设,通过市场建设拉动经济发展。开发羊山,建设工业城,我们投资拉动了建筑行业,同时土地升值,一环扣一环。经济是个链条,种茶也是如此。种了茶,茶叶加工就来了。今天看了卢氏茶叶加工,搞的很大,就有很多茶叶经纪人去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经济发展了,正气上来了,人民群众就拥护政府了,这就是主流。强调首先要从产业化来理解,做大做强茶产业,这是我们信阳茶发展的特点。这一点,我们说一千道一万,也许现在还杜绝不了怀疑的眼光和怀疑的声音,甚至也还有抵触的情绪和消极的行为,但往后看,再过去五年八载,当我们的茶产业做大做强、做出规模、做出效益了,当我们的农民朋友从中广泛受益了、腰包鼓起来了,老百姓会赞扬我们的党和政府,会感谢我们的领导干部。其次,要从产业链来理解,即拉长延伸。拉长延伸是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做到拉长延伸?就是要在茶产业的内涵上下功夫,发展精深加工,如开发作为医用的茶多酚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就是要在茶产业的外延上下功夫,发展茶艺茶道、弘扬茶文化、开发茶产业衍生品,延伸产业领域。虽然我们现阶段某些方面条件还不具备,但首先要敢想、敢做、敢为,要统筹谋划、超前谋划。
第四幕剧,要铸造大品牌。这是我们演好这台茶大戏的高潮。从产业角度来看茶,要以信阳毛尖原产地商标为载体,培育茶产业知名品牌。我们自己内部横向比,也有几个省级的数得出、叫得响的牌子,但放眼全国,叫得响的信阳毛尖品牌几乎没有,这与我们信阳毛尖在国际、国内屡获金奖、优奖的地位极不相称,这就是我们的差距所在,是需要我们反思和奋起的地方。五云、文新、九华山都是地方品牌,没有出去,没有叫响。从文化角度来看茶,要以信阳茶文化节为载体,弘扬茶文化品牌。从1992年起,我们搭毛尖车、打毛尖牌、唱发展戏,成功举办了十五届茶文化节,规模一届大过一届,影响一波超过一波,效益一次胜过一次。实践证明,茶文化节这张牌,要经常打、持久打,打出深度、打出形象、打出内涵。从城市角度来看茶,要以中国茶都为载体,挖掘茶城市品牌。茶性俭,节俭朴素,陆羽《茶经》中写道:“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贵清,清正廉明,“清茶一杯”是廉洁的象征;茶崇和,和衷共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的精神相一致;茶致静,宁静致远,倡导在现代社会中对事业的专注和心灵的安宁。今后,我们的城市建设,要钻研茶性,捕捉茶灵,倡导茶情;要处处经营茶都,处处荡漾茶韵,处处体现茶道,努力打造好、建设好中国茶都这个城市名片。俗话说得好:“打铁先得自身硬”,我们信阳中国茶都的形象树好了、扮靓了,让信阳中国茶都走向世界的目标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记者:从王书记前面所讲的四幕剧看,明显让记者感受到:信阳作为中国茶都经过前几年的有效突围,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之后,要向世界成功突围,还真具有相当大的把握和胜算余地。下面请您谈一谈,究竟怎样才能让中国茶都(信阳)尽快走向世界?
王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应率先作到下列四条:一是用好的办法推动。我看了一下各县区的进展情况,有的进度很快,已完成全年任务的90%以上;有的进度很慢,连一半都没有完成。差距这么大,原因在哪里?根本还在于工作方法问题,在于能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干部、群众种茶的积极性。前些天我到浉河区调研,看了浉河港、董家河的茶园,感到很受鼓舞,也很受启发。两个乡的茶园面积接近16万亩,他们准备再用两年的时间,力争到2010年底把剩余的田改茶任务全部完成,建成名副其实的锦绣茶乡。区委、区政府态度明确,在农民利益补偿、干部激励、项目倾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当时就要求茶办和浉河区共同研究,看看能不能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比如,这两个乡能够在规划的时间内把山边、路边、湖边、屋边全部种上茶,消灭了“天窗”,把境内的田改茶任务全部完成了,对乡镇党委书记可以提拔重用;如果完不成,书记应当自动辞职。别的县区如果有类似条件的乡镇,想享受这项政策,也可以提出来,市委研究后,也可以给予同等政策。又比如,在调动干群积极性上,商城提出,对于完成种茶任务的大村、大户,由县财政掏钱,组织村支书和大户到外国去参观学习;平桥区对创出品牌的两家企业,分别给予重奖;浉河区提出,对于率先完成田改茶任务的村支部书记,由区财政奖励养老保险。当然,县区情况不同,采取的办法也不尽相同,但只要大家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就能够把这项工作顺利推向前进。
二是用好的机制盘活。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发展茶叶生产,不能再走行政干预、强迫命令、大包大揽的老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路走不好、也走不通。在种茶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和服务,因此,要更多地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用市场的办法解决茶园建设与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激发活力,提升效益。像商城采取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带动、能人承包经营、大户承包管理等方式,初步建立了一套种茶的长效机制,达到了建得成、管得好、长得旺、效益高的目的。平桥区成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以经营好、机制活、开拓能力强、有较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企业为核心,把小型、个体的茶经营者组织起来,内部实行相对合理的产销分工,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增强产品质量控制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真正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他们还探索出了大户带动、协会促进、返租倒包、招标承包等模式,确保“建成一片、见效一片”的效果。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总之,不管你是采取哪种方式、哪些机制,只要管用有效,就可以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我们就是要通过种茶,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各显神通的机会,提供一个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舞台。
三是用好的标准建设。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这话既道出了种茶的产出效益比,也说明它是一项精细化工程。高标准种茶、高质量建园,既有利于机械化作业,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又能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效率、效益;低标准种植、低质量建园,机械化采摘就无法进行,茶叶的质量、效益就没有保障,市场竞争力更无从谈起。因此可以说,标准问题,是种好茶、唱好戏的关键。在标准问题上,去年我们强调的很多,有些同志当时不理解,认为是小题大做。今年我们组织到日本参观,看到人家的种茶标准,大家才感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也在不断地向高标准靠拢,你们今天参观的商城、平桥,茶园建设的标准就很高,可以作为全市的样板。特别是平桥区黑马石千亩精品示范茶园,全部采用无性系品种,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种植,要求之严、标准之高,让人看了服气。还有林科所办的茶叶示范园,基本接近日本的水平。标准问题,事关种茶的全局,事关种茶的长远,是演好茶大戏的关键。希望县区的领导同志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我在这里重申一下,各县区至少要建设两个不少于500亩的茶叶种植和茶园管理的样板园和示范园,便于以点带面示范铺开。同时,市茶办要拿出一套考核评比方案,凡不按技术规范和标准种植的,除通报批评外,明年一律不予验收,无性系良种补贴一律不予拨付。
四是要用国际眼光观察和运作。要让信阳中国茶都走向世界,那我们就必须要用国际的眼光观察世界各国和人民当前饮用茶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去洽谈、去种植、去酿造我们信阳的毛尖、去打造我们信阳的绿茶。那才有可能被世界各国政要和人民所喜爱、所饮用、所接受。要做到这一点,决不是靠我们举办一两届国际茶文化节和中国绿茶大会就能达到的。我们要通过举办国际性的茶叶节,来转变我们信阳人民的国际观念、接轨国际饮用茶的标准和习惯,努力去高标准种植茶树、高标准采收茶尖、高标准酿造茶叶。直到我们信阳人民生产的信阳毛尖真正达到和超过世界标准了,适应和满足各国政要和人民饮用茶的习惯了,我们信阳中国茶都叫响世界那一天,才会尽快尽早地到来。
记者手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同志一口气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很多问题。考虑到王书记作为信阳市委班子的一班之长,正在为迎接中国茶都——信阳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暨2010中国绿茶大会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即使记者准备了再多的提问话题,也就化繁为简地省略掉了。不过,仅凭王书记回答的这三问题我们也就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茶都(信阳)尽快走向世界定会指日可待,同时,也一定能够指日可待。最后预祝:中国茶都——信阳第十八届国际茶文化节暨2010中国绿茶大会,办出品位、办出特色、办出一届令世人难忘的、最好的国际茶文化盛会。
推荐访问: 走向世界 中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