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论《西厢记》中蓄势手法的运用

论《西厢记》中蓄势手法的运用

时间:2022-05-19 15:3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西厢记》之所以令人百看不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戏曲“蓄势”手法的成功运用。无论情节安排上的悲喜交织,还是形象塑造上的虚实互现,都是“蓄势”方法的体现。

[关键词] 蓄势 悲喜交织 虚实互现

元代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最优秀的作品,早在明代,就已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之评。按理说,才子佳人的故事在此前的文学作品中已屡见不鲜,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又早已随着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等作品广为流传,这么一个并不新鲜的题材,如何能令人百看不厌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作者成功地运用“蓄势”手法来安排情节和塑造人物,造成或反衬互激、或正衬染色的艺术效果。

1 中国戏曲理论中的“蓄势”

戏曲讲究高潮,高潮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但戏曲高潮不是立刻形成的,作家在高潮形成之前要为它积蓄力量、准备气势,这个过程在戏曲理论中就叫“蓄势”。

中国戏曲的蓄势手法,一般分为正面蓄势和反面蓄势。所谓正面蓄势,是把矛盾层层推进,如绘画设色,由淡入深,染到极浓处便是高潮所在。而渐次加重色彩的过程,也就是为高潮蓄势的过程。如《窦娥冤》中,关汉卿在第二折里集中笔墨写了窦娥与张驴儿、与官府的尖锐冲突,看似已达全剧的高潮,其实不过是在为女主角的反抗个性逐层染色,真正的戏剧高潮尚未到来。随着外界压迫的不断加深,窦娥这个弱女子的的反抗意志和她对官府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蓄势至此,作者才有可能将“押赴刑场问斩”这么一个短短的过程,写成感天动地的一整折戏。通过责问天地鬼神、临刑立誓,将窦娥宁死不屈、死而不屈的反抗意志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将剧本对黑暗社会的鞭笞推向了高潮。

所谓反面蓄势,是指写悲先写喜,写苦先写乐,如箭在弦上,引而不发,拉到极限,猛然一射,便能透甲贯胸。这个“引而不发”的过程,就是蓄势的过程。如《长生殿》中,作者先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写到极情尽态,使之看似超越了帝妃之间惯有的“权色交易”模式。至两人在长生殿里夜半盟誓,愿世世生生结为夫妻,爱情已被渲染至极限。紧接着一出“惊变”,渔阳鼙鼓动地来,震碎了两人的爱情美梦;再接一出“埋玉”,一对比翼鸟转眼阴阳相隔。在极致的荣华富贵和极致的恩爱缠绵的强烈反衬下,悲剧达到了高潮,由此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从以上二例不难看出,戏剧高潮犹如全剧的枢纽,它和整体剧情血脉相通,所以安排戏剧结构,首先是着眼高潮的布署,为它的到来充分蓄势。而《西厢记》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2 悲喜相生,反衬互激:《西厢记》情节安排中的反面蓄势

《西厢记》剧情很单纯,主要人物只有四个,地点基本上就在普救寺中,这种题材按理说是很难出戏的,但作者却巧妙地编排悲与欢、欢与离、离与合这些对立元素,使它们在每一折戏中都能反衬互激,造成剧情的波澜起伏,由此推向高潮。

以“赖婚”一折为例。在此之前,命运似乎为穷书生张珙提供了多次机缘:游寺邂逅莺莺,一见钟情;尔后巧遇红娘,找到牵引姻缘的红线;莺莺静夜烧香和追荐亡父,又给张生提供了两次接近美人的机会;接着孙飞虎围寺,使张生这个微不足道的书生,能理直气壮地以救命恩人的身份出现在老夫人面前,并得到了允婚。此时的张生是何等惬意呵:“既是恁的,休唬了我浑家,请入卧房去,俺自有退兵之策。”已然认定莺莺为“浑家”,大有“非我莫属”之意。兵退之后,老夫人叫他搬入书院,并请他明日赴宴,“别有商议”,这就造成一种老夫人已视他为自家人并准备商谈婚事的假象。此时不仅张生是这样认为的,红娘、莺莺乃至观众也都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在紧接着的“请宴”一折中,观众会和红娘一样怀着戏谑的心情来看张生那种大喜若狂的的模样:“只见他欢天喜地,……来回顾影”,“下功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疾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张生的想入非非自不必说,莺莺则满怀感激地认为母亲之所以只安排小酌为他们结亲,是出于对张生的体贴:“省人情的奶奶太虑过,恐怕张罗。”连红娘也认定大局已定,还嘱咐张生洞房之夜对小姐要温存。作者有意层层渲染着希望和喜庆,把所有的人一步步引向“好事已成”的定向思维。至此势已蓄足,笔锋陡转,老夫人一声“小姐近前拜哥哥者”,让一对有情人猛然坠入失望和痛苦的深渊!而观众和读者也在这种出人意表的戏剧高潮中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样的戏剧效果,无疑得益于前面蓄足了势的“喜”字。

又如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由于老夫人赖婚,张、崔二人精神上遭受沉重打击,而爱情的种子也在封建家长的压迫下顽强地萌发。作者围绕着张生酬简、莺莺闹简,张生赴约、莺莺赖简,张生病重、莺莺再送简,交替涂抹着“喜”的亮色和“悲”的灰色,使之形成强烈反衬。莺莺在走出“私通”这一步前内心的激烈斗争,外化为出尔反尔的行为,使张生经历了悲喜交替的三番煎熬。这个过程犹如巨浪到来之前的三个小波澜,为两人终于“突破禁区”这一高潮蓄足了势,使观众深刻感受到封建礼教对青年人外在的压迫和内心的束缚。

再如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极写崔张二人被迫分离的痛苦以及别后的相思之苦,即是以“悲”为第五本的大团圆之喜充分蓄势。而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为了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题推向高潮,在张生中举和夫妻团聚这二“喜”的中间,又插入郑恒争婚,老夫人悔婚的情节,致使一对有情人重逢时一个是“怨气冲天”,一个是“短叹长吁”。到此“火候”,势已蓄足,转机突现,郑恒阴谋败露,触树身亡。“新状元花生满路”,“好夫妻似水如鱼”。在相思泪水、误会怨气、婚姻危机的反衬下,大团圆倍增其喜。

3 虚实互现,点染上色:《西厢记》形象塑造中的正面蓄势

《西厢记》在塑造形象时善于通过虚实互现的方法不断为人物点染上色,其实也是蓄势手法的一种运用,虚处都是在为实处蓄势。如老夫人这个角色,在剧中出场并不多,但却个性鲜明,时时让人感到她的存在。她一上场就感叹门庭冷落,今非昔比,并吩咐红娘陪小姐到佛殿去散散心,免得闷坏。这些实写有意将老夫人处理得较低调,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个已没什么心气劲儿的“过气”贵妇,是个慈爱的母亲。但接下来,作者通过红娘之口告诉观众:“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之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又说到向日莺莺曾潜出闺房,遭到夫人责问,这就点染出了老夫人真正的本色。而莺莺一出场,便唱出了“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以怀春少女的感伤和寂寞,暗示了老夫人的严加管束。 法本长老对老夫人的评价则是“处事温俭,治家有方,是是非非,人莫敢犯。”周遭人物的种种反映,都是对老夫人的虚写,但通过他们的不断“上色”,这个人物形象已逐渐清晰。接下来实写老夫人处理孙飞虎事件的过程,使其有主见、有城府、有手段等特点得以充分显露,这就为后面的“赖婚”和“逼考”蓄足了势。试想,这么一个“治家有方”的贵妇,怎么会允许女儿嫁给一个“白衣”?这么一个有“冰霜之操”的母亲,又怎能容忍给她“佛头著粪”的私自同居行为?通过这么一个虚实互现、渐次点染上色的蓄势过程,一个封建家长、封建礼教忠实维护者的典型形象,最终浓墨重彩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又如郑恒,这个人物在前面完全是虚写,但通过老夫人之口不时抛出的诸如“门当户对”、“亲上加亲”、“老相国在世时已允婚”等信息,却分明让人感到一个不散的阴魂时隐时现地阻挡着一对有情人,这就为此人后面跳出来争婚事先蓄了势。其他如两个男女主角,作者除了通过其本人的言行进行实写,也借助其他人的观察或评价对他们点染上色,如莺莺的“假”、张生的“狂”和“酸”,都通过红娘之口得到了表现,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推荐访问: 西厢记 蓄势 手法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