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闻笛

闻笛

时间:2022-05-19 15:35:04 来源:网友投稿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寄徐陵

庾信

故人尚思我,乃此平生时,

莫待山阳树,空闻旧笛赋。

渡河北

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中华文明曾经在汉唐两代十分有魄力地对西北大漠地区进行过持久的强大的征战。汉代有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勒石燕然山,让后人念念不忘。当汉王朝在东汉末奄奄一息的时候,有一个叫蔡文姬的女诗人写过一篇叫做《胡笳十八拍》的作品,她的人生是悲剧性的,《胡笳十八拍》的内容又何尝不是苦涩的呢。终其汉代,征战不断,胜败相间,留下胡笳一曲,真有一种“曲终人不见”的意味。胡笳这种乐器据说从西域传来,听它的声音,沉实苍凉,音调变化不大。汉的苍凉全在胡笳曲中,直到今天大汉风度依然如同一曲来自远方的哀歌,随风飘荡。唐代的征战与汉代向北发展不同,它关注的目光是在广大的西域地区星罗棋布的诸各小国的动向以及在沙漠绿洲中孤立的军事据点的安危,从而保证漫长的丝绸之路东段的血脉畅通。这时候与战争相伴的是笛子,有诗为证,像文学史上著名的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益的《从军北征》等。当然不会有古筝,风雅全备的“琴棋书画”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筝,中国古代文人所钟情的乐器。不过,古代文人征战沙场的不少,更不要提唐代了,但是,真正走出军帐,在普通士兵堆里同他们同哀共乐的几乎没有, 文人的古筝弹的是功名利禄、封妻荫子、情兼雅怨。何况西域的寒风不比中原王气、青楼暖风,素衣焚香的高雅实在不能在大漠刀兵中排铺开来。文人上面的将军们一介武夫,不会乐器随身,除非十分堕落的有御赐的或者家蓄的乐队,不过,这也就预示着战争的短暂,不可能成为一种长期的历史景象。因此,真正与边战鼓声同时响起的只有属于最下层的士兵们的笛子了。总之,笛子出现的场合也许不全在沙场,不过笛子终究掺和着征战与思乡,永恒性的化作历史滚烫的一页。

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以打击乐器作为最初的乐器,管乐器较之出现较晚,这是有原因的。打击乐器适于配合节奏性较强的舞蹈活动,它的声音变化极小,根本谈不上婉转,这正配合那时蒙昧思维阶段的人类的艺术表达要求,这与现代人的欣赏品味大相径庭。文明肇始,远而又远,与现代人在心理距离上已经相差十万八千里,称一个人有古风,往往就是在赞美他,如果称一个人有“远古风”,估计对方不会高兴,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往往从感性印象上来认识历史,其实是从远古时期以后算起的,至早是在夏、商、周时期。然而,夏、商两朝断代尚有问题,周代要么比夏、商清楚不那里去,要么分裂成各小国,内乱不断,此后,秦的历史因焚书等运动记载不周,又太短,估计吞吐不了漫长的壮阔的战争烟云。真正说得上让现代人牵肠挂肚的华夏历史应该从汉代开始,《诗经》让普通人读起来尚困难重重,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已经相当浅显,它的不少诗句因此被现代人口耳相传。

管乐器(比如笛子、芦管)并不适合边舞边奏的原始艺术活动样式,它需要单独演奏,体现了音乐活动的专业性发展,并且以演奏婉转的曲子为长,更适合复杂的情感表达,可以说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产物。它的声音或清脆或沉实,都能传得很远,尤其在无房屋、山脉等阻隔的大漠地区,借助西域的长风可以声传百里,即使在唐时的大都市洛阳,也可以“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子的出现与兴盛同中华文明走向成熟(其中,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是重要一步)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尤其是让现代人十分乐道的大唐,“文明昌兴”、“征战”、“笛声”成了颠扑不破的“历史组合”。

我相信在唐代的历史中,东起玉门西到中亚的广大空间里,曾经一次次地响起苍凉的笛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来想:笛子取之青竹,本来是中原之物,生于水乡山野,清秀欣长,十分柔弱,它为什么会来到黄沙遍目、干旱缺水的荒漠?它难道奈得了刺骨寒风昼夜征战吗?江南秀气、水乡柔弱,中原山野人家、都市青楼浪儿与沙漠又是那么的遥远。这儿没有经济利益的撼动、远乡亲情的缠绕,一辈子都不会费尽脑筋。但是,突然有一天他们被告知要去西北的某个地方,官吏们拿着皇帝的圣旨,不得不去。于是,霸陵伤离,泪别妻子,咸阳哀尘中夕阳下的队伍越走越远……离家时带的东西里总有一把家乡的竹子做的笛子,在含泪离乡的老父、乡亲、幼子的怀里,在风中抖抖索索解开搭袋的手里,在干裂的呼出乡音的嘴唇下,笛声悠扬,恰似故乡夜晚旷野下村社老伯的绵长的絮叨……将军的宴乐不是历史的最痛处,当然也不是征战的真正味道。杀人亿万千、勒马疏勒河、归来见天子、衣锦还乡、荣华富贵后面的大背影永远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今天,走在西北的大漠中,白云黄沙物是人非,戈壁不为层层白骨增色,沙漠不为白骨累积含泪。我想到这儿曾经飘荡过无数的笛声,无数次的闻笛引出无数滴入清沙的浊泪。“闻笛”成了当时以及此后中国人心中一潭难平的深井,里边氤氲了多少唏嘘与感叹,“闻笛”是文明难愈的伤疤,谁也不愿但终究又无数次地想起它,说起它。谁要从整体上观照中华文明,一定不要忘记占据过庞大版图和阔大历史空间、心灵空间的“闻笛文化”,闻笛演示着别离与思念,不管在异乡还是大漠;闻笛静静地舒展质朴的感沛情怀。

“音乐是心灵的回声”,这个句子在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所谓“言为心声,乐为心音”,说到抒发与表达怎么能少了音乐呢?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音乐史。音乐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前世今缘、律动震颤已经深入,成为它所属民族隐秘的精神兴奋点。

中国古代音乐史中,雅正之乐与吴歌西曲的对峙一直存在。巧合的是,在西方,法国新古典主义音乐庄严而刻板,浪漫主义倾向的音乐奔放哀怨,两者的对立在内在品味上与中国的是那么的一致。斗争的结果大家都能猜到,谁也没有彻底战胜对方,有趣的是决定它存在合理的内在价值附依在各自的群体载体上,竟然以不同文化群体的永恒存在获得生根发芽的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雅正之乐,古典风范,往往受重于社会上层、知识分子;吴歌西曲,浪漫倾向在普通民众、下层文人那儿枝繁叶茂。搞理论的人都会明白,这种类分越是想搞清楚反而越不容易弄清楚,只能以形象语言,象征手法来统而盖之,大而化之。雅乐、俗乐在中国最初的代表性乐器分别是古筝与笛子,牵动它们马上会勾连出满满一历史的喧闹声音,为着各自的合理性永恒论辨。这中间自然有王朝不断的征战,一波波送到大漠的善良民众笛声悠场扬响的思乡之情,这是历史的真实味道。再放得大一些,李白在笛声中一次次地感叹乡关何处;庚信在笛声中想象故乡南地的风土人物;王褒陇头歌中再一次浊泪满面。由此说开去,《诗经》、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刘诗柳词,元杂剧、明传奇昆曲,一口气说下去,历史上一切真情实意、活泼明朗或者刚健苍凉的慷慨流露在很大意义上应属于“闻笛”领起的一支长曲。雅与俗,起起伏伏,潮升潮降,每一次沉浮都伴随着即将到来或即将失去的滚烫。再用“放大镜”仔细一看,竟然牵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为它张罗排场,上演一出出各自奔忙的好戏。所以说,在荒漠孤独中的“闻笛”并不孤单,站远了看,它真实地的吐纳着历史上绝大多数质朴的呼吸。

相近相争斗的两棵树,必然根脉相连。同样,事实证明,雅文化依靠从俗文化汲取新鲜养料来获得青春,自然,它自己也为专业化与精细化不断对“粗坏文化”进行分类与概括。中国历史上的顶级文学家、音乐家都因为不断地向民间歌曲、民间艺术汲取养料使自己得以青春常在,获得殊世成就与荣耀。

因此,两棵大树其实就是一棵。法国哲学家伯格森提出“生命哲学”一说,他认为生命就是一种“绵延”,过去“绵延”到现在,现在“绵延”到未来,我是这样理解的:生命是一个勾连着上下前后的运行状态,我们的每一口呼吸都溶有祖先的精魂,我们每一步跨越都挥发着质朴的力度,我们靠大地生出的粮食生存,我们在童年的哼唱中长大,我们是冲出大地的云,终究不能失去她的托扶,我们标榜现代,还是要为简简单单的人世情怀黯然神伤,我们崇拜“冷酷”与“飘逸”,还要在一次次“闻笛”中收敛烫人发热的青春,做着同祖先一样的梦。在大树苍翠茂盛枝叶的下面,在土地的暗香中饱吸养料的是那些质朴的人、平凡的人。正因为有了荒凉征伐的积淀,正因为异地思乡的磨炼,正因为有了敬畏灾难跪拜废墟的虔诚,正因为有了平静的大地上金黄麦穗的中的劳作,这个民族才从少年走到了成熟,从此文学不再因为远离大地而轻飘入云;音乐不再因为无所寄托而情谊尽失、抽象迷离;青春不再故作老成,艺术不再高入云端。我又想起了“闻笛”,是厚土中的滋补,是甘于隅的平淡,支撑华贵的是它,开启经典的也是它,充当历史群众演员的是它,最痛切真实的也是它,“回到希腊去”,这是一句很有力量的话,很悲壮。希腊文明“静穆的伟大”,影响强大而绵长。人生不断运航,每当遇到孤独寂寞时便自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难道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尺量大海,开疆拓土吗?”心中闪念的“回到故乡去”竟与“回到希腊去”一脉相承。为什么不吹奏一声笛子,要知道,朴素并不失聪明与智慧,它们往往因此更高贵。我们的先辈在“闻笛”中沉默过,我们从“闻笛”中走来,在奢华浮躁中奔突左右,总认为典雅精工、富丽详瞻,极端刺激,技术理性才最伟大,于是写文章一定词藻华丽,玩游戏一定惊险过瘾,进行比赛一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听音乐一定要重金属,全声符铺天盖地。其实,真正的感情舒展只须一只笛子即可,真正的离愁别绪只要一曲信口啸声就行。也许是人到中年,别有另一番口味。总之,人生总要学会“闻笛”,理解“闻笛”的真境界,经历由俗入雅,由雅入俗的一个轮回。

从都喜欢成为大师,到做那通树根与树冠的“茎”,致力于大地与天空的“营养”输送,但大师毕竟是少数,许多人游走于树根与树冠之间,也有些人在一个圈子里皓首穷经,困守一生。人生需要努力去做前者,即使粗糙得不成样子,还要询问自己是否是繁华不忘“故乡的云”。

最近中央电视台正热播日本电视剧《白色巨塔》,片尾曲很让人感伤。英文清唱,没有了歌曲内容的扰乱,声调单纯,很难把握,最终又让人有所把握,片片哀怨,丝丝情绪,让人生经历一下彻骨苍凉,况味十足!

(朱梅,兖州一中)

推荐访问: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