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戏曲的传承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戏曲的传承价值

时间:2022-05-19 15:30: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文化建设的新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戏曲非遗保护工作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论文正是在此背景下,结合对民间戏曲艺术的历史发展与时代背景,通过深入实地考察崂山农村地区枯桃小戏的兴衰历程,探索非遗在“传艺”道路上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戏曲的传承价值,从而丰富地方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非遗,民间戏曲,传承人,实地考察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多年来,在非遗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探索着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民间小戏不同于京剧的正规正剧,却又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但是,“不论艺术表现手法如何纷繁复杂,其运用必须服从于一定的艺术内容的表达,并与欣赏者的审美能力相适应”[1] 。这些地方戏曲正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迎合着老百姓不同的欣赏口味和审美需求,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形式,从而也丰富了戏曲艺术的内涵。

一、戏曲的非遗之路与历史时代背景

古老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像一本史书,书写一卷悲欢离合的粉墨春秋。从古至今,戏曲由俗及雅,由雅及俗至雅俗共赏。“从戏曲发展史来看,戏曲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来自民间的,但是元杂剧、明传奇、昆曲、京剧又都接受过文人雅化,因此对戏曲的界定,应该是界于二者之间的艺术”[2] 。同时,戏曲的发展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也承载着巨大的文化学价值。

不难发现,戏曲的出现、形成、发展,一路经历了动荡的政治时代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南北文化差异,文人墨客的剧本创作、剧团的技艺流派、观众群的变更等不同的因素,留给现代人的是丰富多彩的剧种、流派。如何去深入的挖掘、考究、恢复这些剧种的原貌是在非遗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作为世界级、国家级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与发展值得深入实地去开发。尤其,戏曲一代代的传承,能够保留到如今的一定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与洗礼,这些民间传承人作为戏曲艺术在民间的载体,对他们的深入了解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二、戏曲“传艺”与崂山民间小戏的兴衰

戏曲“传艺”这一能动性的活动在民间并不够活跃,早年戏班学艺收徒推出名角,名角挑班制一度风行,那时戏子的地位已然上升,穷苦百姓会将小孩子送去拜师学艺。可见,当时戏曲是作为主流文化存在于社会形态之中的,这些民间传艺人的生存状态多为殷实的。而戏曲经过百年,也经历了没落,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发展的道路举步维艰,市场需求小了,学习的人也渐渐的少了,除去现在戏校专门培养的很小部分的演员,流落于民间的多为早年间的老艺人或者是真正热爱这门艺术的老先生,而这些民间的艺人正是我们所寻找的集技、德于一身的传承人。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优秀的民间老艺人,甚至是以隐形的戏曲艺术家的身份存在的,他们本身具有艺术技能、艺术素养,并且有自己对艺术独特的见解。在岁月中,这些技艺也融合了他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剧目演绎的别具风味,这样传承下来的正宗又具有个人特色的戏曲艺术才值得传承。

这些老先生可能收藏珍贵的史料、如剧本、唱词等古代的抄本,是研究与挖掘的重要依据。艺人的自身的功力,某一即将失传或发掘不够完整的剧目、剧种正宗的表演与唱念,或是融合了地方特色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创新戏”,濒临消亡,亟待传承。 老艺人对待现代戏曲传承与发展的看法、宝贵意见,是最有力、也是最直接的探索方法。优秀老艺人的戏曲作品能够最直接的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美、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集中反映劳动人民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艺术趣味,这种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品,才足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欣赏要求。 民间艺人的这些宝贵的价值传承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录与整合的重要源泉。

在崂山的村镇街道,多年以来,逢节庆村委都会组织新春民间广场文艺汇演,唱戏拉胡、秧歌,舞龙舞狮的表演,老百姓成群结队的在街头等戏。在收集的枯桃村的文字资料及老艺人口传资料来看,20世纪20年代,枯桃村立台唱,村戏班子演梆子剧始,到唱京剧的几十年间,由于演员的唱腔、作派均有一定的水准,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戏班每年正月十五扎土台子唱十天左右的时间,不但有本村的观众,邻村的也跑来看,现场人山人海,据知情老艺人曲大爷说,早年间,北龙口村的京剧爱好者胡延媚来村听戏,胡是当时有名的小资本家,也是一专业戏迷,他观后说:“戏演得好,只是箱口差”,后来,他拿出一笔资金给戏班购置了一套箱口,老人说,当时一顶官帽要五块大洋,一件蟒袍一百多块大洋。从那时起,枯桃村演戏的次数越来越多,他们去过北龙口、葛场、王埠庄等村。到抗日战争时期,崂山游击队派人来邀请戏班去崂东(游击队根据地)演出,演员和戏箱都是用船运过去,从此,枯桃戏的名声就打出去了。1937年解放前,根据群众的不同口味,村子开始办高跷、跑船、跑驴等形式的娱乐活动。到20世纪60-70年代,为适应群众需求,在李忠才的带领下,办起了群众喜爱的吕剧,《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等,配有坠琴、琵琶、三弦、二胡等乐器。老先生还提供了一份戏曲扮演人物的演员名单,老村长曲延钦已九十高龄,是村里出名的青衣,在《双蝴蝶》一戏中扮演祝英台,在闲聊中不难发现老人的些许失落。戏曲衰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支威风锣鼓队,在2001年的时候,崂山区举办的新世纪之春民间广场文艺汇演中,枯桃村的演出队还获得了最佳表演奖。可见,从20世纪70-80年代到现如今,枯桃戏班没落的几十年里,戏曲在村里是处于空白的。

三、建立非遗保障机制,搭建传承平台

在非遗的探索中,这些例子告诉当代的工作者,建立保障机制的重要性,现在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为几点:一、条例不够全面;二、理论研究滞后;三、人出资资源匮乏;四、机制不够完善。这些问题的充分解决才是传承与发展的前提,可以总结出的历史的教训:一、完善非遗保护条例,民间老艺人身上看到的这些岁月的印记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给予民间艺人荣誉与物质鼓励,收录亟待发掘的戏曲资料的工作,并可培养传承人学习一定的理论,能完整的再叙民间小戏。二、鼓励老艺人“传艺”,可举办正式的收徒仪式,定期进行公益汇报演出,建立演出补贴制度,逐步一批为人民服务的戏曲骨干。三、文化部门策划文化遗产日,邀请老艺人参与,在节庆日开展宣传,通过现场展演,媒介传播,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四、地方政府的支持,设立专项,积极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工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实施文化惠民,深化农村文艺演出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戏难”的问题,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做一点贡献。

戏曲在无尽的岁月中,洗尽铅华,其实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里的,存在于其他艺术门类之中。戏曲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而高于生活的,它夸张虚拟的表现生活,写意空灵。在当代,戏曲也展露出自身的魅力,在apec会议的前夕,彭丽媛邀多国领袖夫人赏京剧,在首都博物馆的戏楼内,演出《九都古韵》,演出结束后,又邀来宾到舞台旁观看京剧勾脸、盘头的展示并向她们介绍京剧不同角色扮相和戏服的讲究,而小京剧演员们成功亮相,也让国人看到了国粹传承的重要性。在国际的场合上,不遗余力的推广中国本土文化,而在民间,更应齐心协力传承与发展我们的戏曲艺术。

注释:

[1]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7页。

[2]周爱华:《鲁西北吹腔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页。

推荐访问: 戏曲 文化遗产 传承 物质 民间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