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黄静枫(1986.3—),男,汉族,安徽宣城人,安徽大学2010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 要:王世贞对《西厢记》的批评主要体现在下面二个方面:一是以诗律曲,这种批评标准明显地带有从传统的诗词批评向戏曲批评演变的某些痕迹。二是王氏的批评中体现出他对戏曲的艺术规律的触及,但这些认识又是不很自觉的,更是不成熟的。
关键词:《西厢记》 王世贞 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7.309文献标识码:A
Reviews of Wang Shizhen"s Criticisms of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HUANG Jing-feng
(Anhui university Anhui•hefei230039)
Abstract: Wang Shizhen"s criticisms of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1. Criticize the Chinese opera with the law of the poem, but this criticisms reflected traces of traditional poetry criticism. 2. Wang Shizhen"s criticisms touched the laws of art of Chinese opera , but the understanding is not very conscientious, more immature.
Key words: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Wang Shizhen; Literary criticism
《西厢记》在它诞生的元代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它的真正“夺魁”还是到了明代。有明一代“西厢热”始终不衰,特别是在明代中叶以后。且不说各种版本的《西厢记》刊刻迭出、注家蜂起,仿作、续作层出不穷,单是对《西厢记》的批评、鉴赏,就已经够使人惊叹不已的了。序跋、题识、圈点、批评、剖析结构、品评人物、探究宗旨意趣、评论词语韵律可以算的是极尽发微烛隐、阐幽探玄之能事了。这些评论见于业已刊刻的文集、《西厢记》刊本的序跋以及附在刊本中的评点之中。
在引就明代学者王世贞对《西厢记》的研究进行再研究,作者通过对署名为王世贞、李卓吾合评的《元本出相北西厢记》的眉批和王世贞《艺苑卮言》中关于《西厢记》的评论文字进行研究,从而窥探这位文坛宗主,“后七子”的领军人物是从何种角度对《西厢记》进行赞誉的以及他的评论对后代评家的影响。
一、以诗律曲
现存的王、李合评《元本出相北西厢记》系明代万历三十八年起凤馆刻本,是在王世贞去世二十年后后人辑刻的。其中眉批中标以“王曰”的评语都是王世贞对《西厢记》的评鉴。王世贞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曲词的层面上,多是针对具体段落而发议论,没有折、本的总评。他用文辞家的审美视野对《西厢记》的语言艺术进行欣赏和评价。而他从语言艺术的视角进行批评的标准又是与他的论诗主张息息相关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乐府之所贵者,事与情而已,张籍善言情,王建善徵事,而境皆不佳。”正是与这一论诗主张相吻合,他也把语言描写所达到的情景融合的程度以及是否营造出意境作为对《西厢记》评价的主要标准。他认为《西厢记》的值得赞誉之处就在于景物描绘的真切,感情寄托的深幽。他赞赏第一出〔赚煞〕曲“影在目前,神离世外”;指出第一出〔胜葫芦〕曲“‘未语人先腼腆,呖呖莺声在外’,皆情意上描空作有,口塑个出现的观音”;推誉第七出〔离亭宴带歇拍煞〕曲“梨花朵朵樱桃颗,寂寞的情,热闹的语”;分析第十六出〔新水令〕曲“惨离情半林黄叶,景外观景,情处伤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景的交融、意境的营造往往需要建立在华美动人的词藻基础上。因此,与绘景传情的主张相联系,王世贞对词曲语言的赏鉴也特别重视文采,这也是他在《艺苑卮言》中对文采的推崇的秉承。他极力推崇《西厢记》词藻的华美、雅丽。他对杂剧曲词文采的欣赏,正是以他在《艺苑卮言》中的观点“文须五色错综,乃成华采”作为出发点的。如他在第一出〔寄生草〕曲上批:“‘垂杨线’‘桃花片’‘芙蓉面’,古底吐五色纹,恍然天机织成云锦,口口从机上乘梭上得。”这正是盛赞《西厢记》曲文的文采横溢,就如同机上织就的云锦一样,“五色错综”。但是,华美的词藻归根到底还是为绘景传情服务的。所以,他还进一步的强调词藻的华彩,应该为着绘景达情的需要,不能徒有文采而内容贫乏。《西厢记》词曲的语言正是不仅极富文采而且极具绘景达情的表现力。对于这一点王世贞在他的《曲藻》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为戏曲批评史上最早的曲话作品之一,《曲藻》是王世贞的文艺批评名著《艺苑卮言》中杂论戏曲部分的单行另题,关涉戏曲史、曲律、曲家评述和曲作鉴赏等多方面的内容,共计四十一条,其中与《西厢记》相关的有九条。《曲藻》第九条:
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如曲中语:“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不近喧哗,嫩绿池塘藏睡鸭;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是骈俪中景语;“手掌儿里奇擎,心坎儿里温存,眼皮儿上供养。”…… “玉容寂寞梨花朵,胭脂浅淡樱桃颗”是骈俪中情语;“他做了影儿里情郎,我做了画儿里爱宠。”…… “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是骈俪中诨语;“落红满地胭脂冷,梦里成双觉后单”是单语中佳语。只此数条,他传奇不能及。[1]
“骈俪中景语”“骈俪中情语”“骈俪中诨语”正是王世贞对这些骈俪的词藻有着写景、抒情和戏剧性刻画的强大表现力的充分肯定。他慨叹“只此数条,他传奇不能及。”这正是对《西厢记》曲文的精美与绝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且还据此直言宣称“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以不可争辩的口吻肯定了《西厢记》在元杂剧中的崇高地位。
王世贞又强调文采不能以牺牲自然天成为代价。语言上的刻意加工雕琢,必须作到自然适切,即所谓“由工入微,不犯痕迹”。因而他称赞第十一出〔新水令〕曲“‘嫩绿睡鸭’‘淡黄栖鸦’‘蹙损牡丹’‘抓住荼蘼’,字字有色有韵,半疑浓妆,半疑淡扫,华丽中自然大雅,予故称《西厢记》北曲压卷。”这种“浓妆”与“淡扫”,“华丽”与“自然”的结合正是王世贞所推崇的。他评价第四出〔驻马听〕曲“‘二月春风响殿角,半天风雨洒松梢’,信口道出,自俳自偶,一片焰火扑人,好似烟花。烟花还有凋落,此却不凋落。”这正是对《西厢记》自然风致的夸赞。他指出第十八出〔上小楼〕曲是“俗语、谑语、经史语,裁为奇语,如天衣通身无缝”,这也是对《西厢记》能融合各种色调语言而达到浑然天成效果的这一高超技巧的激赏。
王世贞以诗律曲,对《西厢记》曲词的诗意美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许,这的确是中肯地道出了《西厢记》的一个特征即它的曲文总体呈现优美旖旎的诗剧风格。
二、对戏曲艺术规律的触及
王世贞以诗律曲,充分发掘了《西厢记》曲词的诗意美,确是抓住了《西厢记》的诗剧特点。但若将文辞的华美与境界的诗意作为衡量戏曲的唯一标准,就忽略了戏曲的其他特征,有失偏颇。许多持论者认为王世贞仅仅停留在赏识《西厢记》的曲文之妙,并没有认识到《西厢记》作为戏曲作品的真正的艺术价值。其实单凭这第九条而对王世贞关于《西厢记》的批评妄下结论也是不允妥的。王世贞在《曲藻》中对于《西厢记》的批评也并非只有这一段评论。我们还应该结合其他有关的评价条目以及王、李合评《元本出相北西厢记》中的所有眉批,整合评判,协调认识,从而比较公允地得出王世贞对《西厢记》的整体认识。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谈到《琵琶记》时说:“则成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这正说明他并非完全无视戏曲的艺术规律。他的这一对于戏曲特点认识的观点在他的《西厢记》批评中也得到了体现。如第五出〔后庭花〕曲上批:“一段自怨自艾之辞,偻指而数,道真却假,道假却真。”正是对曲文“体贴人情,委曲必尽”的认可。第五出惠明的唱词上批:“僧家豪杰之状舌底调来,骠骑灌阳尤在不屑。”第六出〔醉春风〕曲上批:“受用足三句正这妮子哆口情态。”第七出〔乔木查〕曲上批:“此先忖度夫人,恐有悔心,显得莺莺聪慧,更见得望合忧离、转生逼迫。”这些眉批正是王世贞从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语言个性化角度来评鉴曲文得出的,是他对《西厢记》曲文“描写物态,仿佛如生”的文本特征的直接肯定。
王世贞这种注意到《西厢记》戏曲艺术规律的批评在《曲藻》中也有所体现。请看《曲藻》第二十二条:
何元朗极称郑德辉《梅香》《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以为出《西厢》之上。《梅香》虽有佳处,而中多陈腐措大语,且套数、出没、宾白,全剽《西厢》。《王粲登楼》事实可笑,毋亦厌常喜新之病欤?[1]
在王世贞的时代还是有许多学者、戏曲家并不认为《西厢记》高妙的无与伦比。戏曲评论家何元朗甚至认为《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在元代杂剧作家郑德辉(即郑光祖)的杂剧《梅香》《倩女离魂》《王粲登楼》等之下。对此,王世贞针锋相对,经过比较鉴别,指出《梅香》杂剧在“套数、出没、宾白”上“全剽《西厢》”,而且“多陈腐措大语”。他也认为《王粲登楼》杂剧“事实可笑”。他的观点确是维护了典范的《西厢记》的崇高地位。
这条内容与其说是对何元朗错误观点的反证,不如说是王世贞对戏曲艺术规律有所认识。他正是在“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一条的基础上对《西厢记》在戏曲语言结构线索技法及题材价值等方面的更深入的认识,虽然语焉不详,点到为止,但已经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王世贞批评“《王粲登楼》事实可笑”,这说明戏曲创作的题材价值也是王世贞鉴别《西厢记》的重要标准,王世贞对《西厢记》的关注已经开始由外在审美层面向深层内蕴拓展。
但是,这种注意到戏曲艺术规律的批评又是不很自觉的,更是不成熟的。他虽然也曾在论及《拜月亭》的“三短”时,提出了对戏曲的思想内容艺术感染力和语言上的要求,但这也都未能构成有系统的主张,而且和他的评价实践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这种现象正反映出戏曲理论和批评在其初期的特征,即明显地带有从传统的诗词批评向戏曲批评演变的某些痕迹。
通过以上对王世贞批评《西厢记》的分析可以得出:王世贞是以整个元杂剧作为参照系,在一个广阔的视野中通过比较鉴别来认识《西厢记》的。虽然他的评鉴未能完全跳出传统诗论的范畴,但他对《西厢记》的戏曲艺术规律已经有所触及,认识到《西厢记》多方面的艺术价值,高度肯定了《西厢记》在元杂剧中的至尊地位。他的这些评价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允当合理的。这正说明王世贞的《西厢记》批评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特约编辑:陈 辉
推荐访问: 西厢记 述评 批评 王世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