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多元文化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多元文化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5-19 18:3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执政的共产党提供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增强了信念,使社会主义国家坚定了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心和信心。社会主义国家要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开拓未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外社会主义;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3-0111-05

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传统。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存在也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并日益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多元文化并存使我们这个社会充满勃勃生机,同时也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矛盾和冲突。如何面对多元文化发展的双重影响,这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冲突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多民族共存的历史使我国具有多元文化共存的传统。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由五十多个少数民族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生存价值。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以汉族文化为核心、融合众多文化为一体而又长期保持国内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多元文化体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种社会阶层和多种多样不同社会利益主体的形成,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态势成为一种必然,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融合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我国社会文化多元化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不同层次的文化等同时并存。客观地讲,除了落后文化以外,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

我国当代社会多种文化观念和文化标准彼此之间相互冲撞、交流和融合,既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图景,又产生了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这是当前中国文化多元化所展现的显著特征。具体体现在:其一,信仰的多元化。与很多国家往往是有一个主体地位的宗教信仰相比,在中国,信仰是多元的。一部分人信仰共产主义,一部分人信仰佛教、基督教等,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任何信仰。其二,不同民族间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矛盾,与经济矛盾、政治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纠结在一起,呈现出格外复杂的态势。其三,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剧烈碰撞。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文化的交流、激烈碰撞乃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何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保持民族文化的原始性,已经尖锐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其四,科学文化与封建文化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加上社会转型对人们思想和心理的影响,以及一些非法反动组织的蒙骗、蛊惑,各种封建迷信和愚昧思想又死灰复燃。同封建文化的这种斗争必将长期存在。其五,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激烈交锋。在当前我国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居于主体和指导地位。与此并存的,一是大量反映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社会群体思想观念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二是国外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的影响;三是西方发达国家资产阶级思想对我国的渗透。思想文化领域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激烈交锋将是长期的、复杂的,甚至是尖锐的对立斗争。

二、多元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效应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应该说,这句话是很有见地的,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双重作用。多元文化的并存与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效应。

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放性。人类的精神文明总是在互相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得以前进和发展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多元文化并存和发展的格局使我国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正面,临着世界各种精神文化力量相互碰撞和交流的有利时机,这是学习、汲取、借鉴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的大好机遇。

第二,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多种精神需要。人的文化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不同种类的需要。又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既有一般知识的需要,又有愉悦身心的需要;既有适应社会的需要,又有实现自我、科学发展的需要。这就使单一特定文化无法满足多元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而多元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利于满足人民大众的不同文化需求。

第三,有助于培育、增强人们的宽容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在多元文化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渗透,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吸收因素在增多,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人们用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认识人类多种文明,从而形成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态度,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社会心理基础。

多元文化的积极意义固然不可否认,但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负面效应亦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受到冲击。在多元文化时代,面对各种不同的文化,人们既会感到异常的新鲜和喜悦,又会感到无所适从。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对其信仰似乎也是理所当然,而发达国家优厚的物质条件,会使外来文化具有更多的迷人假象,很容易使一部分人逐渐放弃本国的主流文化,失去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导致这部分人的共产主义信仰危机。

第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由于人们对文化选择的多样性,文化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西方国家大力推行其价值观,这就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美国为首所推行的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目标的全球化,也使相当一部分人受其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随之淡化。

第三,多元价值观冲突导致道德失范。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魅力所在。置身其中,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大大增多,失去了一个明显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多元的价值体系必然带来价值冲突和道德标准的混乱,从

而导致道德失范。其结果就是各行其是、随心所欲,由此导致世风日下,后果不堪设想。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元文化的发展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在承认多元文化的基础上,理性面对、辩证看待多元文化问题,积极探寻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有效建设路径。

第一,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认为:“在一个多种文化的星球上,产生于多样性的那种差别需要整合来加以平衡。”因为“只有多样性是构不成一个世界的;它充其量只构成一个个碎片凑成的镶嵌品,形成一个有趣而非真正相互影响的图案。”可见,多样性民族文化生态平衡与和谐的建设要求对多元文化进行整合,而这种整合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建立一个既能取得各种文化的一致认同,又能引领它们和谐共存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凝聚和整合社会力量、团结和组织队伍、动员和鼓舞人民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重要地位,集中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因此,我们要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行为准则,就是使大家都能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修身立德、为人处事、建功立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最终有赖于形成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变成全社会的共识,为广大社会成员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因此,在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于构建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共同的道德标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共识。

当今时代,是开放的、多元化的、民主化的时代,如何把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转化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共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紧密结合实际,从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几个重要环节。一是要以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重点,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二是要牢牢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积极开展中国历史和基本国情教育,大力讴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三是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普及教育,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四是要贯彻“三贴近”原则,坚持正确的导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五是要用先进文化武装全党,使执政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

第二,培育和谐理念和包容精神,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统一。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多元文化中的各种文化内涵、文化需求、价值追求、理性认知等都是有差异的,有的甚至是对立和水火不相容的,其必然在文化功能及文化作用中产生冲突与矛盾。要使多元文化和多样社会意识并行不悖、和谐统一,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导、统领、规范“多元文化”,另一方面,要培育和谐理念和包容精神,加强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促进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的条件下,树立和谐理念,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使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层次的文化、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和平共处,协调发展。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进行和谐文化建设,不是排斥文化差异性,离开了文化的差异性也就无所谓和谐文化。和谐不是单一。而是“和而不同”;差异不是对抗,而是求同存异。和谐文化以差异性为前提,差异以和谐为目的。在当代社会,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每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于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每一种文化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树立包容性精神,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与其他文化进行广泛的交流,吸取各种文化中积极的合理因素。建设和谐文化应当将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资源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朝着大多数人认定的目标前进。必须坚持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要以主导文化为统领。确立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要发挥多元文化的功能,彰扬多元文化的个性和特质,使文化百花盛开、绚丽多彩、和谐完美。

第三,加强文化批评和文化管理,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构建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但这决不意味着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听之任之。为了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另一方面则要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因而必须开展积极的文化批评,加强对文化的管理。

积极的文化批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否得到保护与支持,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能否得到改造与抵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批评的有无和批评的质量。各级文化部门应该培养和组织得力的批评队伍,出台鼓励批评的政策,制定科学的批评规范,要加强日常性的管理活动并及时开展集中性的整治活动。

媒体的管理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复杂工作,一方面要适应信息公开化的现代趋势,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尤其是对新兴的网络媒体的管理,如何做到趋利避害,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还需在实践中探索。笔者认为,真实性、及时性原则也是网络传媒生存发展的基础,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先进文化宣传的力度。要大力发展政府网站和主流文化类型网站,使之成为主导网络信息的重要阵地。要及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法规,使网络管理有法可依。

第四,坚持继承、借鉴、综合、发展,推进文化创新。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说:“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一个新的创造,同时又是多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的新的综合。”综合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任何文化上的创新,总是有所继承,有所借鉴,并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和发展。因此,综合不仅在内容上要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各种文化体系中的一切有益的成分,而且在方法上也要善于吸取不同文化中存在的那些被实践所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先进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和创造新的科学范式,从而促进文化事业的创新。当今时代多元文化的并存和发展无疑为这种综合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但是,综合不是混合和凑合。张岱年先生指出:“我们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造新文化,并不是说对于中西文化可以东取一点、西取一点,勉强拼凑起来;综合的过程也即是批判、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创造建设新文化体系的过程。”他说:“‘综合创新论’要求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古代文化以及近代文化,正确认识人类文化的全部成就,同时更要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探索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奥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建立新的文化体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双向互动,不断创新的过程。

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创新提到事关文化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强调“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并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我们相信,随着创新成为文化工作者的普遍追求,随着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进发,一定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责任编辑:宋 奇

推荐访问: 精神文明建设 路径 选择 文化 背景下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