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论述家谱的历史渊源,阐述开发利用家谱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家谱 家谱开发 和谐社会
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开发与利用,对开展学术研究、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家谱的历史沿革及坎坷经历
家谱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创了我国家谱史籍以“谱”为名的先河。唐以前,家谱一般官修,朝廷用官选人“必稽谱牒”。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腐朽现象,至唐朝科举制日趋完善,极大的冲击了家谱的特有功能。宋以后,官修家谱逐渐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的功能也由过去主要出仕、联姻等社会政治功能逐步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迄北宋欧阳修、苏洵等人创立了新的族谱体例,在记载世系外,增加了名人的有关内容,形成了图与传的统一。明、清至民国时期修谱活动日益普及,其内容也愈加丰富,不仅有世系图表、名人传记,还增加了谱序、谱例、恩荣录、族规家训、典制、墓图墓志、捐款、领谱名目等。
建国初期,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大陆的人们已不在纂修家谱,同时代表着族权及血缘关系的家谱也遭受了巨大的摧残。文革开始后,家谱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就更无立身之地,许多收藏者唯恐家谱会给自己带来莫须有的罪名,纷纷将保存多年的家谱付之一炬,致使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一次遭受灭顶之灾,从此,家谱长期地被打入冷宫,不被社会所重视。
二、开发、利用家谱,抢救历史文化遗产
进入八十年代,一度荒芜、无人问津的家谱以它独特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研究、开发家谱资源的学术活动在大陆、台湾悄然兴起。
在大陆,1988年山西成立了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和中国家谱研究中心,随后江西、福建、上海等省市也相继成立了谱牒研究会,湖南、广西、四川、北京等出版部门陆续出版了《中华姓氏谱》、《中华姓氏通史》、《华夏姓氏丛书》等著作。还有一些省市成立了宗亲会、家族联谊会等组织。
大陆在家谱资源的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1984年由国家档案馆、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发起联合编辑《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一书的活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400多个收藏单位报送了馆藏家谱目录。该书共收录1949年以前的中国家谱14719种。九十年代末,国内收藏家谱最多的上海图书馆,将馆藏11700余种家谱进行了整理、开发,在1998—1999年出版了《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两部重要的家谱学研究专著。
骨肉联真情,血脉同其性。在台湾,大部分居民还保持着中华民族续修家谱的文化传统。1985年出版了《谱系与宗亲组织》一书,全面介绍了台湾19个世界宗亲会,58个省市宗亲会的情况。《台湾源流》期刊也大量登载了有关族谱和姓氏渊源的论文。1987年,台湾还出版了《台湾区族谱目录》,该目录收入家谱10613种,是台湾地区最完整的一部家谱总目录。
2000年6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在京主办了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决定编辑《中国家谱总目》一书,计划三年时间完成。这是迄今我国历史上在整理、开发家谱资源的基础性工作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项工程。《中国家谱总目》还规定了收录范围:“举凡中国(包括、台、港、澳地区)、外国藏书机构收藏和散见于民间的2000年之前刊印的用汉字记载的中国各民族家谱,包括以家乘、族谱、世谱、支谱、房谱、宗谱、统谱、总谱、通谱等命名的谱牒,概加收录”。收书范围“以公藏机构所藏家谱为主,同时尽可能地征集散藏于民间的家谱”。国内方面为做好这项工作,在2001年2月7日,文化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图书馆、文化馆等收藏单位,认真做好本单位所藏家谱条目的摸索底工作,协调好与所在区域藏谱机构的关系,积极协助《中国家谱总目》编委单位,按照《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要求,编辑好本地区的收藏家谱目录,以保证《中国家谱总目》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至此,大规模的《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工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
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积极响应上级文件精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征集家谱、抢救文化遗产”的活动,并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二是向领导干部、社会知名人士发送征集家谱信函,三是在馆里举办馆藏家谱展览。在此项活动中,征集到明末清初思想家吕留良的家谱,此家谱的征集填补了我市公家所藏流人家谱的空白。期间,还征集到《库雅喇氏家谱》、《葛哲勒氏家谱》、《苍氏家谱》、《崔氏家谱》等,齐齐哈尔市图书馆还依据《中国家谱总目》著录项目要求,对馆藏家谱进行了整理工作,对每种家谱的谱名、撰修者、载体形式、始祖、始迁祖、名人等均进行了考证和著录,上报有关部门。
三、齐齐哈尔市收藏家谱概要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齐齐哈尔市收藏的家谱大约为30余种,公家藏谱有20余种,主要是图书馆和档案馆所藏。另有一部分为个人所藏。我们估计,齐市地区家谱不仅仅有30余种,还有很大一部分家谱散落在民间,倘若不及时的征集上来,妥善保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步流失。从其家谱的内容上看,题材丰富,资料性极强,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利用价值。如黑龙江史料中均记载清以后齐齐哈尔地区人口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清初随萨布素将军戌卫疆的官兵及家眷。在我们收藏的家谱中有8种在其谱序或渊源篇中均记载了该家族早年随萨布素将军参加收复雅克萨的战役后,迁移到齐齐哈尔的史实。如水师营的陈姓。二是清初发配到这里的流人。如明末清初思想家吕留良的后裔,该家族在清雍正年间因文字狱案由浙江省嘉兴府石门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发配到宁古塔,后改发到齐齐哈尔的流人。三是清中叶以后来此招民垦荒的汉民。清道光以后,随着清政府对东北地区封禁政策的废除及招民垦荒政策的实施,加之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自然灾害频繁,使大批汉族人出关觅食谋生。迁入齐齐哈尔地区的汉族垦民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移民高潮,如祖籍山东的《布氏家谱》等。还有的家谱记载了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内容,如《他塔喇氏家谱》(汉姓为唐姓)卷五的“家训篇祭祀”中,对本民族(满族)信奉萨满教的祭祀活动记述得尤为详细,是研究满族民俗文化及齐齐哈尔地区萨满教的活动,这些家谱为我们研究地方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四、促进祖国统一 创建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家谱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它特有的独光异彩,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此说,高度重视和积极做好家谱的征集、整理和开发工作,服务于当今社会,是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具体体现,是增强华夏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深远、功在千秋,于国于民都是幸事。
参 考 文 献
[1]《黑龙江志稿》万福麟监修 北京 1931年
[2]《陈氏宗谱》 陈福龄续修 光绪三十二年(1906)
[3]《黑龙江移民概要》李德滨、石方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
推荐访问: 家谱 开发利用 作用 社会 在当今