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院前急救;急诊急救;120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2
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交通事故、工伤事故以及各类自然灾害的不断涌现,导致伤亡人数不断攀升。目前在全国以及各省市相继组建国家型或省、市型专业的救援队伍。这也促使我们必须加快院前急救事业建设的步伐。院前急救中心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1]。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以及全民的急救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事业目前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院前急救作为医院医疗活动的延伸,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提高院前急救管理水平和救治质量,就必须明确认识到我市院前急救事业目前的情况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于以后我市院前急救发展道路的深度思考。
1 我市院前急救情况及调度模式
我市地处苏北在江苏地区发展较落后,由于我市医疗卫生改革,全市的医疗市场重新整合,医疗的改革也造就了我市特殊的医疗环境。医疗市场在运作过程中导致我市卫生公益事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迫使政府投入资金,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公益性的公共医疗卫生救护中心。首先这个公共医疗卫生救护中心是单纯性院前指挥型急救中心,只是负责院前急救指挥的总调度,采取“依托医院,分片负责,统一指挥”的模式[2]。该中心建立的“120”调度指挥系统,包括有线话务通讯子系统、计算机信息子系统、GPS卫星定位子系统、录音录时子系统、GIS地理信息子系统、主任台首长台、信息查询子系统、远程联网子系统、数字管理子系统等八个分系统。它集中受理120呼救电话,以电子地图GIS、卫星定位以及车载GPS等信息为参考依据,迅速由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制定急救措施,确定派车方案,指定出车单位和派往医院。该急救指挥中心也是我市唯一具有院前急救指挥调度资格的机构,中心与下属分站存在着行政隶属关系。急救中心下设13个急救分站,各个急救分站分别为市、区、乡镇中心医院,其中有八个分站为城区二级以上医院,五个分站为乡镇中心医院,他们担负着全市8555平方公里546万人口的院前急救、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重大活动和会议的医疗保障工作。我市“120”调度系统上与省救援中心联网,并被省救援中心实时监控。其下分别与沭阳县、泗洪县、泗阳县三个县城“120”调度中心联网,并监控三个县城的急救调度中心。
2 我市院前急救设备、人员及教育与培训
由于我市医疗的改革以及特殊的医疗环境,我市急救调度指挥中心隶属于政府出资,属于公益性事业,中心下设13个急救分站都为私营医院对于院前急救设备自行投资,政府不出资,导致一些医疗单位对于急救设备的投入较少或装备一些较差落后的设备,急救车辆以及救护车内能够完整装备心电图机、心电监护、除颤器、血氧饱和度测定仪、呼吸器、血压计、血糖测试仪、管道氧气、各类呼吸面罩和颈托、充气夹板、气管插管等急救设备的单位极少。设备缺乏使院前急救工作无法开展有效的现场救治,往往是赶到现场抬病人就走的落后模式。因为院前急救事业是高投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低的特需服务[3]。我市院前急救调度中心成立时间不长,院前急救调度人员及救护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中心调度人员虽经过考试统一招录,但是调度中心人员在上岗前未参加规范化调度学习培训。全市的各医院急救分站急救人员分别是从社会上招聘的社会人员及应届毕业生极少有急诊专科医师参与院前急救工作,有的医疗单位救护人员甚至未取的上岗证书。院前救护人员的教育主要是靠学校学习的一些知识,后期没有继续教育培训。全市没有关于院前急救培训的教材,而且急救中心几年举办一次短期培训,主要就是讲讲课等。自我市急救调度中心成立以来还未正式组织过一次全市院前急救人员急救技能培训比武。
3 我市院前急救半径及社会整合资源差
我市地处苏北是个地级市,全市占地面积8555平方公里,据2010年全市人口普查统计我市约有546万人口,我市急救调度中心虽然调度装备比较先进,但是缺少标准的调度规范。乡镇各急救分站急救半径分别为20公里左右,部分急危重症病人主要还是依靠我市部分急救中心的急救力量来救治和转送,造成急救半径特别大,许多病人因此失去了最佳的救治时机,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我市在市区及乡镇,虽然下设13个分站,但是110与120没有形成—个有效地联系,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及灾难性事故,还出现与110、122联动医疗单位抢病人的现象,没有一个成熟的预警方案,往往是一个单位单打独斗,现场失控,没有相互协做,浪费了社公资源。
4 我市院前急救发展道路的思考及对未来的展望
自我市公共医疗卫生救护中心正式成立以后,我市院前急救事业算是步入了正轨。院前急救作为医院医疗服务的前沿阵地,又是医疗服务的窗口,肩负着院前急救、途中监护和转运的任务以及各类重大活动的保障任务。各种急诊、伤、重症患者在各级医院间转诊、转运、途中监护抢救已成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医疗卫生救护调度中心的成立,也由此构建了我市一条规范、高质量“绿色生命通道”。
鉴于我市目前院前急救现状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思考院前急救未来发展情况。
4.1 进一步完善我市院前急救及调度模式并有效加强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我市院前急救调度中心是单纯性院前指挥型急救中心,只是负责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只有领导结构和几名接话人员,院前急救工作完全是靠下面医院的13个急救分站为依托,并且中心与下属分站存在着行政隶属关系。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派车分配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中心接话员有的接电话时不详细询问病人情况,不根据路程以及病人情况随意派车,导致一些危重病人因急救半径拉长或被一些急救分站强拉到无救治条件的医院,往往有的病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被转送到有条件的医院,不仅丧失了一些宝贵的抢救时机,而且导致一些病人失去了生命。急救调度中心虽隶属市卫生局管理,但是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往往使得急救调度中心在运作过程中缺失了有效的监管。虽然我市对于院前急救事业出台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但是执行力较差。针对于目前存在这些情况,我市政府目前出资并建设公立型医院——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医院建设规划中宿迁市公共医疗急救调度中心将可能融建到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首先目前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卫生主管部门分管领导应高度重视院前急救事业发展并加强监督管理制度,促使院前急救事业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对于调度中心领导、工作人员以及各个急救分站救护人员应相继出台各项工作规范制度、指挥调度标准制度、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监督管理机制、院前急救操作标准等法律、法规文件。第二、急救调度中心目前拥有先进的急救调度平台,对于中心调度人员应认真组织学习并熟练掌握运用急救调度平台,不定期的组织中心急救调度工作人员进行实际调度演习。第三、对于各急救分站医、驾、护人员定期组织培训,并安排相关院前急救人员到先进的急救单位参观学习,学习一些先进急救技术来充实我市的急救力量。
4.2 进一步完善我市院前急救装备、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学习、科研及继续教育培训
根据我市目前的情况,对于各急救分站如何能完善院前急救装备及急救人员的情况。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对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这项工作的发展存在着很大因素。由于我市医疗改革各医疗单位有一定的区别,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明确。首先我们应该加快地方的院前急救事业的立法进程。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院前急救立法对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健康及维护全市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通过院前急救事业立法,规范我市院前急救事业的管理机制及监督机制,规范院前急救中心、急救分站及急救人员和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的权力和义务。明确行为规范和院前急救中所遇问题的处理原则,以法律形式保障全市人民群众和院前急救人员的合法权益及人身安全,使院前急救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院前急救具有社会性强,随机性强,时间紧急和流动性大等特点;从医疗角度分析,急救环镜差,病种多样复杂,工作时体力强度大等特点。由于我市对院前急救认识不足,救治水平低下,设备简陋,收入少,导致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极为缺乏,甚至出现无证行医的现象。据统计[4]在院前急诊病例中,急性心脏事件比例为78.3%,说明急性心脏事件是目前需要院前急救的最主要疾病。而因多发伤的伤员,50%死于创伤现场,30%死于创伤早期[5],说明院前急救和创伤早期处理是非常必要的。院前急救知识涉及面比较广,院前急救人员作为“120”品牌形象的体现者。首先我们要不断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素质,在管理上必须严格要求,规范行为,优质服务人民。同时院前救护人员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院前急救技术,经常参加正规的急救培训,加强继续再教育。其次院前急救医师应具有自己的专业独特性,需要强有力的学术研究支持,我们应鼓励并支持院前急救人员参与科研工作。并对于院前急救人员建立专业知识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标准化,逐步使他们走向自己的专业化道路。
4.3 缩小我市院前急救半径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
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必须走向正规化建设的道路,标准化是质量的要求和保证。由于我是院前急救调度中心成立较晚,目前院前急救事业还没有被社会完全的认可,以及一些医疗单位不能遵守行业的标准。导致社会对“120”信心不足,不能完全认可院前急救事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阻碍了他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将我市各部门的力量纳入大系统,制定出有效、合理的预案,是每一次的救援都能及时、有序的进行,使人民生命得到最有力的保障。院前急救医疗休系的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在我市起步比较晚,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我们要遵循医疗科学的客观规律,充分挖掘、合理使用各种资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快定位,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大城市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少走弯路,加快这项事业的发展。我们只有合理化、规范化才能使院前急救事业稳步健康的发展[6]。
参考文献
[1] 黄琼.医疗急救中的“生命绿色通道”[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6):20-21.
[2] 计达.中国院前急救的展望[J].第六届全军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保健医学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09,5-9.
[3] 董钰柱.中国中小城市院前急救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第九届组稿会暨第二届急诊医学青年坛.2010.329-330.
[4] 苏绍萍,沈洪.院前急症心血管突发事件发生特点的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2(11):665.
[5] 朱立,吴亚雪,李根凤.急诊医学及其未来发展面临的任务[J].中国急救医学,1999,19(7):439-441.
[6] 李金年.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2(5):259-261.
推荐访问: 宿迁市 急救 发展道路 现状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